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這個有點枯燥,但想了解一下道士服飾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來源: 白色非色 2019-07-01 17:22:46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22688 bytes)
從《長安十二時辰》裏一窺唐代道教服飾
錦衣千戶天行者 編輯於 2019-06-30 20:48:07 投訴 編輯記錄
閱讀數:20萬+

??當前年《長安十二時辰》裏易烊千璽的劇照發布時,就在道教界引起了一個不小的轟動。在這部劇裏易烊千璽飾演的是李泌,其原型人物是唐代上

清派道士兼四朝丞相。

因為在以往的一些影視作品中,一旦涉及到道士的角色,在服化道上往往都給人一種很“誇張”、很“神棍”的造型。所以說《長安十二時辰》裏李泌的道家裝束對於影視界來說具有一個裏程碑的意義。雖然還是有一些不足,但是服化上相比之前影視劇確實進步不少;畢竟定位是網絡劇,也不必太過吹毛求疵。

本文主要以《長安十二時辰》裏出現的道教服飾為切入點,簡單介紹一下唐代的道教服飾。

道教的服飾製度是在中國漢族傳統服飾製度為主體的基礎上,吸收、融合和延伸了道教的教理教義創造出來的,具有強烈的道教文化內涵的規範化的服飾製度。道教早期,道士服飾並無定製。魏晉南北朝劉宋時期道士陸修靜在總結、改革道教的同時,依古代衣冠之製以及結合道教戒律的需要,定立了服飾儀製。陸修靜在《陸先生道門科略》中指出:“夫巾、褐、裙、帔製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準式,故謂之法服”。

服飾篇——褐、裙、帔

在唐代時,道教服飾製度進一步完善。南北朝道士陶弘景將道教神係梳理為七個等級。所以在唐代時修道者的服飾也分為七種等級。它按道士入道年限及學道的深淺分為若幹等級,對每種等級道士的衣服、冠巾、靴履及其所用顏色、尺寸、款式、質地等等,都有詳細的規定。

唐代道士張萬福在《三洞法服科戒文》中提到:“一者初入道門,平冠黃帔;二者正一,芙蓉玄冠,黃裙絳褐;三者道德,黃褐玄巾;四者洞神,玄冠青褐;五者洞玄,黃褐玄冠。皆黃裙對之,冠象蓮花。或四麵兩葉,褐用三丈六尺,身長三尺六寸;女子二丈四尺,身長二尺四寸。袖領帶楯,就令取足,作三十二條帔,用二丈四尺,二十四條,男女同法。六者洞真,褐帔用紫紗三十六尺,長短如洞玄法。以青為裹,袖領循帶,皆就取足,表二十五條,裹一十四條,合三十九條。飛青華裙,蓮花寶冠,或四麵三葉,謂之元始冠。女子褐,用紫紗二丈四尺,長二尺四寸,身二十三條,兩袖十六條,合三十九條,作青紗之裙,戴飛雲鳳炁之冠。”

四川劍閣鶴鳴山的唐代“長生保命天尊”石刻線描圖四川劍閣鶴鳴山的唐代“長生保命天尊”石刻線描圖

唐代時期道教服飾製度已經趨於完善,從四川境內現存的各個唐代道教石窟造型可以看出,其基本款式為:上褐、下裙、外罩帔,這裏的褐是指用麻製成的短袍,裙是一種圍在腰部以下的裙裝,帔是一種披在肩上的服飾(氅衣)。此為沿襲古代上衣下裳之製。《道書援神契》載:“儒者之服,隨世更易,獨玄門法服有三代之遺風”。

在道士的七個等級中,前五個等級的服裝用色種類 單一, 為玄、黃、青、絳幾種基本顏色。自第六級

開始,不但用象征世俗地位等級更高的紫色,而且

服裝用色漸趨豐富,服色體現出了明顯的等級性 。而李泌當時也被皇帝賜予過紫衣。

講個題外話:唐代也正是道教三洞學說流行的時候,在《洞玄靈寶道學科儀》裏就提到了那個時候道士對於法服的日常處理:“若道士若女冠,上衣褐帔,最當尊重。一者,未著之前,函箱盛之,安高淨處……五者,不得乞不得乞借俗人非法服用,直至破敝,皆須護淨焚棄……若已破壞,不任衣著,當以除日平旦之時,禮拜訖,於淨地燒之,勿令外眾男女輒見”。其中第五點“直至破敝,皆須護淨焚棄”這一句很重要,所以這就導致了那時的道教服飾幾乎沒有實物出土。既然目前考據的話缺乏出土文物的支持,那麽目前若要了解中古時期道教服飾隻有從古籍記載,石刻造像以及繪畫作品裏入手了。好在現在四川和陝西,還保留了許多唐代道教石窟,這也給研究唐代道教服飾提供了一個有利的條件。

首服篇 ——冠、巾

唐代《三洞法服科戒文》曰:“冠者,觀也。內觀於身,製斷六情,抑製貪欲,虛心靜慮,滌蕩塵勞,念念至誠,克登道果。外觀於物,悉非我有,妄生貪著,惑亂我心。當須觀妙,常使無欲,德美於身。上法三光,如彼蓮花,處世無染,圓通無礙。”

