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上海話說,這種理由“吃勿落去”。雖然我也覺得唐嫣癡頭怪腦咋吧得很,但上海也是什麽樣的人都有的。文靜的吵鬧的,尊重人的粗魯的人,有分寸的沒分寸的。就因為某個角色不符合stereotype 裏上海人應該有的形象就否認導演演員甚至整部劇劇,這個理由太牽強。
我是上海人,屬於看這部劇就想看個情懷的那一批。比如,端著鍋子去大餅油條攤上,回來鍋裏放了豆腐漿,鍋蓋反蓋著,上麵放著大餅和油條,就那個場麵就很讓我感慨。出國三十年,那麽多年電視劇,第一次看到這個畫麵。其實劇情裏的商戰,股市,期市,我的年齡並沒有趕上,看劇情主線也沒啥認同感 -- 我看了十集擱置了。但劇裏描繪當時市民生活的點點滴滴裏卻有許多小細節會觸動到遙遠記憶裏的某個點。光就這一樣,這劇就值了。
王家衛還是王家衛,這個劇就是他的風格。沒有更好也沒有更不好。胡歌演琅琊榜並沒有驚豔我,倒是這劇裏讓我感受到了他的痞帥,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說上海話,潛意識裏讓我覺得他演得更真實。唐嫣聒噪得讓我頭痛,但並不讓我出戲。劇裏唐嫣的上海話和胡歌的就不一樣,而爺叔的和他們倆的又不一樣。這些細微的不同,以及裏麵映射出的年齡和背景的差異,上海人會感受到,並且無意中讓體會到一種真實感。反而是演技最受褒獎的辛芷蕾,讓我覺得整部戲無時無刻不是端著的在演,說好聽點是胸有成竹自帶優越感,說刻薄點是裝腔作勢拗造型。反正和所有其他角色都有壁。我仔細想,這麽覺得是不是因為別的角色都講上海話,所以我會覺得他們都自帶泥土氣息。而李李一口標準普通話,在一堆土著裏是唯一一朵洋玫瑰。
不想引起地域之爭,但我真的覺得,上海人或那個年代在上海生活工作的人,和沒有在上海生活過的人,看這劇的體驗和感受會有不同。李教授的看法是她自己的,分享出來就很好。但多次強調劇裏場景不真實,因為“上海人不這樣”,我這個上海人表示不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