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微信上好多人給我發有關電影《隱入塵煙》的帖子和鏈接,不僅宣稱該片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而且似乎豆瓣和爛番茄都給予極高的評價。我搜了搜該片英文介紹,看到一向比較苛刻的爛番茄給予這部電影100%好評,但是這不代表什麽,因為在積數太少,也就是說當隻有三五個人打分的時候,如果這幾個人商量好了都打滿分,那就是100分。
昨天打開鏈接看該片,看了一二十分鍾實在看不下去了,也就放棄了。原因有這樣幾個:第一,人物說的都是甘肅話,我一句聽不懂,雖然有字幕,但是字幕有嚴重的延遲,所以不知道哪一條字幕是配哪一個畫麵;第二,一開始的人物對話,都沒有使用電影首發,比如誰說話給誰一個特寫,所以不知道誰跟誰說話,把人搞得一頭霧水。
結果又有人發來短視頻,稱該片成本300萬,票房達一億。這吹得太離譜了。首先,一般電影號稱的成本都是誇大的,他如果說300萬,很可能成本就是30萬。而票房收入,誰統計的?網上既然都可以免費看,你周圍有多少親朋好友同事同學買電影票去看了《隱入塵煙》?我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觀眾除外,外國人不會有太多人去電影院看的,能不能歐美院線還是個問題。
既然吹得那麽玄乎,我還是克服上述的技術問題又看了一遍。總體感覺如下:
第一,乍一看,故事有點像《牧馬人》,但是編導似乎在試圖把這個故事營造得更為悲催,男主人公大齡未婚,年齡不詳,女主人公身有殘疾,小便失禁,不能生育。像這種片子,我一看就知道是各大藝術電影節評委的最愛。我參加過一些電影節,評委選片就愛選這類片子——超低成本、反映社會現實、展示社會底層人物、表現人文關懷等等。誰要想走捷徑獲獎,就拍這種片子,隻要拍出來了,多半能得一些獎項。說實話,這類片子你要是放到北歐、西歐或加拿大這樣的國家還真拍不出來,因為老百姓生活都太富足、太平均了,想展示底層人物的話,恐怕隻有拍類似趙婷的那個《無依之地》——關鍵是北歐、西歐、加拿大這樣老有所依的“社會主義”國家還真沒有美國那麽多“無依之地”的老人。
第二,該片手法有點像《盲山》和《盲井》,但是不如後二者成熟。本片也是大量啟用業餘演員,采納新現實主義的紀錄片風格,在這方麵意大利老電影《偷自行車的人》可謂是開山鼻祖,但是,並不等於業餘演員就不需要表演,也不等於紀錄片風格就不需要電影語言。這方麵編導似乎有欠缺。相比之下,我更推崇《盲井》——我認為《盲井》有資格杯列為世界電影史上100大名片之一。《盲井》劇情緊湊、人物突出、懸念迭生、結尾驚人,而且極大地震撼人的靈魂,勾起觀眾對人性的思考,整部片子沒有廢話和廢鏡頭,可謂是教科書級別的小成本佳作。《隱入塵煙》則遠遠沒達到那個高度。在色調上,《盲山》自始至終營造的是陰暗的氛圍和高明暗對比,襯托人物的壓抑心理,但是《隱入塵煙》則過多暖色調和低明暗對比,這種風格更適合輕喜劇。在表演上,業餘演員中多數沒有表演可言,鏡頭總給人的側麵或背麵,不知何人在說話,不知他表情如何。海清扮演的“貴英”淹死後那一場景,扮演“馬有鐵”的業餘演員明顯不過關,也不知導演如何讓他通過的。
第三,該片立意不夠明晰。《盲井》探討人性的黑暗和複雜達到相當的高度,而《隱入塵煙》文不對題,誰隱入塵煙?為什麽要隱入塵煙?隱入的又是什麽塵煙?片尾“馬有鐵”得到了寬敞的房子,又說明了什麽?貌似展現了草根人物赤貧的生活以後又顯示政府的利民業績和生活的改善,而“貴英”之死,讓到手的一切都變得毫無意義。所以整個故事僅僅局限在兩個底層人物結合後短暫的火花碰撞而已,此外就不知所雲。
唯一的亮點是海清的表演,剛開始看了15分鍾愣是沒看出是海清。如果說王寶強的名字永遠地和《盲井》捆綁到一起,由於該片硬傷太多,恐怕海清和《隱入塵煙》的捆綁而引來的話題不會持續太久。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