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演員演技
第二章 劇本
第三章 淺論知否問題的根源
第一章 演員演技
電視劇《知否》如今已經播放完畢,形勢一片大好,收視率高,關注度高,主流媒體表揚通稿滿天飛,好評如潮。平心而論,這部戲裏的絕大部分演員都是很不錯的。但凡是叫得上名字的角色,演員們基本上都給出了合格的表演。現場收音的難度很大,但從整體上說絕大部分演員都沒有在配音這一方麵出什麽大簍子。即便是沒有台詞或隻有一兩句台詞的群眾演員也基本上沒有掉鏈子的,體態,禮儀,麵部表情,步伐走位等等不會讓觀眾有出戲的感覺。從這一點來說,知否這部戲可以說代表了中國電視工業的比較高的水平。
如果要數一數這部戲裏的傑出演員的話,那就更可以說是精英薈萃,高手如雲。我原想排一個我心目中知否演技最好的10大演員,但是列出下麵的這個清單以後卻再也舍不得把其中任何一個人拿掉,就這麽著吧。也實在不知道怎麽將這些人的演技排個高低出來,就按年紀排個序吧。
老太太 (曹翠芬1944) 北京電影學院
曹太後 (楊青 1960?) 中央戲劇學院
平寧郡主(陳謹1964) 山東藝術學院戲劇係
盛紘 (劉鈞1972) 山東藝術學院
顧廷煜 (高子灃 1972?)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係
王大娘子(劉琳1974)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係
顧廷燁 (馮紹峰1978) 上海戲劇學院
林小娘 (高露 1980?)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
小秦氏 (王一楠1981)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
邕王妃 (謝承穎1982)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
朱曼娘 (李依曉1983) 中國戲曲學院
齊衡 (朱一龍1988)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係
以上所有演員的演技我在前麵的相關劇集中都已經點評過了,這裏就不再贅述了。
另外 張佳寧(1989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飾演的如蘭,康群智(1957 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飾演的常嬤嬤,劉楚恬(2009)飾演的小明蘭,李媛媛飾演的翠微,葉軒彤(2006)飾演的大蓉姐,劉嶽(1985 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飾演的賀弘文,陳雅斕飾演的申氏,秦焰(1954)飾演的仁宗趙禎, 王子桀(1995 南京藝術學院)飾演的不為等角色雖然出場時間不太多但演員們的表現都非常出色。
感謝知否劇組給了我機會去了解這些傑出的演員。也希望中國的電視劇工業蓬勃健康發展,讓這些優秀演員能在好的劇組中得到重要角色,讓他們發揮才能,得到合理的報酬。
第二章 劇本
第二章 第一節 綜述
高收視率並不能掩蓋知否的劇本中所暴露出種種問題。作為一個對知否原著比較熟悉的電視劇觀眾,我感覺知否劇本的問題大致可以歸到以下四個方麵:
1)三觀問題
2)邏輯問題
3)主角光環和金手指(七次英雄救美等等,網上有顧廷燁在明蘭身上裝了GPS的段子)
4)削弱原著中的精彩配角。將原著中出彩的配角的情節或刪或改,或是索性將相關情節添加到其他人物的頭上
