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我外甥女寫的,她來美5-6年,在這裏讀的本科和研究生,今年剛畢業工作。
Shang-Chi 觀影指南(無劇透!放心食用)
先說結論,從Mulan到Shang-chi,好萊塢對亞裔的描述的進步幅度是以指數增長的。Shang-chi從很多個維度再一次給西方觀眾惡補了他們對於亞裔理解的缺失。有些角色仍存在臉譜化,但幾位主角的設定充滿了亞裔身份的複雜感,也充滿了導演對於在亞亞裔和在美亞裔的身份審視。
Shang-chi作為漫威漫畫係列中的一個角色是在1973年第一次出現的。同年,李小龍逝世,而成龍大哥此時還沒有進入好萊塢以及西方世界的視野。這樣一個在漫威世界裏的小角色,承擔起了當時亞裔在美國動作界,乃至於文藝界幾乎所有的存在感。
亞裔角色在美國,或者說整個西方世界,很少被拿到聚光燈下,仔細的剖析,甚至都未曾被短暫地“安靜注視”過。曾經成龍和李小龍所塑造的角色們,在一係列行雲流水的打鬥中,也讓西方的觀眾失去了了解一個真正意義上、非臉譜化的亞裔角色的機會。亞洲人在彼時的西方世界,是功夫大師,是不怕死的功夫明星,是在街上遇到歹徒可以徒手解決的好漢,是勤勉的體力勞動者,卻似乎永遠不會悲傷,不會有情緒,不會是一個沉默寡言的父親,或一個懷揣心事的妻子。
這次的Shang-chi,按照漫威的角色配比公式,需要在主角的力量感之外加入一些柔和的元素。除去大量的打鬥場麵,有一些柔性的元素,其實帶給觀眾很多對於亞裔這個群體本身的思考。
漫威這次對情感線的刻畫,是通過塑造幾組簡單的對立塑造的。
1. 父子的關係。 Shang-chi裏的父子關係,是完完全全按照亞洲人普遍的父子關係去刻畫的。父與子先是養育關係,接著兒子有了自己的意識,意識不合,矛盾產生,彼此開始產生征服欲,卻激化了矛盾。最終軟化,與對方和解。在電影院看的時候,我就在思考,這種父親沉默寡言,喜歡有苦自己咽,兒子性格執拗,不主動服軟的父子關係,作為中國人我與之十分共鳴,但美國人能讀懂嗎?美劇或美國電影裏經典的父子形象,出了問題大家去小酒館裏喝一杯把事情聊開,並沒有亞裔父子間的深沉感、厚重感,或多年後才能撥雲見日的慘痛感。美劇裏也會有親子關係僵持的角色,比如實習醫生格蕾裏的小格雷和老格雷,因老格雷離婚導致的家庭分裂,小與老的互不理解。但編劇也著重刻畫小格雷的心理克服過程,以及老格雷作為一個父親,不管原因是什麽,有多麽的自私。但是在亞洲文化裏,一個父親的自私,一定需要一個原因,而找到這個原因,就是彼此諒解的開始。頗有種虐戀亞文化的意味。
2. 私德與公徳。Shang-chi的父親是典型的純私德代表。為了家庭、為了妻子兒女,他可以做很多不符合社會秩序的事。Shang-chi的父親這個角色,透露出來許多亞洲電影裏中年男性角色身上的責任感,沉重感,以及無奈感。而Shang-chi則代表年輕一代,隻做對的事。這兩觀點間產生的糾葛,也導致了他們間矛盾的激化。
3. 新中國與舊中國。這一部分是我認為最驚喜的。大多好萊塢電影忽視了幾十年內中國的斷層式發展,要麽就測重描寫中國城市的現代化,要麽就著重刻畫中國傳統文化。而在此次電影中,不論新與舊的中國景象,導演都采用大量描繪,且都是確有其事,甚至做到了對兩者有褒有貶。對於新亞洲的刻畫,導演選址澳門——高樓林立的腳手架,霓虹的街頭,大排檔,人們在廣場上跳舞。而對於老中國的形象,導演設置了像是桃花源記般的轉場,並且大膽視覺化了貔貅、麒麟、朱雀、九尾狐、龍、甚至鯤,把中國古代人對於生物、宇宙的奇幻想象注入了電影裏,給了美國觀眾一個入門級的中國文化宣傳。
電影多次展開亞裔式的對話、笑點,卻也不乏美國式的幽默。你甚至可以聽到電影院裏,亞裔與白人的笑聲是分成兩組,彼此交錯的。而梁朝偉演技一如既往的穩,英文中文念白都氣場十足。片中所有的亞裔中文都十分標準,此處對比Fresh Off the Boat,可見全體演職人員對於此次刻畫華人身份的重視與投入。
總體來說,我從進電影院的惴惴不安,到電影開場角色亞裔味太衝而導致的自我尷尬,到最後坦然覺得中國文化是如此曼妙,像水一樣,功夫場麵像是舞蹈,特效場景像是仙境。東亞人的情感,也濃烈而充滿藝術美感,如同戲腔的絕唱、水墨畫的收筆,充滿決絕和悲壯,每個人都常是一個人扛起了所有。
所以,對於很多在美亞裔,這樣的觀影可以上升為一次自我和解,有益而無害。而對於很多美國人,多一分對亞裔文化的了解,也就多了一份平時和亞裔打交道的尊重。所以請大家多給好萊塢亞裔電影一些時間和耐心,先別急著去指責,畢竟這樣的電影總要有人先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