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著“戲骨”,就像聞到老房子味,呆不上幾分鍾,開溜。
那個唐國強,太裝了。這人怎麽看都像個坯子,模型,套裝。龍袍加身,不過是妝得再厚一點;他演的毛主席,就他一個人相信那是毛主席。
葛優,會裝。《活著》等裏,倒是躺平了,“我就這麽個人”。但不會想到坦率坦白坦蕩,更像王朔京痞的另一款,所謂“無知者無畏”,即無畏的樣子做足,但沒忘事先告訴“無知”。這是京派之精明,即不怕脫,譬如《四世同堂》,脫到最後是部抗日劇;《朝陽溝》,脫到末了,是首紅歌。
張國立,明明過期,就是不歇菜。心的不幹淨都爬到了臉上,而且是那種七零前的積澱。隻夠與時,不能俱進。有如那代人就那點兒文革的底子知青的料,到處抖,演皇帝演紀曉嵐演工人演…. 往細裏看,是數來寶,賽詩會的底子,甚至還能看到忠字舞的影子。
陳寶國,醜死了,從頭到腳,哪有一點真。那不是張臉,而是張臉譜。想必京劇看得太多,看得太入戲,把淨旦醜的臉是畫出來的這茬給忘了,竟無處不橫鼻子豎眼起來。看得出來看見過苦,也吃過苦,可一演徒弟,闖關東的漢子,卻把那苦演得人人都想去吃一回的香餑餑。像是什麽都能演,以致演什麽就剩下個演。話說“陳道明演什麽都隻看見陳道明看不到角”,這陳寶國則演演演,隻看見行頭臉譜,見不到個真人。
李雪健,舊了。有如李保田,郭凱敏,陳衝,張瑜,劉曉慶。都竭力想演出真的內容,但身心在紅旗下站得太久,拚命地走出來,卻處處見著影響。民國之舊,留下旗袍,上海灘,毛筆字。解放後之舊呢,是劉曉慶朝陽大媽式的撒潑,李雪健式工人階級的粘,陳衝的文藝兵氣質,郭凱敏回城知青的呆相。
在民國裏拾掇,揀得到東西。在共和國裏折騰,往往“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時代也有性價比。看看《一江春水向東流》,再看看《人世間》,一目了然。“戲骨”們生於斯,長於斯,能好到哪兒去?縱然去了美國,打進好來烏,舉手投足,還是脫不盡那味。
戲骨聚在一塊兒的《茶館》《駱駝祥子》,其實就是個老舍的表裏:用京來貧,用貧來顯擺京。
馬三立侯寶林梅蘭芳馬連良…… 藝人。郭德綱解釋得明了,賣笑謀生。戲骨,也是。可卻往往一副愛買不買的派頭,其實無不盯著出場費的價碼。但遇見官,卻往往沒有藝人的骨氣, 多去與時俱進,而且不那麽問價碼了。
總也覺得,藝人賣藝不賣身;戲骨,隻要…. 什麽都賣。覺得。
文藝圈,尤其是皇城根的,怎麽看都像紅牆金頂的鑲邊。很反骨的鍾阿城王朔,擼上幾擼,親王府的近鄰相就見著幾分。
幾乎可以當作憑籍了,即五零後至八零前人搞的文史哲,不看。好像也可以擴展到影視。張藝謀馮小剛謝晉唐國強葛優陳寶國…..,導和演的是什麽啊!
在看《圍獵》。九零後上崗,一派新鮮。
好聰明!嫩卻不弱,發型,衣飾,講究得出了上海灘就找不到;
好好看!不大嗓子叫,卻也發火;不擠鼻子弄眼睛,把無聲勝有聲演成了人的氣質;
嶄新!知識結構是由電腦合成的,嘻笑怒罵在網上有自己渲泄頻道,忠義禮智信成了小菜一碟。
紅旗的一角成了餐巾紙,時代的最強音變成蹦的…… 的景象,若隱若現。小鮮肉,小確幸的精致利己,雖碧玉於小戶型,但有幾分《小團圓》氣了。
《告別革命》,仿佛見到是怎麽回事了。Wi-Fi原來就是那攪得周天寒徹的玉龍。“戲骨”的身板,哪哪都不行了。下課吧!李雪健,別在新拍的《上海灘》中硬撐了;陳寶國,別演什麽反諜劇了,張國立不搞笑已然醜死了,別說段子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