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大概寫於十年前,編劇盡力降低了狗血激烈程度,盡量合理化了角色邏輯,由於仍然保留了故事的框架,在今天的觀眾看來是會覺得老套。但是我還是想說,天下的故事基本都講盡了,新穎的是講故事的手法,今生這部劇得益於導演和演員的合拍,拍得不落俗套。至於鍾漢良同學,是啊,他的共情力一流,哪怕角色在我們看來有些不真實,他演的就有說服力。
看到你說“悲劇”。不劇透,我想說不悲不喜,亦悲亦喜,剛剛好是生活的樣子,而愛,不僅僅是隻有愛情一種方式。
能體會你說的感情破裂了要move on,所以老聶再專製跋扈,他對小聶的苦口婆心和無可奈何,就很讓人同情和理解。但是那些我們生活中不曾遇見過的執著和等待,虛假嗎?我隻能說,自己未曾見過聽過,但我相信一定有。很多人不等了,不愛了,也未必是move on 了,還有可能是屈從於生活了。
說起等待,不得不提到何以琛。想來樓主也看過吧?何以琛的等待真實嗎?我覺得很真實,趙默笙是他想拒絕也拒絕不了的陽光。大學裏對何以琛死纏爛打的女生不止趙默笙一個,為什麽偏偏隻有趙默笙成功了?不是趙默笙有多麽優秀,而是何以琛讓她這縷燦爛的陽光透進了他的心底。何以琛一句重話之後趙默笙消失了,何以琛的等待是什麽樣的?我覺得他是堅信自己會和默笙重逢的,他寄情工作,孝敬父母,友愛妹妹,不頹不喪,甚至準備去美國尋找默笙。人們津津樂道的台詞“如果那個人曾經出現過,我不願意將就”之外,還有好幾句都特別打動人,就是哪怕自己生活中不曾有過那樣的經曆,但能感同身受甚至向往之。“如果我找不到她,那我就站在最高處,讓她看見我”,“他們給了我十年,我要默笙一輩子,我屈從於現實的溫暖”。七年長嗎?其實不。隻要生活有目標有積極的等待,那就沒有關係。
再說說聶宇晟。一個失戀加消失直接打入抑鬱症行列,著實慘。想想他的家庭吧,似乎也能理解為什麽他把談靜和與談靜的感情看得那麽重。他以為他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想不到老聶在結婚之前跟別人有過孩子。那他父母的愛情是真的嗎?父親忙於工作,母親早逝,他的幸福家庭是真的嗎?談靜親口告訴他“就算這個世界都是假的,我對你是真的”,然後那個雨夜“我從來沒有愛過你”,他的戀情是真的嗎?都是假的,於是崩潰了。他就是個純粹的實心眼兒孩子。他的等待都不算是等待,他就是沒有生活目標,頹喪著,流逝著。隻在得知老聶絕症之後,他才重拾一點生活的目標,嚐試著改變自己,嚐試跟舒琴談戀愛那節好可愛啊。如果沒有重逢談靜,小聶會不會重生?我希望會,隻是再需要多點時間。他看著陰鬱,但底色是溫暖的,一個醫術精湛的醫生,必定是心懷慈悲的,還有年輕時的戲以及25集之後的戲都能說明這一點。
戲劇有別於生活的一點就是可以適當極致化戲劇化,如果完全跟生活現實一模一樣,那我們也沒必要花時間去看了。劇本寫通順,人物變化有邏輯,演繹入情入理,觀眾其實是喜歡看到那麽一點點現實中可望不可及的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