當然不可否認這部戲的編劇的優點也是很明顯的。本文後麵有專門的章節評論該劇劇本的優點。
第二章 第二節 劇本的改編難度
在談劇本的優缺點之前我想先談一下我認為劇本的改編難度。
1.原著的篇幅和節奏
知否原著篇幅很大,全書共五卷,220回,137萬多字。(作為參考《水滸傳》七十回本 共五十六萬字;《西遊記》的通行版 共八十二萬字,西遊記+水滸傳共138萬字)
作為一個的種田文,知否原著的敘事節奏平緩,人物眾多。故事從明蘭五歲時候開始說起,講述了許多家長裏短的瑣碎事情。選擇看種田文的讀者很多就是要看慢節奏的文章的。而電視劇的觀眾則更加多元化,需要更多的戲劇衝突來抓住觀眾的胃口。
2.原著人物出場時間和次數
1)顧廷燁出場時間過晚,婚前與明蘭的互動不足
男主顧廷燁在婚前和明蘭總共見過五次。
A)男主顧廷燁在第二卷第五十四回中第一次出現,顧廷燁因為餘嫣然沒有答應嫁給他來向明蘭來興師問罪
相關情節大概有一千一百多字。當時明蘭約十一,二歲
B)男主顧廷燁第二次出現在第二卷第五十九回的扔泥巴事件中,顧廷燁看到明蘭向墨蘭扔泥巴所以在一旁看笑話。相關情節約有一千七百多字。當時明蘭約十二歲,顧廷燁也已經與餘嫣紅成親。
C)顧廷燁第三次和明蘭見麵在第三卷第六十六回,顧廷燁提及明蘭和齊衡梁晗交往的事情,相關情節約有一千四百多字。當時明蘭約十三歲,顧廷燁的結發妻子餘嫣紅剛去世。
D)顧廷燁第四次和明蘭見麵在第三卷第七十三回,明蘭在回老家的船上遇險被當時在混漕幫的顧廷燁所救。當時明蘭約十四歲。相關情節約有八千字,明蘭主要和顧廷燁討論了曼娘的問題,明蘭攛掇顧廷燁幹脆娶了曼娘。
E)顧廷燁第五次出場就是第三卷第九十六回在把一起都算計好了之後在華蘭家向明蘭當麵求婚的情節,相關情節約有四千七百字。
原著中明蘭和顧廷燁婚前唯一一次有情感方麵的交流的一次是在顧廷燁給明蘭,如蘭,文炎敬和賀弘文等人下了套,如蘭和小喜鵲(如蘭的侍女)幾乎被打死之後的麵談。這一次交流之後,明蘭的感受是“…一開始,有些暗暗得意,居然有人這麽用心打我主意,後來,越想越覺著氣憤,恨不能抽他一嘴巴…,再後來,我又覺著發愁,這人這麽…厲害,可該怎麽辦呀?”
所以原著中明蘭在婚前對顧廷燁沒有感情基礎。劇版為了改變這種基本上可以說是“騙婚”的基調,安排顧廷燁和明蘭自小就認識,而且顧廷燁在婚前至少救了明蘭(和明蘭她媽媽)四五次。為了能讓顧廷燁多次英雄救美,編劇必須增加一些原創情節。這些原創情節改變了原著的敘事手法,故事基調和人物性格,把原著中自洽的邏輯改得非常矛盾 ,破綻百出,讓一些對故事邏輯有要求的觀眾非常痛苦。
2)原著中齊衡出場次數太少,後期基本透明
男二齊衡在第一卷第二十二回首次出鏡,當時明蘭九歲,齊衡十五歲。
以下是小說中各主要人物的出場次數。
明蘭:10034
顧廷燁:2306
王氏:1723
盛紘:1316
如蘭:998
墨蘭:872
太夫人+小秦氏:836
盛老太太:817
華蘭:732
丹橘:636
林姨娘:557
小桃:528
長柏:440
曼娘:352
蓉姐兒:317
房媽媽:283
海氏:278
邵氏:248
齊衡這個名字在原著隻出現過244次,相比明蘭的一萬多次和顧廷燁的兩千三百多次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比起其他主要配角來說也是非常沒有存在感。齊衡在書的後半部第四卷和第五卷各出場一次。
齊衡在第四卷的出場是在如蘭出嫁的那天晚上,齊衡吃醉了酒,撞見尚未嫁人的明蘭,詢問明蘭為什麽不喜歡自己。
齊衡在第五卷第一百八十四回最後一次出場是申氏故意誤導明蘭,讓明蘭誤認為齊衡的孩子的名字中帶著“明”字是因為明蘭的緣故。 明蘭在出門的路上撞見齊衡就罵了齊衡兩句,總共約10秒鍾的情節。 這一段情節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明蘭和顧廷燁之間矛盾激化,讓他們夫妻之間最後打開心結,真正理解對方做鋪墊用的。
