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還是大乘?解讀電影《輪回》

小乘還是大乘?解讀電影《輪回》

 

廖康

 

昨天才看到2001年拍攝的電影Samsara,不是李安2007年的《色·戒》,也不是2011年的紀錄片Samsara,而是早在兩者之前,由印裔法國籍導演賓·納倫(Pan Nalin)執導,鍾麗緹和古桑主演的劇情片。其實Samsara應該譯為《輪回》。不知哪位仁兄根據自己的理解,把這個電影譯成了《色戒》。影片隻在法國、德國、印度和意大利的影院上演過。很可能是因為兒童不宜,在線上也不容易看到。這個電影很美,其輪回並非佛經意義的輪回,而是主角達世人生和修習佛法的輪回。影片表現了人倫與佛教的矛盾,也可以說是小乘和大乘的矛盾,以及不入紅塵難得佛法的道理。電影不以情節取勝,我希望這劇透的影評不會影響您欣賞。

故事發生在藍天白雲之下的喜馬拉雅山脈,拍攝的都是實景:佛塔、洞窟、山路、印度河讓見過這些美麗而靜謐地方的人感到身臨其境。景色讓也人感到清澈空靈。但那裏並非世外桃源,照樣有殺戮。雄鷹抓石塊高飛,扔下來砸死山羊。牧民仰麵怒吼,但那是自然之道。這就點出了電影的一個主題——天道與佛法的衝突。男主角名達世。他從五歲出家修行,直到二十五歲通過了各項考驗,閉關三年多,獲得堪布稱號,即佛學博士。無論對藏傳佛教來說這種苦修可能有多麽重要,電影生動地向觀眾展示,一個人悶在山洞裏多年,指甲、頭發長得老長,實在是愚昧荒唐。幾乎死掉、已經枯萎的達世剃發、剪甲、沐浴後,顯出其清秀的容貌。

達世的苦修並沒有讓他完全拋棄人欲,他的僧侶生涯也並非從此走上坦途。豐收節慶中,他看到一位母親袒胸哺乳,便目不轉睛。見到俊秀的姑娘時,淳樸的麵容會飛出奸邪的眼神,古桑把男主角演得十分到位。達西還年輕,睡覺時仍有生理衝動,支帳篷夢遺。他思索人生,尤其在見到美麗的農家姑娘琵瑪後,覺得他未曾體驗過塵世生活,怎能知道自己放棄了什麽?未曾放棄過,又怎能覺悟?釋迦牟尼也是先結婚生子,二十九歲才出家的。導師阿普無法說服他的弟子,隻得同意達世離開寺廟,入世還俗,在生活中尋求真諦。

達世去琵瑪家打工,與她相愛。林間的肌膚之親拍攝得動情、美豔。可能有人認為是色情,但我感覺是表現他們兩情相悅和情欲之強烈。展示那天道是佛法難以抗拒的。他們結婚生子,種地賣糧,自然而然地過著普通人的生活。達世似乎完全忘記了自己曾為僧侶。他因糧販子不公道而自己去鎮上賣糧;因懷疑糧販子燒他的青稞而與之鬥毆;他還受到一個妖冶的印度女工吸引,與之媾和,簡直不像一個受過二十年佛法教化,曾經苦修之人。那段近似雜技般的動作表現他們的通奸隻是玩耍,缺乏真情。印度女工的容貌,尤其是她那雙眼睛,讓人想到導師警示達世讓他去看的春宮圖。那些沉醉於肉欲的人形換個角度就變成了骷髏。可惜春宮圖用的是日本浮世繪社的畫,應該用印度欲經的圖才恰當。僅就電影表現的哲理而言,我並不認為那些性愛鏡頭是為了擴充票房。恰恰相反,很可能正是因為有那些鏡頭才使得電影不能廣泛播放,甚至被一些人認為是三級片,才使得觀眾有限。

