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跡傳真電報於20世紀20年代末在上海出現,當時也稱“攝影電報”,因收報操作流程類似攝影,以正片收錄,經衝洗顯影、定影、烘幹後投送,故此得名。
1929年5月,國民政府交通部商請法國長途電話公司派技術人員在上海和南京兩地電話局安裝法國培林傳真機作試驗。同年7月15日,上海電話局與南京電話局利用長途電話線開通上海至南京的真跡電報電路,7月28日起試辦真跡傳真電報業務,正式向公眾開放。1930年3月1日起,上海電話局為便利新聞界使用又增添了新聞真跡傳真業務。後因使用者少,1931年停辦了此項業務。
1946年11月20日,上海電信局安裝美國西聯公司傳真機,用碳素紙工藝,恢複真跡傳真業務。同年12月5日,還增添交際傳真業務,凡慶賀、慰問等內容均可使用。1948年12月14日南京解放前夕,交通部將南京的真跡傳真電報設備拆運台灣,而使滬寧真跡傳真電報業務停辦。
上海解放後,電報通信業務發展迅速。從1957年10月11日起,真跡傳真電報又在上海興辦,業務發展較快。1976年3月31日,上海市電報局根據郵電部關於國內公眾電報通信基本實現傳真化的精神,首先利用單路真跡傳真機與南京、北京兩局試傳公眾電報業務,隨後又相繼在市內多個電報分區投遞點裝置單路真跡傳真機。但單路真跡傳真在交換轉接操作上手續繁複,質量低,重發率高,存在問題多,故經郵電部批準,從1979年9月1日起,上海市內9條單路真跡傳真電路全部停用,業務集中到市電報局處理。1980年4月1日,真跡傳真交換台停用。
1984年10月1日,上海市電報局裝用引進的快速傳真機開放與日本東京等5個城市間的國際公眾用戶傳真電報;1985年5月1日又開放至香港、1989年開放至奧地利和英國的國際公眾用戶傳真業務。從1985年5月1日起,由於上海開放用戶傳真(FAX)新業務,用戶隻要到電信部門辦理手續、裝有合格證的快速傳真設備,便可自行在家或在單位隨時收發真跡傳真,不需再到電報局辦理,致使電信部門獨領風騷的真跡傳真電報業務逐漸由盛轉衰。不過早期開通的真跡傳真電報,在上海電信史上仍占有難以抹殺的一席之地,畢竟它是我們今天仍在廣泛使用著的用戶傳真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