3.時代背景
原著時代架空,但人文環境,風俗習慣和曆史背景基本基於明朝。劇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是宋朝,但地名,城市名稱,對皇帝的稱呼,曆史事件的借鑒上看這部戲基本上算是落地宋朝,也借用不少宋朝的典故和軼事。
好多人覺得明朝和宋朝都是古代封建王朝,那麽應該沒什麽大差別,其實不然。
1)程朱理學在宋朝的時候並沒有後來明清兩代時那樣的流行,婦女的自由度也沒有那麽低。
程朱理學其由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兄弟開始創立,程顥、程頤創立程朱學派大約在宋神宗(宋英宗的兒子)的年代。到南宋朱熹(1130—1200)為大成。
“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同學理學思想的重要觀點之一,程頤同學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後世束縛女性性自由最重要的理論基礎之一。 但程朱理學在南宋並沒有多少市場,就是一般的學術觀點而已。從元朝起程朱理學才被統治者定為官學從而開始慢慢興盛。
比如宋真宗(宋仁宗趙禎的的爸爸)最愛的劉娥是二嫁,劉娥是個賣唱的,她的前夫龔美是個銀匠。劉娥當上太後以後還繼續和龔美來往。到了南宋,女子再嫁仍很普遍,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李清照改嫁於張汝舟、唐婉再嫁趙士誠,在當時並未引起非議。
但經過金、元、明三代對程朱理學的極度追捧和對貞節觀念的極端倡導,在進入明清以後,貞節的含義變得十分偏狹了,似乎成了一種宗教,非但夫死守節成了天理,未嫁夫死,也要盡節,偶為男子調戲也要尋死。總之,女子的生命緊緊維係在貞節上,稍有變故,就要以死全節。
這種對婦女惡毒變態的壓迫至滿清達到巔峰。清代《禮部則例》規定:節婦,即“自三十歲以前守至五十歲,或年未五十而身故,其守節已及十年,查係孝義兼全厄窮堪憐者”,及為夫守貞的“未婚貞女”。貞節烈女,包括“遭寇守節致死”,“因強奸不從致死,及因為調戲羞忿自盡”,以及“節婦被親屬逼嫁致死者,童養之女尚未成婚,拒夫調戲致死者”等等。每年地方紳耆,族長、保甲長都要向官府公舉節婦烈女,各級官府都要給予表彰。所以大家去徽州看到的那些貞節牌坊除了少量明朝的外其他大部分都是清朝建的。
大家可以看看成書於明代末年,由馮夢龍和淩濛初主編的《三言二拍》就大概知道明朝對婦女的性壓迫程度相對滿清來說簡直不值一提。失了節被沉塘之類的事情大概率隻有在滿清才可能出現。
所以許多在原著中合理的情節在劇版就顯得不那麽合乎情理。
2)宋朝重文輕武
宋朝重文輕武,軍人地位低下,同級武官見同級文官必須下跪,武官隻能當副頭而文官是正頭。大家都知道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但是大家也許不知道範仲淹這個標準的文人曾經以龍圖閣直學士身份主管西線邊防(對西夏,宋朝當時的最主要軍事威脅)。他改革軍事製度、調整戰略部署,構築堅固防禦體係,讓西北戰線固若金湯,夏人不敢犯。西北邊陲謠曰:“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所以在劇版顧廷燁必須參加科舉考試,還要由仁宗親自蓋章確認他的文科能力,否則原則中的在那個不太通文墨的軍官是不太可能在的新登機以後獲得那麽高的社會地位。但後期的顧廷燁好像又恢複了武將的本性,原本讀的書都忘了?
