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電影節看俄羅斯電影《鉛筆》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伴隨我度過了十幾個年頭,這是唯一的一個能看到世界各地電影的機會,能夠了解各種各樣的社會現實。由於疫情,今年破天荒地第一次有在線觀影的形式,與影院觀影同時進行。

每次電影節俄羅斯多有不俗之作,有一年看了《無愛可訴》,如此簡單的故事拍得扣人心弦,發人深省。今天又看了俄羅斯選送的《鉛筆》,又是一部上乘作品,雖然製作簡單、成本低廉,但其內涵令人不得不對女導演點讚。

故事講的是來自聖彼得堡的女主人公,因為丈夫蒙冤入獄,在邊遠小城服刑八年,來到那座荒涼頹廢的城市安身,並在一所簡陋的學校裏謀得美術課教師職位,誰料到這所學校從校長到老師到學生都對一個12歲的男生膽戰心驚、躲之不及。這座小城市主要支柱產業就是生產鉛筆,片名也叫《鉛筆》。

如此簡單的故事,竟拍得懸念迭起,讓人欲罷不能,連我媽敲我門叫我吃飯我都半天沒工夫去回應。

影片同《危樓愚夫》、《無愛可訴》一樣,都深刻揭示和批判了俄羅斯社會的冷酷現實,編、導、攝、演都幾近完美,相比之下,每次影節參展的中國電影作品實在是差距太大。我總體感覺是,俄羅斯的這些作品每個元素導演都是有想法的,都含有深奧的隱喻。影片一開始就用陰沉的天氣、泥濘的道路、破敗的市容、孤寂的煙囪和冗長的鏡頭給影片定了基調。那座以生產鉛筆為生的城市,極盡蕭條,但是人們並無改變現實的動力,是在影射俄羅斯國家的產業單一、不思改變。女主人公的丈夫是有名的藝術家,蒙冤入獄,是在影射俄羅斯以國家機器的力量對不同政見者的打壓迫害。片中女校長教訓女主人說,這座城市距離莫斯科一千多公裏,是在說山高皇帝遠,也說明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實行中央集權製的失敗。而區區一個12歲學生,能讓全校師生噤若寒蟬,幕後隱情更揭露了社會的腐敗已經深入到了骨髓。

故事雖簡單,但是展示的一些小人物卻呼之欲出,校長、同事、鄰居,一個個倒不像是在表演,而像是紀錄片中的人物,實在令人叫絕。能在有限的篇幅內展示社會人情百態,可見編導的功力,而這句說還不是什麽資深編劇導演,而是影壇新人。

結尾又是開放式的,留給觀眾無限想象。這樣的結尾也正是俄羅斯民族的無奈,從戈爾巴喬夫到葉利欽到普京,人們曾充滿憧憬,但總看不到一個脫胎換骨的明天,隻好逆來順受接受現實和宿命。
?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