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來並不認為都劇的重點在說重男輕女,但是既然這麽多人都特別focus在重男輕女,並對重男輕女這種陳舊觀念大加鞭撻,那麽咱們就來細細說說重男輕女的那些事。
重男輕女不是簡簡單單的一個什麽陳舊封建腐朽觀念,從根本上也不是什麽傳宗接代,男權社會的產物,而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結果。
中國很長的社會階段是農業社會,男人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也就是家庭生活資源的主要創造者。所以一個家庭都很想方設法增加自己家的男性勞動力。
又因為沒有社會養老製度的建立,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中國社會都是靠養兒防老。女兒出嫁後就到夫家奉侍公婆,女方出嫁以後是沒有為娘家父母養老的責任的,所謂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男方家為了給女方家一定補償會付出彩禮。
雖然彩禮相對於撫養女兒到出嫁的歲數,可能隻占一部分,但是大部分家庭都有兒有女,使得整個社會在兒女婚嫁問題上得失基本平衡。
然後就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女性成為勞動力的比例越來越高,使得男性是社會主要勞動力這一因素極大地削弱了。但是社會經濟生活形態在本質上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雖然是說“女性能頂半邊天”,但是“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以及男性是養家的主要支柱的觀念即使在今天也還很流行。比如說都劇中,老大失業以後承受的壓力就會遠大於他媳婦失業所承受的壓力。女性能掙錢固然是錦上添花,但是男人更以能養活一家老小引以為豪,依靠女人養家糊口的男人叫做吃軟飯的。
上世紀八十年代,雖然一些城市戶口的居民已經開始有退休後的養老金,但是完全靠養老金可以養老的還是極少數,所以養兒防老的社會經濟生活形態並沒有發生太大改變。
於是矛盾就來了,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被提出而且被認為是先進的社會觀念,但是社會經濟生活形態的相應變化卻嚴重滯後。坦白地說,在中國,女性獲得平等權利的速度其實是遠超男性獲得平等義務的速度的。
真正大大推動中國男女平等進程的事情不是女性能頂半邊天的工作能力,而是計劃生育帶來的獨生子女社會。首先,在家庭內,因為隻有一個子女,沒法重男輕女,其次,因為隻有一個子女,女兒也要承擔父母的養老責任,這減少了女性對於男性養家是理所應當的依賴(因為男性理所應當養小家,但不會理所應當養嶽父嶽母的老)。
說這些,是說明重男輕女從本質上不是取決於觀念是否先進還是落後,思想是否尊重女性,更主要取決於社會經濟生活的改變是否真正創造了男女平等的條件。再就是,很多男女權利平等的呼籲者忽視男女義務的平等。比如說,今天說重男輕女肯定會大遭到批判,但是相當多的人認可結婚時男方家買車買房,依靠男人養家的女性不會受到鄙視,但是吃軟飯的男人絕大多數被人看不起。以至於在一部分城市,其實形成了重女輕男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