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它“年輕”“生機”且“新鮮”。
《叛逆者》這部劇沒出世前我就很有期待,最關鍵的就在於一個“新”,男主演朱一龍算是大眾圈的年輕麵孔,導演也是此前籍籍無名的新導,他們一起帶來了一個“新銳”的故事。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68140816/answer/199034781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係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
同為創作者,我太清楚想要做到這一點,不僅需要能力,還需要莫大的膽識和勇氣。
但其實在叛逆者之前,我很少看到有拿著十幾年、幾年前有相似題材的劇去貶低新作品,一些人所謂的過譽,也並沒有從內容或者效果、主題上進行說明,說法居然是“不如xx”“xxxx才是永遠的神”“xx是x題材天花板”“說它好是因為沒看過xxx”等等。
這讓我有點迷惑,難道我們現在不配再有新作品出世了嗎?難道在千百年來都默認“文無第一”提倡“百花齊放”的觀點裏,偏生到了現在,竟忽然不允許一部有新特點的新劇得到讚譽了嗎?
用過去否認現在,不再認同擁有未來,才是最匪夷所思的行為。
我在播出前懷著隱秘的期待,恰恰是我對這部劇中核心的新力量滿懷希望,希望他們成為影視創作者中的“新血”,至少讓我看到還存在有能力的年輕人在薪火相傳的進行文藝作品創作。
而他們又都迫切的需要《叛逆者》這樣一個證明,必然會傾盡所能、全力以赴。
所以在叛逆者不算被投資者十分看好(從檔期和廣告追加、宣發水平能看出來)的情況下,我作為觀眾是十分看好的。
果然,他們完成的非常出色,比我想象的還要好。作為得到滿足的觀眾,我自然愛惜他們,肯定他們。
題材不再新鮮是事實,宣發也中規中矩。但主創們很明顯的沒有被所謂的“經典”和“套路”限製了身手,叛逆者這部劇,從主角到主題,都可以稱一句:是“年輕”且“新鮮”的,它的“生機”也正在於此。
如果按照某種套路,主角不應當是林楠笙這個24歲從零開始(甚至可以說從負數開始)的毛頭小夥子,而應當是有成熟特工能力的顧慎言。
如果按照某種套路,林楠笙應該在十幾集時便“改邪歸正”,而不是到了劇情三分之二還在“執迷不悟”,在南牆上撞的頭破血流。
如果按照某種套路,每一個同誌的死亡應該有價值,應該轟轟烈烈,重於泰山,每個反派應該死的大快人心。但雲偉的以命換命,老顧的誘殺,小裁縫的死甚至連回到老家的老板都保不住、依舊被捉回來拷打:都發生的太快了,甚至讓人覺得無力。而幾個反派死在了台詞裏,輕如鴻毛。
如果按照某種套路,林楠笙必然要和“郵差”糾纏鬥爭,他必然要用自己的天賦和能力一步步摸近郵差,而不是忽然轉去做行動隊長去一線抗日,對顧慎言態度微妙。
如果按照某種套路,林楠笙的正義出擊應當無往不利,但他卻殺不了陳逆,也沒能對上村淨開出關鍵一槍……
如果這些“按某種套路”是某些觀劇者的舒適區,那也不難理解一些人會嚷嚷什麽“過譽”,因為他們早有假設和預期,卻偏偏撞上了不要走老路的“新銳”創作者。
可以說,林楠笙這個形象,解答了我的一些疑惑,更填補了隱蔽戰線戰士形象上的空白,他是一部分成熟特工的“前傳”,是實實在在的“叛逆者”。
