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第15集觀後感
我家鄉在洞庭湖邊,也經曆了盲目種植,跟風生產,掉價虧損的案例,而且不止一次。但是,農民都是按市場規則來,沒有大吵大鬧,也沒有上層領導帶頭買和吃,更沒有沿海專家滿中國跑推銷。如果說金灘村可以有這麽些優待,應該是作為實驗村才有的。
我說幾件跟風的具體實例吧。
1)苧麻。80年代中期,那時農村除了水稻,副作物主要是棉花和苧麻。大概是中國紡織品開始外銷,苧麻突然吃香了,從幾毛一斤漲到8塊。但第二年就掉到兩塊,那些靠買苧麻秧子種植的,虧大了。隻有種麻秧的,成本低,站在產業鏈上遊,賺了錢。
2)生豬。90年代了吧。豬肉不知咋的突然漲價,帶動生豬飼養。我親戚擴建豬欄,養了幾十頭生豬。結果生豬沒有出欄,價錢就掉下去了。因為大規模養殖生豬,靠吃飼料,他虧本了。那一屆豬出售後,再也不養。回家還能看到他廢棄的豬欄,像是留下來作為曆史教訓提醒自己。
3)紡織廠。這是集體企業甚至國營企業,因為農場當時還號稱國營農場。本來很賺錢,連紡織工人都發了。可89年受製裁,配額減少,工廠搖搖欲墜。
4)珍珠。江浙一帶最早生產珍珠,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或好多條龍。生產麵積不夠了,就擴大到內地,湖區是最佳選地。江浙養珠專家過來指導,有水麵的人家趕趟子養珠,有些人家甚至把稻田挖成水塘養。回家的一路,不時看到大片可樂瓶子,整整齊齊浮在水麵,很壯觀。賺錢的年份維持了好些年,但後來利潤率不斷下行,加上瘟疫,虧錢的多起來。如今,仍然有養珠的,但少很多了。
開發西部是國策,加上樣板、實驗村的牌子,政府肯定要多一些照顧。但其它地方,種啥自由選擇,自負盈虧。而且,窮怕了的國人,都盼著發大財,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押大寶,根本就沒有風險意識。親戚裏,有虧得傾家蕩產的,也有發達成千萬元戶的(億元戶也未可知)。但總的來說,發展了,富裕了。即使虧得破產的,也可以給人打工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