4.原著的思想立意的局限性
我猜關心則亂在寫知否這篇文章的時候應該沒有想到她的這篇網文會在多年後被正午陽光拿來改編成一部備受關注的電視劇。當時關大應該是想寫一部反穿越套路(女主穿越後開金手指大殺四方)的網文,所以把女主塑造成一個被動內斂謹言慎行步步小心的理智型人物。當時好像流行邪魅狂狷的男主,所以關大又寫了一個腹黑邪魅的顧廷燁給明蘭。作為一個網文,知否原著本來就是針對那部分喜歡這個調調,能接受這個設定的讀者。換句話說,看小說的人基本上是主動選擇這部小說來看的,小說的讀者如果不接受原著的設定直接棄書就行了。
原著的立意的確有一定的局限性,造成了我對小說中男主角顧廷燁的反感(具體細節參見我給原著男主寫的文章)。原著中的明蘭為人做事雖然理智冷靜,有時給人有一絲不太有人情味的感覺,但原著中也安排了一些明蘭幫助弱小的情節(小時候不計得失地幫助庶弟長棟,嫁人後幫助常嬤嬤的孫子常年上學等情節)。但長棟和常年在劇中被刪了,所以原著中明蘭的性格人品中的不少閃光點被抹去了。
5.穿越情節所帶來的限製
原著中明蘭是穿越來的,所以對衛小娘沒有什麽感情,從而沒有為母報仇的動機和驅動力。劇版去除了穿越的設定,明蘭必須和生母衛小娘有感情,而且劇版把衛小娘的死亡時間從明蘭5歲改為8歲,讓明蘭記住了這份殺母之仇,從而必須安排為母報仇的情節。明蘭和林小娘的殺母之仇直接造成了劇中明蘭對林小娘和墨蘭的報複手法升級。為了讓明蘭對林小娘和墨蘭所做的報複合乎現代人的觀念,劇中讓林小娘和墨蘭所犯的錯誤升級(從原著中墨蘭故意崴腳被梁晗抱回家改為劇版的婚前性行為和婚前懷孕),所受懲罰加劇(林小娘從被關在田莊到被活活打死)。但這些改動導致了配角人物林小娘的性格和智商的前後不一致,給觀眾造成了不好的觀感。
第二章 第三節 劇本的優點
但這部戲的編劇在本劇中也展現了不少優秀的素質
1.良好的文學功底。
可以看出這部戲的編劇的文學功底是很不錯的。原創的幾首詩歌都非常貼切
1)顧廷燁的催妝詩
金車欲上怯東風,排雲見月醉酒空,獨自仙姿羞半吐,冰瓷露白借微紅。
2)齊衡在馬場上做的一首五言絕句
柳葉吳刀綠,鉛黃半未成。宜亭今日會,散發別來生。
3)齊衡走廊戲中的那首樂府
其苦不堪說,其痛難言停。洛河三千星,不獨照月明。
特別是這首五言樂府,短短二十個字,用詞淺顯但全詩不失雄渾大氣,悲涼幽怨,意境宏大,頗有些建安風骨的味道。
2.基於曆史史實的合理創作以及細節的考究
1)比如在第11-12集中長柏,長楓,齊衡,顧廷燁他們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長楓的台詞中提到每年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這說明編劇的確是下了功夫的,他們幾個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是在仁宗朝,所以一年一次科考是沒問題的。【說明:宋代自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起,每隔一年或二年舉行一次開科取士。至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規定每三年開科一次,此後定為常例,各朝代均承襲。 】
2)對仁宗朝的某些典故的靈活運用
A)仁宗口渴但怕侍從被罰所以忍著到後宮才敢要水喝的典故好像被用了兩次,一次是老太太在盛紘被扣在宮裏的時候老太太判斷局勢,另一次是宮變時的那個小宮女就是當時的負責給仁宗添茶的侍從。
B)大臣拽著皇帝的袖子逼仁宗立嗣應該是化用包拯和仁宗起爭執,拽著仁宗袖子還將吐沫濺到仁宗身上的典故
3)基於仁宗個性所創作的原創情節 :盛紘被扣宮中的情節
4)基於曆史史實的合理改編
A)將平寧郡主改為柴家後裔,一下子將平寧郡主虛無的尊貴但沒有實際權力的尷尬的身份地位具體化
B)靈活運用濮議之爭所創作出來的朝堂戲將原著中沒有實寫的朝堂戲落到實處,拔高立意,頃刻間呈現出高大上的正劇味道
3.拔高立意的原創情節
1)第一集中長柏在華蘭訂婚日當天在書房看勘輿圖,少年顧廷燁和少年長柏談論收複燕雲十六州等等,這個情節填補了原著中缺乏的家國情懷。