唐代時期冠主要是高級別道士才有資格戴,剛入門還隻能戴巾。唐代的道冠主要有芙蓉冠,蓮花冠,二儀冠,桃玄冠,角冠等等……易烊千璽在劇中戴的這一頂就是芙蓉冠,雖然劇中的這個道具還是有一些問題,比如芙蓉冠的底座圈小了點,子午簪過長…但總體來說已經是很不錯了,值得國內的影視界學習。

劇中易烊千璽戴的這一頂就是【芙蓉冠】劇中易烊千璽戴的這一頂就是【芙蓉冠】

筆者本人的@望雲工作室,嚐試複原的一頂明代風格芙蓉冠筆者本人的@望雲工作室,嚐試複原的一頂明代風格芙蓉冠

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播出後,網上很多人提

出了疑問,劇中李泌的束發冠的簪子為何從後往前

插的?甚至有人直言說是插錯了。

其實非也,從後往前叫子午朝向插法(子午簪),為道士戴冠時的特色插法,子午本身象征一陰一陽,也象征水火相濟。橫的叫卯酉朝向插法(卯酉簪),一般是單獨盤發髻時,或者是普通俗人戴束發冠就用這種插法。如果是道士盤發,卯酉簪的方向更為講究,一般是從左往右插;左為生,右為死,象征道教的尊生惡死。

不過子午簪也並非是道士專用,比如隋唐時期的“平巾幘”,其固定簪也是從後往前插的。後世很多社會名流喜好模仿道人打扮,戴道冠的話也是用這種插法。

自五代時期開始,由於蜀地和江南地區尚道之風熾盛,世俗人士模仿道士衣冠的現象日益習常。《舊五代史》曰:“宮人皆衣道服,頂金蓮花冠,衣畫雲霞,望之若神仙”;《新五代史》載:“後宮皆戴金蓮花冠,衣道士服……其髻髽然……國中之人皆效之”。所以這個時期宮中婦女穿道服戴道冠的現象漸成風氣,並被宮外世俗人士逐漸效仿開來。北宋開始,在帝王崇尚道教的驅使下,世俗人士著道服之風在五代基礎上呈現出有過之而不及的態勢。

唐代·常陽天尊像,其頭戴上戴的是蓮花冠唐代·常陽天尊像,其頭戴上戴的是蓮花冠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所出現的蓮花冠《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所出現的蓮花冠

威儀物——塵尾、如意、拂塵

穿上了一整套道服後,當然手上可不能空著,得拿著點什麽東西才能顯現道人的威儀姿態,那就來介紹幾種唐代道士常用的威儀物(法器)。

麈尾:形如樹葉,上圓下平,陳代《麈尾銘》載:“(塵尾)員上天形,平下地勢”,麈尾是魏晉名士經常用來拂穢清暑,顯示身份的一種道具。值得注意的是,麈尾與根本拂塵不是同一個東西,如今網絡上很多人將二者給混淆,拂塵的形製、用途與麈尾大不相同。雖然有“拂穢清暑,虛心以俟”的意思,但隻有一點象征意而已。在魏晉時期成為士大夫手執器具之後,身價倍增,甚至到了沒有它就不盡興的地步。

日本正倉院現存的六朝塵尾(毛有殘缺)日本正倉院現存的六朝塵尾(毛有殘缺)

《高逸圖》中出現的塵尾《高逸圖》中出現的塵尾

道士執麈尾的形象最早出現在鄧州南朝劉宋墓出土的“吹笙引鳳”彩色畫像磚上。磚正麵左一人,背繪梧桐樹,梳丫髻著長衣,坐姿,雙手捧笙管正在吹奏;右一人長發後垂,身著長衫,手執尖桃形多毛麈尾而立。有一鳳聞笙妙音,飛降二人之間,口銜瑞草,振翼張鳴。鳳的右方和上方有雲氣繚繞,遠方有隱約的山峰,意示鳳聞笙聲自天旋降。

如意:唐代時期的如意也跟如今我們所見到的明清樣式的如意不同,日本正倉院就藏有幾把唐代玳瑁如意文物,也許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

唐代·老君像唐代·老君像

這尊唐代的老君像上也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如意的形態以及握持方法,與明清時期的造型大為不同。(德國科隆東亞藝術博物館藏)

拂塵:拂塵是一種於手柄前端附上獸毛或絲狀麻布的器物,一般用作掃除塵跡或驅趕蚊蠅之用。拂塵起源於漢朝時期,最早用於驅蚊掃灰,在漢魏時期深受士大夫階層喜愛,漸漸成為一種禮儀用具。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手中所持的就是拂塵,其實從目前現存石刻造像和畫像上來看,唐代時道士持塵尾的比持拂塵的要更多,且劇中出現的這種拂塵是屬於明清時期的樣式,唐代拂塵也不是這個樣子的。若是換作塵尾的話也許會更符合當時的風貌。不過換個角度想一下,也有可能是考慮到普通觀眾對塵尾了解不多,如果用塵尾的話估計很多人會認為是扇子,第一次見到難免會覺得有些突兀,故用拂塵。

總體來說這部劇是很不錯的,雖然還有些不足,但是所以說《長安十二時辰》裏的武備,裝束和道具對於影視界來說確實具有一個裏程碑的意義。???????????????????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