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娛樂圈的高光與風暴之間,2021年的張哲瀚事件曾如晴天霹靂,撕裂了公眾對於“愛國”“藝德”與“真相”的想象。
這位因《山河令》而大火的演員,因為幾張賞櫻和婚禮合影,被扣上“親日”的帽子,遭遇全網封殺,事業戛然而止。張哲瀚從全民偶像變成“全民公敵”。
可問題是:他真的做錯了什麽嗎?
一、那些照片背後的真相
我們不妨回到事件本身
1.賞櫻照的背景並非靖國神社主殿,而是東京常見的公眾開放區域;
2. 他去的賞櫻處,多家官媒報道甚至參觀過,
3 與之合影的黛薇夫人是印尼前總統蘇加諾的遺孀。蘇加諾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完全沒有確鑿證據表明她是“反華人士”
4. 張哲瀚本人也公開表示,從未參觀,參拜靖國神社,並願意接受調查。
這些信息後來陸續被澄清,不少媒體和評論者也指出:這或許是一場誤解,甚至是被放大的誤傷。
二、一頂“帽子”的機製
張哲瀚事件的本質,並不隻是娛樂圈的公關危機,而是一種典型的扣帽子機製加誤傷案例
• 信息傳播失衡:一張圖、一句話即可引爆億級討論,而辟謠需要數倍努力;
• 行業協會越權定性:協會並無法律效力,卻主導了整個封殺過程;
• 網絡環境焦躁傾向:越來越多“立場正確”大於“事實清楚”的判斷模式。
在這樣的輿論生態中,一個普通人很難翻身,一個公眾人物更無退路。
三、公眾人物該承擔多少“道德責任”?
張哲瀚事件還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今天的語境中,公眾人物是否必須承擔不合理的“完美義務”?
一個演員是否該為朋友婚禮的來賓背景負責?是否需要對照片背景中的每一座建築做曆史審查?
在全民審判的放大鏡下,人設不再是宣傳團隊塑造的,而是由網絡情緒決定的。
四、這不隻是一個藝人的悲劇
張哲瀚事件的意義早已超越娛樂圈。它讓我們看到:
• 輿論可以在沒有調查的前提下完成“審判”;
• 愛國主義可以在失控中變成壓人的情緒武器;
• 某些組織在無證據的情況下擁有毀滅一個人的權力;
• 真相與申辯在情緒浪潮麵前顯得無力
五、願有人能為他說一句公道話
三年過去了,張哲瀚仍在默默努力。他沒有公開反擊,也沒有借機煽情。他用行動證明自己,用作品回應誤解。
但我們,作為公眾,有責任追問:
我們是否能允許一個人被澄清?
願那頂帽子,不再輕易落在誰的頭上
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隻有“審判”而沒有“複審”;
一個理性的國家,不該讓輿論淩駕於調查;
一個公平的係統,不該在“立場正確”的名義下犧牲個體的尊嚴。
我們可以不喜歡某個演員,但不能不相信正義。
我們可以批評某種行為,但不應拒絕給人解釋的機會。
願下一個被誤解的人,有機會在陽光下,被還原成真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