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同屋同學是銀川人,參與過寧夏西海固移民,我來說一下我所知道的西海固為什麽移民
我想質疑移民的可能一部分是不知道閩寧村一帶的地質土質情況,為什麽移民到閩寧村?因為哪裏是河套平原,如果您不知道可以查一下,河套平原當然是因為黃河水造成的平原,也許每幾十年或者百年會發生一次水災在古時候,換句話說是曆史的黃河水單衝積形成的平原,雖然表層有細沙和石子但屬於沙瓤土,比較肥沃,之所以是荒原是因為當地降雨量低沒有耕種, 但隻要引黃河水就非常適合農業耕種。您會說那過去怎麽沒有人開荒?當然有,不過曆史上都是靠近黃河的好引水的就被開發了,剩下的就是不好引水的,解放後國家一直在開發,哪裏就有不少的國營農場,建設了三級揚水站,但是依然有大片土地荒蕪沒有得到開發,這也是選中那個地區做移民的一個基礎點。比如東北大片的荒蕪土地解放後開荒變成了北大倉,那是因為相對好開發。
西海固的吊莊移民大概是92-93年開始的。當時吊裝移民是因為整體寧夏不缺水,隻有寧夏南部山區缺水,這個區包括了6個縣的一部分,簡稱西海固,實際上西海固不是縣不是鄉不是村,一個真正的地區名稱。
這個地區的貧困是你想象不到的,不僅僅是貧困,主要是惡劣的生存環境,這裏是黃土高坡,幾乎不下雨,因為年水蒸發量是雨水量的7倍,所以地下水枯竭,水井要打800民才有水,因此一些村莊每年都會出現幾個月的時間人畜飲用水嚴重缺乏,山腳下好修路的地方還好政府給運水解決引水,但是像湧泉村這樣的山溝溝的村是沒有辦法的,連送水都隻能送到幾裏甚至十幾裏外。88年旱情嚴重,一些村莊牲口都渴死了,因為政府隻能先保人引用,花費巨大。而且因為過度耕種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所以吊莊移民就提出來了---減少人口密度,減少過度耕作,恢複生態平衡才能根本上改善當地的居住環境,從根本上脫貧。
所以並非西海固所有的人都搬出來了,而是對交通極端不方便,過於偏遠,氣候環境條件極端惡劣的小山村整村移民,實現還耕歸林歸草。
搬遷的人就是河套平原,政府建立三級揚水站引黃河水開發肥沃的平原。
有人說現在西海固有自來水了,這離開西海固開始討論移民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了,離開第一批移民已經將近三十年了,而且留下來的村鎮都是相對地理位置和生存條件都比較好的,可以生存的,當然也就都有了自來水等等。也正是因為這些搬遷才有了目前西海固的綠海,說明整個設計是正確的,在退耕還林和草之後,經過了20-30年的努力,終於西海固大部分地區水土保持發生了巨大變化,更加適合人居住了。
您說這不差不了多少年,嗯,山海情整村移民那年是2004年,是不差幾年,也許和山腳下的人用上自來水不差幾年,可是這幾年怎麽熬過去?也許下一個夏天就會渴死,您知道一個山頂上村幾十戶如湧泉村,如果當地沒有水卻要有自來水該如何建設嗎?您不認為那個水可以從下往上流吧?
強迫老人搬遷是不是缺德?年輕人離開留下7老八十的老人自生自滅嗎?他們需要不需要人照顧?他們要不要喝水?他們有病了怎麽辦?山海情裏村民病了去縣城要30多個小時,您覺得老人住在哪裏是好還是不好?
中國現在富裕了,大家可能覺得給移民蓋房子算啥事,可是90年代初中國最窮的時候,比改開前還窮,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改開後稅收都到了地方政府,國家沒有錢,朝省市要人家都堅決拒絕,所以省市區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貧富差異。當然後來國家稅收方式改了,國家收大頭。西海固包括整個寧夏那個時候都是窮的很,哪裏有錢?國家也沒有錢給,這後來的富裕省和貧困省對口扶貧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現在國家有錢了,扶貧給大量的資金,但是90年代是不同的。
我的兩個表弟都參與了扶貧,他們在基層掛職三年,類似福建來的金山副縣長,當年其老母病重住院倆月也隻請得一周假期,除了春節幾乎不回家,基層扶貧的艱辛比電視更甚。
目前中國依然在繼續搬遷移民的扶貧,對那些不適合人類居住的便宜山村搬遷到適合的地區,要求是搬遷到離公路近,城市近,水源近,開發區近,旅遊區近(必須符合一個條件)
向中國最偉大的工程,--扶貧工程,致以崇高的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