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老秦粉,第一部《裂變》是《大秦帝國》係列最高,因為《裂變》的立意貫穿全係列,為整部劇定了基調,雖然很多人評價秦孝公,商君描寫太高大全,但全劇的發展是支撐的住這樣的描寫的,並不讓人覺得突兀,虛假。
第二部《崛起》《縱橫》因為富大龍的演技打動了觀眾,評價與第一部不分伯仲。
第三部《縱橫》《崛起》因為前作起點太高,相形見絀,但在曆史劇中還算良心。
可惜,到了第四部《大秦賦》大秦帝國之天下,則沒有立意(隻會喊口號“天下一統”,為什麽要天下一統?就因為先祖的叮囑嗎?),情節支離破碎,剪輯混亂。
這裏重點講下立意。第一部無論秦孝公,商鞅都是知道國家危難,民生疾苦,體製弊端才一步步統一思想,變法強國。秦孝公,商鞅都是有過底層經曆的,所以他們的誌向都是有支撐的。秦惠文王因為犯錯,走遍了秦國的山山水水,有了這樣的積澱,才有了一代雄主。秦昭襄王做過質子,也是體會過人間疾苦,世態炎涼的。前三部都有這樣的描寫,都有這樣的鋪墊。為什麽到了第四部《大秦賦》都沒了?嬴異人,嬴政都是在邯鄲做過質子的,當時的秦趙之間,血海深仇,有多少細節可以拿來舉例,來影響兩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成為他們以後為王的養分。比如趙姬,嬴政在邯鄲躲藏時遇到的小女孩兒,母親病死,無依無靠,秦人坑殺四十萬趙卒,連年征戰,這個小女孩兒的爺爺,叔伯,父親,兄弟是否死在秦趙戰爭之中,她會不會狠秦人,會不會和嬴政發生衝突,讓嬴政的人生觀收到影響?千古一帝的誌向就靠老師的幾句教誨?和幾個公子的衝突?太薄弱了!劇組是有錢了,服化道是四部最豪,但是外強中幹,空有華麗的皮囊,卻丟掉了《大秦帝國》傳承的精神。為什麽要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為什麽要變法,為什麽要收複河西,為什麽要滅了六國,前三部都有鋪墊和描寫,但到了第四部弱化沒了,年老的秦昭襄王可以在臥榻上說“大秦男兒,勿忘東出”,有他一生的鋪墊。贏異人,嬴政的鋪墊呢?他們看到了秦趙血戰的殘酷,看到了百姓的艱難才有這樣的誌向?沒有描寫,隻有空洞的繼承前人的口號,前人有三部劇做描寫,第四部裏就隻剩口號,隻剩先王遺誌。劇本,演員,道具都是給立意做服務的,12集裏隻有荀子和李斯的對話空洞的點題,但沒有具體事例描寫做支撐。這裏才體現出《裂變》為什麽是全係列最高,因為全劇是為主題立意服務的。第四部隻有空洞的,我是嬴政,我就要一統天下,別問我為什麽,因為沒有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