如果說之前的劇更多是在說“怎樣做”,那麽《叛逆者》講的是“為什麽”。
如果說那些精巧的故事是“傳奇”,或勢如破竹或峰回路轉;那麽叛逆者則是“史”與“詩”,走向詭譎不定且萬丈波瀾,是隱蔽戰線革命史的一個縮影。
諜戰是叛逆者的一個切麵,但它野心遠不止於此。
叛逆者在講的,是為什麽救國青年最終選擇了我黨?為什麽隻有我黨才能救中國?為什麽他們能如此堅定?以及戰爭的殘酷與磨難。
在當下,能講好故事的作品都寥寥無幾,講好道理、或者說思想的作品自然備受青睞。叛逆者我認為它能承載的,比它目前受到的誇讚還多很多。
因為能講好道理的新作品,往往反應的是當下被認可的主流思想。
還記得我小時候什麽都不懂,跟著看《還珠格格》,隻覺得男帥女美,還買了很多貼紙;後來“反瓊瑤”又大行其道,也覺得主角團實在是個個戀愛腦,不去承擔自己身為皇族的責任;而再放到現在,其中的反封建、反父權、追求自由人性的浪漫又再一次受到了認可。
而叛逆者,我非常認同它成為當下新鮮采下的一個切片,一個標本,被保留下來。
《叛逆者》的“新鮮”就在此處:是林楠笙在最消沉無助時重新點燃的“自我覺醒”;是他把自己打碎重鑄的“實踐檢驗真理”;是“不要過於在意眼下的成敗,每一顆子彈,都是我們不屈的宣言”的“持久戰”,是引林楠笙和老顧離開送了衣服的老鄉,是香港悄悄送藥的老板,是“我是中國人,幫你們做的那些我不後悔”的藍小姐——“兵民乃勝利之本”;是雲偉以命換命殺死上官淨的“群眾史觀”;是“我平等的歌唱女性和男性”,是林楠笙好強的母親和獨自撫養子璐的藍小姐所表現出的“男女平等與女性獨立”;甚至是明確果黨對抗戰貢獻的自信與寬厚……
這些,它並不是諄諄說教,振臂高喊口號,而是完全融入於情節之中。我可以說,一些習慣看套路的觀眾的“不爽”的點,多半會在上麵的主題和史實中找到答案。
也有些人說的過譽,不合邏輯,實際上是對於近代史知之過少,卻不願意去探求了解。如此看來叛逆者或許有一些“失算”(膽子太大),過多的留白和不解釋讓習慣了跳看,倍速的觀眾不求甚解。
比如說為什麽林楠笙心係救國、投筆從戎卻加入了特務處,為什麽女主是大金融家的獨女卻接觸我黨,為什麽孟賊要在48年要求軍銜要求回歸……這些需要結合一定的曆史常識進行理解,當然劇中也給了理由,但很多過於自信的觀眾顯然覺得不能信服,於是因此生出了許多風波。
再比如說為什麽讓女主先撤離、不安排她與林楠笙周旋;為什麽老紀不給老顧看林楠笙的照片做辨認;為什麽冒風險也要鋤奸王誌;為什麽不直接暗殺陳逆永絕後患……這些是我黨的組織原則問題,劇內同樣也有解釋,但一部分觀眾依舊不肯聽,於是又吵吵鬧鬧的回到了這個問題的爭議之中。
而為什麽陳逆不直接拷打顧慎言;為什麽陳逆不直接拷打女主而是讓林楠笙去順蔓摸瓜;為什麽陳逆被那麽順利的調走;為什麽林楠笙臥底時高調狂傲;為什麽他敢對王世安橫眉立目……這是非常有趣的職場鬥爭問題,再閑談一句,叛逆者是我這幾年看過的最優秀最真實的“職場劇”。
叛逆者給我的,是實實在在的驚喜感。
我在一個回答中說過,《叛逆者》實在是太鋒利了,絕非一團和氣,含糊其辭。
它有很多的“不回避”,不回避鬥爭,不回避疏漏,不回避犧牲,不回避失敗……
林楠笙這個年輕的“叛逆者”的角色,是近幾年最難、塑造的最好的角色之一。這樣一個人,擔得起“臨難而生”的寄托。
〈完〉
再加張林楠笙劇照,我們的林副站長,多笑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