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一些劇情邏輯方麵的東西,也看到有些人說劇情的bug。我不能說一定就毫無問題,但是有問題也不是大問題,總體而言也就是白璧微瑕——而且你問我有啥bug的話,認真看過一遍的我還真說不出來。現在有些人其實是陷入了一種誤區,覺得不符合自己的邏輯就等於不符合邏輯,實則是個人的偏執。我們作為觀眾OR讀者,隻要沿著作品的邏輯下來沒有問題,那就是符合邏輯的——讀書也好看劇也好,尊重作品是最基本的品質。林楠笙抓到了證人可以私下訊問,也可以帶到王世安處對質,這兩種處理方式都符合邏輯。你可以認為這時候的林楠笙衝動,但這絕對不是劇本的bug。藍心潔可能因為緊張而喪命,也可能有驚無險,這兩種發展都符合邏輯,所以藍心潔之死也絕對不是什麽可以詬病的情節發展。這就好比你明明可以在高考中穩定發揮考上清華,可你偏偏緊張拉肚子沒考上,你可以罵自己是個笨蛋,但你不會去質疑命運的發展有bug。
接下來回到我個人覺得最核心的東西。
第一個,就是那種一個人叩問前途的彷徨感。
《叛逆者》的故事,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從一個人的選擇看時代的選擇、曆史的選擇。而這個人物就是林楠笙,其他人物都很鮮活,但他們圍繞林楠笙,基本上劃為兩個陣營,輻輳而來。有意思的是林楠笙這個人,其實看原著的時候,基本不太看得出這個人性格到底如何,看到的就是無情的命運之手。而劇中林楠笙卻是那麽鮮活,他敏感善良,還有點拘謹靦腆,時局使然,他不得不去從事他並不適合的工作。他實際上就是一個被放錯位置的人,不僅僅是陣營搞錯了,更是從老師到軍人的一種強行錯置。這背後是他自己在強行扭曲自己,也是陳默群、王世安之流在扭曲他,所以他才會有那麽多痛苦。這就好比咱們拿手機當磚頭砌牆,不是不行,但是多少有點不合適,也有點浪費。是的,我敬佩顧慎言的遊刃有餘,敬佩左秋明的果敢決絕,但是我更動容於林楠笙的這份擰巴勁兒。林楠笙沒有抱怨,他主動犧牲自己,但可悲的是他的犧牲甚至於找不到意義。一個人,把自己的人生獻出去了,卻發現什麽都換不到(就是顧慎言那段經典台詞)。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叛逆者》的故事在家國之外,又具有了一重人性上的深度。我們看到林楠笙就仿佛在一個迷宮裏麵左突右衝,我們為他的明珠暗投扼腕,迫切希望他盡快棄暗投明,這隻是上帝視角帶來的優越感。試想如果置身其中的是我們呢?
回顧全劇,在我腦海裏縈回不去還是禁閉室裏的林楠笙和香港階段的林楠笙。那麽林楠笙“何自苦如此”?他為什麽這樣選擇?這就是第二個打動我的地方,“又見理想”。理想,就不僅僅是體現在林楠笙這一個人物身上了,這是我兔的具有而果黨沒有的東西。理想,不僅僅是“做美夢”,但首先是“做美夢”。從1921到2021,如果不是敢於“做美夢”,盼望中國屹立於世界之林,怎麽可能有今天?我們可以比較來看看,果黨人都在做什麽夢?他們的夢都是升官發財,錢權名利。就舉全劇中果黨陣營最善良的一個人——小林的特訓班老師為例吧,他考慮的是什麽?是前途!更別說陳王胡廖之流了。共產黨人(除了王誌),一個個都敢於慷慨赴死,為什麽呢,還不就是為了理想。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種理想既是國家危難時先烈的選擇,更是我們民族血脈裏不斷傳承下來的東西。也正因如此,殊途才能同歸。(不得不說,主題曲歌詞寫得有水平。)
今天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家國的責任對於每一個人而言都減輕了很多,但是理想不應該褪色,甚至淪為被很多人嗤笑的東西。如果林楠笙生活在當下,他會不會仍舊是一個理想主義的“笨蛋”,仍然碰個遍體鱗傷、頭破血流?我覺得很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