另外恒王和皇帝在最後的大結局部分提到收複邊疆等情節,這些細節也拔高了原著的立意。
2)邕王府逼婚情節
這個情節是個人婚姻自由與殘酷無情的宮廷政治鬥爭所撞擊之後產生出的悲壯蒼涼的無解困局,將齊衡的婚姻悲劇提高到宮廷政治鬥爭的高度,為齊衡的人生定下了一個灰暗的基調,將齊衡驅入一個無形的牢籠。這個設定比起原著中的設定更悲壯蒼涼,更具悲劇色彩。
3)後宅婦人們談話的時候也會提一下契丹人,提到皇家的典故,說明這些婦人真的是處於高位,見事的高度是有的
4.人物再創作
齊衡這個人物在原著中隻出現過244次(明蘭一萬多次,顧廷燁二千三百多次),在後半部基本沒有出現。劇本基於人物的個性對齊衡這個人物的進行了再創造,合理的增加了一些原創情節如朝堂戲,濮議之爭等等,其中濮議之爭中齊衡的部分發言是基於宋代名臣司馬光的發言(參見《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
朝堂戲中化用了宋朝名相韓琦和歐陽修等人的典故和故事創作了韓章這個人物,並且在後期創造了韓章剖析內心感受的戲份,比較符合曆史上韓琦和歐陽修等人在濮議之爭中被言官參了之後的內心衝突。
這些原創人物和人物相關原創情節對拔高電視劇的立意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提高了本劇的文化和曆史底蘊,如果按照這個路子走下去,知否即便不能封神,也會將是一部傑出的古裝佳作。
第二章 第四節 削弱原著中的精彩配角
個人覺得知否原著中最精彩的部分是關大所創造出的形形色色性格鮮明的配角人物,那也是在我站錯CP之後幾欲棄書時支持我看下去的主要動力。我看過多次原著,對我喜歡的人物認真分析過。以下是知否原著中我最喜愛的10個人物,我給每一位都真情實感的寫過大作文。
1盛老太太
2長柏(最讓我傷心的一個改變,我的男神變成一個隔壁大姐姐)
3華蘭
(其他排名不分先後)
長棟(該人物被刪除)
張氏 (並列第三傷心的人物改編--剛出場時的人物個性改得我都快認不出來了)
海氏 (並列第三傷心的人物改編--人物性格的亮點全部被抹去)
孔嬤嬤
常嬤嬤(從一個立體化的人物變成一個忠仆)
大老太太(第二傷心的人物改編,從叱吒風雲的女將軍變從了一個無知的鄉間老太)
車三娘(該人物的戲份基本被刪除)
從一個細水長流,家長裏短的長篇種田文改為電視劇,受限於電視劇的長度和表現形式的不同,編劇肯定要在原著的材料上加以剪裁,將一些對推進主線沒有幫助的材料剪裁掉,所以有一些人物被裁減我也能理解。但有些角色的人設改變讓我這個忠實的原著讀者在情感上實在接受不了。
/********************/
盛長柏和海氏
/********************/
盛長柏是原著中最出彩的一個主要配角,劇版對長柏這個人物的改編讓我在情感上實在接受不了。
在我心目中長柏是中國社會最理想的知識分子的形象。用一個讀者朋友的話來說就是“對儒家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仁義禮智信兼備,目光敏銳,行事老道,連婆媳問題都能洞察其突破口,極為巧妙地借力打力。雖沉默寡言卻不古板教條,章程周到卻不迂腐,飽覽群書又不帶半點文人酸氣”
他代表了我們國家古代知識分子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但可惜的是劇版將這個人物的性格中最出彩的部分全部抹去,讓他這個在原著中第一次宮變時已經寫好遺書準備以身殉國的正直高潔的士大夫成了一個政治上的牆頭草,顧廷燁的好秘書,好閨蜜。斷斷不是第一集中那個十幾歲就看勘輿圖,惦記著收複燕雲十六州的那個少年了。
老太太中毒事件中長柏的表現也比原文弱化很多,一些能體現長柏性格中睿智理性行事老道的台詞被編劇給了明蘭。
他的妻子海氏雖然情節不多但每一次出場都非常精彩,讓人眼前一亮,如果按原著來拍也是一個非常出彩的人物。原著中的海氏可是堪比(鳳姐兒+探丫頭+寶丫頭)的一個聰明睿智,手段高明但不失正直的一位知性美女。但是劇版中的海氏除了賢惠脾氣好之外好像沒什麽優點了。
—————我給盛長柏寫的總結陳詞 ———————
