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評論:
這兩天好幾位觀眾私信我怎麽看踏雪的死。說實話看到網上戾氣的論調挺失望的。我想說的核心有三點:1.結局不是 “男人與馬” (包括封神在我眼中也不是男人與馬)。2.劇情不隻是在講愛情。 3.沒有什麽劇情是“必須發生”或者“不能發生”的。
作為蒙古族+騎手,我認為馬死亡的意義遠遠高於「一段愛情的結束」,而是意味著牧區生活的「去浪漫化」,點醒“文秀們”——這是否真的是你喜歡的生活。選擇草原就是選擇凶險未知的原生態環境。影片從一開始就在精心鋪墊:哥哥醉酒凍死,張鳳俠沒了丈夫,樹上掛著馬骨頭……死亡無處不在,大自然永遠值得敬畏。在大自然發生意外,發生就是發生。
踏雪之死不光是愛情消逝的瞬間,更是衝擊“文秀們”的價值選擇的一瞬。
我們——文秀們——當我們說自己向往阿勒泰,想辭職隱居在牧場,我們是否真的尊重和理解草原,是否真的懂得遊牧生活的意義。現實有幾人真能成為李娟?我們甚至連李文秀都成為不了。文秀可是為寫作而留下的,為自己留下的,不隻是喜歡巴太。
所以結尾巴太歸來很凝重。往後如果再續前緣,他們隻會一起迎接牧區生活的更多挑戰。更多的妥協,更多的失去,更多的困境。成年人的生活本就充滿意外和無解,影片前幾集輕快幽默的畫風之下,並不是“沒有心”的,它還隱藏敘事了實在而厚重的生活苦難:婚姻、勞作、貧窮、衰老、受騙、傷病、死亡,還有遊牧文明衰落之下的迷茫。這就是阿勒泰,這就是李娟洞察練達地記錄下的生活真相。
讓我想到了蘭陵笑笑生。真正通透的人就是這樣描寫世情,不加價值判斷地進行偉大的記錄。馬兒死了就是死了。現實生活是無邏輯的,大自然更無需邏輯。馬背上遇險的人不管是文秀還是誰,善良的巴太都會去救的。
蘇力坦沒了獵槍,賣掉了一半的羊,巴太失去了馬兒,也許遊牧文明的確衰落了。曾經的傷痕不會真正愈合,愛情與事業的岔路上也沒有上帝視角替人抉擇。像《漫長的季節》的火車,生活隻能隆隆地開往未知的遠方。
#我的阿勒泰#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