雖然有這些情節,但我不認為這個電影展示的主要是色欲和佛法的衝突或色戒之重要。鍾麗緹飾女主角毫無表演痕跡;活脫脫一個藏族農婦真誠愛上了達世,一切都是那麽自然。印度女工也不是妖魔,達世與她的奸情並沒有什麽嚴重後果。琵瑪跟女工的關係很好,她們甚至聊過女工與達世之間早晚會有這一出。琵瑪並不在乎,她在乎的是,達世在經曆了生活的煩惱後,在得到導師阿普的遺言後,放棄責任、離家出走、回歸寺廟。阿普在信中說:“導師自知此生尚未圓滿,將會轉世再生。希望當我再來時,你能告訴我,滿足一千個欲望,與克服一個欲望,哪個更重要?”達世已經體驗了塵世的各種生活和煩惱,深思後,他做出了決定。

正如釋迦牟尼出家一樣,達世半夜起身,離開熟睡中的愛妻和兒子,朝著寺廟的方向走去。顯然,他認為自己難以解決生活中的無數煩惱,無法滿足生活中的種種欲望,他要回去,試試看能否克服一個塵世的欲望。聰慧的琵瑪早已察覺,騎馬超過他,等在通往寺廟的路上。琵瑪爭辯道:釋迦牟尼半夜離家,一句都沒向妻子解釋。他出走後,他的妻子和孩子怎麽辦?釋迦牟尼一人得道成佛,他的家人卻受盡了苦難。這樣對嗎?他妻子早於他救助窮人,也許釋迦牟尼是受她影響才決定要普渡眾生的。可有誰想到過她?他們的兒子反複問爸爸哪去了,她可怎麽回答呀!你要是想要成佛,完全可以在此生此身中獲得。這段話義正言辭,是琵瑪講的最長、最激烈的一次。她讓達世自己抉擇。達世雖然非常痛苦,但他怎能懷疑佛陀的抉擇?決然說他不能回家,說他屬於寺廟。琵瑪隻好在悲痛中離去。她畢竟是個普通農婦,不會說釋迦牟尼是為普渡眾生而尋求佛法。如今佛法已立,隻需踐行便好,無需你再棄家尋找。在我看來,琵瑪才真正領悟了佛法真諦。她的道理是自然之道、人倫正理,在一定意義上也符合佛教大乘。

達世應該知道小乘和大乘的區別,應該知道小乘偏於自度,隻顧自己乘著佛法解脫,不回頭過來救度其他眾生。大乘不僅自度,而且還要度人。菩薩是上求無上佛道而自己解脫生死,下化無量眾生同離生死苦海。雖然達世不可能像威力廣大、法力無邊的釋迦牟尼那樣普渡眾生,但他至少可以擔負起家庭的責任,善待美麗賢惠的妻子,教養頗具慧根的兒子。達世應該知道大乘佛教徒把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階段,即在修習“菩薩行”的階段作為自己修行的榜樣,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張可以在家修行,並不要求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樣出家修行。大乘佛教徒把菩薩的修行概括為“六度”和“四攝”。“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們認為這六種方法是能夠脫離生死苦海,達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攝”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在與他人相處時需要遵守的原則,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達世原來屬於小乘還是大乘,電影雖未交代,但看來是小乘。影片結尾時,達世看到一坨石頭,正麵刻著謎題:“如何能才能讓一滴水永不幹涸?”反麵的答案是:“把它丟入大海。”他若有所悟。天上傳來鷹叫,鷹在雲間盤旋,那絕非寺廟禁錮的意象。我認為達世會選擇大乘,回到妻子身邊。也許這隻是我的一廂情願,電影沒有給出更多的暗示,遂結束。很多佛教徒曾抗議這部影片,就像一些激進的基督教徒曾經抗議電影《耶穌的最後誘惑》一樣。他們沒有看到,這電影展示了更高的天道,展示了人道也可以與佛法共存之道。

2020年2月9日

所有跟帖: 

您根本不理解佛法,所以您不適合評論佛法有關的 -obama_北美015- 給 obama_北美015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2/15/2020 postreply 11:28:1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