良好的基礎教育,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給內地網文作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雖然網文作者魚龍混雜,網文質量良莠不齊,但總能淘出一些令人驚豔的作品。優秀的古代題材是我偏好的之一。古風故事讓人流連的原因之一可能是5000年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給了網文作者很多品味想象和意淫的空間。生在太平年代,信奉男女平等現代中國人,如果具有堅實的曆史素養和豐富文化底蘊為基礎,加上合理的想象和巧妙的構思,往往可以寫出讓人神往的作品,塑造出令人驚歎的人物來,長柏和海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長柏在老太太中毒事件中的表現讓人拍案叫絕,全麵展現了他有擔當,有計謀,正義感強,正直高尚,公平無私,果斷決絕但又富有理性,腹黑狡猾,為人做事舉止談吐精明老辣,滴水不漏的完美的士大夫的形象。長柏此後仕途順暢,在番外中是是入封名臣閣的兩朝元老,四次入閣,三度拜相,履及六部十三省,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去世的時候因功勳卓著,聖上命兩位皇子扶棺送喪,榮寵一時。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曆史,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總是能孕育出一個個長柏這樣令人心馳神往的人物。這是我們的幸運,也是我們無可比擬的精神財富。我們會真情流露實感的喜歡一個虛擬的人物,因為他滿足了我們在家庭,交友等多方麵的心理需求,我們把自己帶入作品之中,所以驕傲盛家有這樣的好後代,羨慕明蘭有這樣的好哥哥,慶幸齊衡有這樣一個相知一生的摯友,欣慰國家有這樣的好官員,就好像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是有過這樣的一個人一樣。
—————我給海氏寫的總結陳詞 ———————
這一段情節是林姨娘的滑鐵盧,盛家妻妾關係大翻盤,墨蘭徹底的在盛紘心中變為反派的最關鍵一役。海氏在這段情節中的表現讓我沒辦法寫出一段合適的彩虹屁來表揚她。感覺她有鳳姐兒的威勢和手段,探丫頭的敏銳和精明,以及寶丫頭的世故和得體;除此之外她為人不失正直,體恤關懷處於弱勢的長棟,再加上對政治環境的敏銳,簡直是讓人無可挑剔。
作者給長柏配了這樣一個妻子簡直是對長柏實在是太厚愛了。。。我唯一感到可惜的是這個一個神仙角色不幸活在古代卻不是個男兒身,所以她的才華隻能消耗在後宅之中。唯一沒有進前三的原因是我覺得她太順利了,戲劇衝突不太夠。
BTW 為了給長柏找回場子我容易嗎?宮變時(35,36集中)長柏說了一句要保護典籍都讓我激動半天。。。
/********************/
盛家大房老太太
/********************/
原著中的大老太太是老謀深算精明能幹的商人之家的當家人,一手主導了淑蘭和離的事件。電視劇裏將她的情節改給了明蘭,把她變成了一個傻乎乎的隔壁老太太,不得不說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遺憾的事情。
我對此次改編發的牢騷可以在 知否劇版觀後感之(12,13)第23-26集裏找到。
以下是我給大老太太寫的書評裏麵的總結陳詞,給大家一窺原著裏大老太太的風采:
---------
大老太太在整本書的主要情節就是這一場古代離婚大戰。作為一個古代婦女,在發現了淑蘭的婚姻已經沒有太多挽回的餘地之後,她主導了這一場戰役,這一役全麵體現了老太太的如下性格特點
1)清醒理智,發現問題的症結之後及時止損,沒有沉溺於投入的沉降成本
2)當斷則斷,辦事不拖泥帶水,沒有試圖挽回一個不靠譜的人
3)做事果斷,不給對手留下任何拉長戰線的機會,減少對淑蘭的心理傷害
具體在準備打這一場戰役的過程中,盛家的人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情況下沒有輕敵,準備充分,策略的當:
