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是1984年高考。全國統考。先預考,刷下近一半多考生。正式高考是先填誌願,全憑自己估算自己的分數填報誌願。不像現在,有很多統計資料可供參考。根本不知道1、自己的分數;2、本科錄取分數線、提前錄取分數線、專科分數錄取分數線;3、所報院校的錄取分數線;自己的估算分數對於是否能達到錄取分數線?在全部考生中的排名情?所報誌願大學有多少考生報考?都是兩眼一抹黑,沒有任何可參考的坐標。所以,那時候分數過線還落榜,分數比你低的還能考上,或者比你低上的學校比你好,那都是常有的事。
至於,被頂替肯定有。隻是那時候媒體沒有現在發達。隻有官方的報紙,雜誌,電台,電視台。那時的好多錄取通知書寄到學校。除了大城市,可以寄到家裏。廠礦企業的職工子女信件都是寄到父母單位。農村就寄到大隊,那時還沒有完全改為村,丟信件很正常。劇中,時代背景下,處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農村有的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生產小隊。剛好還趕上人口普查和健全戶籍卡。一個農村考生的戶籍證明被篡改,加之縣教育局的那個股長參與,高加林被頂替,完全講得通。1984年大學生還是非常稀缺的,畢業就是帶級別的國家幹部,農村的可脫離土地變為城鎮戶口,吃商品糧。最近十年被曝光的高考被頂替事件,那隻是少數,還有沒有被發現的不知道有多少?劇中被頂替不合理之處在於,高加林預考第一,高考必定名列前茅,縣長、校長、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都知道其人,他被錄取後必定是全縣的大事,肯定知道的人很多。高考錄取結束後,每個考生都知道自己分數,及當年的分數線。上複讀班也要知道高考分數。編劇對那時的高考具體環節了解不細致,不嚴謹,才會出現這樣的錯漏。大學畢業不包分配正式施行是從1996年開始,在1998年後開始大規模施行,到2000年全麵停止了包分配製度,教育部要求從2000年起停止使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派遣報到證》,啟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本專科畢業生就業報到證》和《全國畢業研究生就業報到證》。雙向選擇更在多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