https://weibo.com/1925723352/5166279720702215
#人生若如初見#
用紮實的創作功底來打破“長劇已死”的論調——這部聚焦清末民初的作品,用電影級的視聽建構、肌理豐滿的人物群像與經得起推敲的細節敘事,證明了長劇在深度表達上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開篇就用極致的臨場感來讓觀眾代入劇情,同期聲造就的環境音敘事與畫麵質感打造的沉浸式體驗,取代了後期配音的懸浮疏離感,學校中的鳥鳴、街頭的喧囂與演員台詞的演繹,既符合真實的場景邏輯,又強化了時代的動蕩感。
另外別具一格的色調和光影處理,電影級的質感更呈現出劇集獨特的年代感。感受著冷暖色調變換下人物心理的發展,隔著百年時空感同身受劇中人物在時代洪流中的掙紮心理。尤其當我們站在既定的曆史結尾回望故事的開端時,心緒更加複雜。這種視聽語言的精準搭配,是專屬於長劇的魅力。
什麽主角光環、金手指,群像角色共同成長的人生軌跡才是精髓。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看著個人命運與時代齒輪的深度交織。本是懵懂天真富家二小姐的菽紅在耳濡目染中先進思想逐漸覺醒,擁有自己的立場。楊凱之則在革命實踐中通過與不同青年的思想碰撞一步步走向成熟。這種“去爽感”的敘事,拒絕非黑即白的價值判斷,更貼近時代變革中的人生成長。
與短劇以 “15 秒一個反轉”的強刺激收割流量對比,《人生若如初見》則憑借完整細節的敘事與深度表達來敘述故事,使得它的價值更顯珍貴。編劇團隊對細節的雕琢堪稱“顯微鏡級”:翡翠鐲子見證清朝興衰,剪辮場景隱喻思想覺醒…它拒絕討好即時性快感,選擇用紮實的劇本、精湛的表演,為觀眾搭建起一個可觸摸的精神世界。
在“短平快”碎片化娛樂盛行的當下,長劇的真正價值在於構建完整的精神世界。而《人生若如初見》對內容深度的堅守真的讓我看到了這種完整性,或許正如網友說的:長劇要回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