1.事前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包括 1.)調查孫誌高妓女紅顏知己的背景並找到她在妓院的戶籍) 2)組織留在孫家的盛家家人在孫家母子離開之後快速行動將嫁妝送回來 3)事前對參加安排的盛家人士(大老太太,盛維,李氏和盛紜)做過明確的分工,甚至有可能做過彩排,做過預案
2.離婚當天把離婚所牽涉到的相關單位和人士盡數請到場包括: 1)官府,2)地方賢達 3)雙方家族長輩 4)孫誌高和孫母 。還有來受教育的淑蘭+品蘭和明蘭
3.談判當天團隊組織有序分工明確 扮紅臉的,扮白臉的,幫腔的,陪伴官府來人的,使絆子的各司其職。
4.釜底抽薪 安排留在孫家的盛家陪嫁家人火速將所有陪嫁的東西拉回盛家
5.圍魏救趙 攻擊孫誌高愛妾的賤藉身份問題,讓孫家的長輩的心理天平偏斜
6.動之以情 分享自家因為一個妓女而鬧得家破人亡的事情,爭取外圍群眾,包括地方耆老的支持
7.曉之以理 將娶妓女為妻對孫誌高事業的嚴重影響分析得非常透徹,突破孫誌高的心理防線
8.誘之以財 在先將淑蘭所有嫁妝拉回家之後,再用淑蘭一半的嫁妝為誘餌,讓孫誌高覺得有利可圖
9.逼以利害,威脅要把孫誌高的紅顏知己淫婦拖出來遊街,叫宥陽縣裏大夥兒瞧瞧孫大才子的德行!孫誌高最是要臉麵,
10.破財消災 在占據優勢的情況下主動退讓,維護了盛家在當地的聲望
11.不留尾巴,給相關的陪嫁家人的贖身,充分維護盛家人,包括盛家下人的權利
12.快刀斬亂麻,當天解決問題,不給孫家人太多考慮的餘地
13.事情結束火速了將淑蘭送走,並嫁人斷絕了孫家再次娶淑蘭癡心妄想
作為主導這一場離婚大戰的總指揮官,大老太太充分展現了她的理性,果決,老謀深算,做事張弛有度的性格特點,在整個談判中采用的策略和戰術讓人拍案叫絕,先將孫誌高逼到絕境,然後主動示弱,主動退讓,給孫家留有餘地,再誘誌以財,簡直是一個經典的談判案例。
很可惜大老太太這樣一個能幹的人也會遭遇到被丈夫拋棄,幾乎要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所以我很好奇大老太爺和他得那個青樓美妾到底是什麽樣的人物,才能讓大老太太這樣一個能人吃了這麽大一個虧。難道是大老太太在被丈夫拋棄之後痛定思痛吃一塹長一智?還是大老太爺太渣,對妻子兒女沒有任何感情,由著小妾胡搞?還是那個小妾段位太高?大老太太抵擋不住?
是不是因為大老太太對丈夫抱有幻想,所以才被逼到將死的境地?她允許品蘭旁聽,大概也是想提前給孫女兒做一些教育吧,這大概是在經受了血淚斑斑的苦難之後的人生經驗。
/********************/
張桂芬
/********************/
為了襯托女主的偉光正,編劇選擇了將張桂芬這樣一個剛毅高潔,矜持內斂,明理聰慧的高門貴女改成一個沒有腦子,在丈夫最重要的盟友家裏聽了兩句八卦就在大庭廣眾之下辱罵主人家當家主母的傻大姐,實在讓人感到遺憾。
————— 我給張桂芬寫的總結陳詞 —————
張氏結局讓人唏噓不已,生了六個孩子之後她從一個充滿了幻想和憧憬的文藝女青年變成了一個河東吼獅,詩和畫已經與她無緣。這樣的生活是她想要的嗎,我覺得不是,但她沒有選擇。在共同生育了6個孩子以後她和沈國舅的感情如何?答案可能已經不重要了。他們之間可能已經發展出一種親情,從番外來看,沈國舅後來也不再稀裏糊塗的妻妾不分,張桂芬大概也就不再期待從沈國舅那裏得到更多的東西,這反而讓他們的婚姻看上去變得沒有那麽糟。其實許多為愛而結合的人到最後也就是這樣的結局。所以張桂芬小姐並不是最不幸的女人。
為什麽她出場次數很少但卻得到不少人的關注?我猜很多人喜歡張氏大概是1)因為她在京城動亂中顯露出來的將門虎女麵對危機時的鎮定自若和殺伐決斷的能力,不容小覷的武力值,和一言不合就幹脆利落的削掉盜賊耳朵的氣概,這和她前半段憋屈的人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更襯托了她為人的高潔----姐不是不會削人,姐隻是不屑的搭理你。 2)作為一個豪門貴女,張氏身不由己地嫁給了一個不愛的男人,但在有了孩子之後她選擇了妥協。這種無奈之下的選擇讓人心痛讓人憐惜,也容易讓許多有過類似處境的人感同身受,產生共情。
