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丨閩寧鎮:攜手共圓小康夢
曾經,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貧困群眾辛苦勞作一年,往往還是“鍋裏缺糧、缸裏缺水、身上沒錢”。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來到西海固,被當地的極端貧困所震撼:“看了以後,我就下決心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推動福建和寧夏開展對口幫扶。”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閩寧鎮考察時,深情回憶了這段故事。2020年6月,總書記在寧夏吳忠市紅寺堡鎮考察期間,走進了閩寧協作“訂單化”援建的扶貧車間。總書記說,企業參與興辦扶貧車間,先富帶後富,很有意義。
20多年來,閩寧兩地是如何攜手並肩把“幹沙灘”變成“金沙灘”的?現在正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時刻,閩寧對口幫扶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迪?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寧夏西海固,山大溝深、土地貧瘠。移民搬遷之前,很多人就住在窯洞裏。窯洞裏既住人、又存糧。因為長年幹旱缺水,直到上世紀90年代,村民吃水、用水都還指望水井。人們辛苦勞作一年,卻還是“鍋裏缺糧、缸裏缺水、身上沒錢”。
1997年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到寧夏調研東西協作對口幫扶工作,被西海固的貧困所震撼,提議將西海固不宜生存地方的貧困群眾“吊莊”搬遷到銀川河套平原待開發荒漠地,建設新家園,並親自命名為:閩寧村。
在福建援助資金的支持下,閩寧村在銀川城外永寧縣的一片戈壁灘上破土動工了。就這樣,大家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走向新家園。閩寧村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移民們也在這片土地上積極投入生產建設。
為了保障移民既能夠搬得出,又能夠穩得住,閩寧鎮借助東部的資金、技術和人才等要素,結合當地特色,培育出釀酒葡萄和紅樹莓種植、肉牛養殖、設施溫棚等特色產業,讓發展走上“快車道”。
20多年來,福建累計援助寧夏財政資金逾26億元,選派11批185名幹部到寧夏貧困地區掛職幫扶,在產業對接、經濟援助、社會事業等領域貢獻力量。2019年,閩寧鎮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970元,貧困發生率降為0.197%。
先富幫後富,東西相聯手。20多年來,閩寧兩地人民攜手繪就一幅奔向全麵小康的時代藍圖,也成為中國貧困地區通過對口協作實現共同發展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