雖然對大部分人來說,政治婚姻可能離我們太遠,因為政治婚姻往往發生在豪門大戶,政商合作,或有巨大利益的人群中間,離我們這些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無奈和無奈之下的抉擇卻是大部分成年人經常要麵對的東西。
人生總會要麵對一下無可奈何和難以抉擇的事情。一個雞肋的投資,一段不如意的戀情,一個跳不出的職業,一個擺不脫的原生家庭,一個不成器的子女,一個不稱心的配偶。。。對成年人來說,麵對這些困境的時候做一些違心的事,講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選擇好像是無可避免的,沒有誰能一直隨心所欲。
張桂芬小姐最後選擇了向現實妥協,和沈國舅維持了一個正常的夫妻關係。在她的那個年代,處在她的那個環境,她其實並沒有什麽太好的選擇。現代的人可以選擇的餘地比起那個年代來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但在陷入一個不如意的境遇的時候,你要怎樣選擇,是逃避,是對抗,妥協,還是積極麵對?這大概是人生最難以忘以掌控的地方。婚姻如此,家庭如此,職場也是如此。
/********************/
常嬤嬤
/********************/
比起盛長柏,海氏,張桂芬和大老太太來說, 常嬤嬤還算是幸運的。 劇裏的常嬤嬤戲份不能算少,但是編劇選擇了刪除她個人生活的那一部分,把一個有立體感的勞動人民的代表變成了一個百分百的忠仆,從而失去了人物的立體感。但編劇也許是為了讓劇版的主線更為集中吧。
—————我給常嬤嬤寫的總結陳詞 ———————
常嬤嬤是知否這本書裏麵描寫的一個讓人欽佩的的老人。她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的勞動階層人民的很多優點:
1.為人做事盡職盡責,食人之祿,忠人之事。
2.出身於底層但卻不自輕自賤。
3.沒讀過什麽書,卻辨人甚明。
4.忠心做事但卻驕傲自重
5.如同親人一樣發自肺腑的關心顧廷燁的幸福而不是讓顧廷燁離不開自己。
6.殷殷期盼兒孫上進。
7.為人仗義且理智清醒
8.膽大潑辣,敢做敢當
9.如果你認為常嬤嬤是個衝動魯莽的無知老人那就錯了。常嬤嬤其實是一個為人謹慎,充滿生存智慧的老人
常嬤嬤是一個典型的自尊自愛,自強上進的勞動人民的代表。 和幾千年曆史長河中走過的無數家庭裏父母長輩一樣,她胼手胝足辛辛苦苦掙一份辛苦錢,胸懷坦蕩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含辛茹苦嘔心瀝血地教養孩子,給孩子們創造最好的條件,希望下一代過得比自己好。這種發自底層的力量推動著我們的民族持續不斷的向上,向前,向高處走,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由億萬個這樣的普通勞動者組成的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才是最令人生畏的,這也是我們的國家在經曆了那麽多的磨難之後能浴火重生,再創輝煌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討厭清宮劇的一個原因是天天看著一大堆滿腹經綸的人伏在地上自稱奴才,不單單如此還要子子孫孫代代相傳的當奴才。不,那不是中國人。我們中國人信奉的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中國人是無論自己多困難都要想辦法讓自己的孩子讀書上進,讓家族一代更比一代好的民族。
BTW 被很多現代人所鄙視,被大肆批判的科舉製度在它被發明出來的那個時刻其實是那個時代這個星球上相對來說最公正,最開明的一個製度。(我知道女人不被允許參加科舉考試但不代表它是一項萬惡的製度,民主燈塔鷹醬家的女人到1920才能參加投票,比黑人男性還晚。。。)從唐朝到清末的1400年時間裏,這項製度給了平常人一個以體麵,尊嚴的方式改變自己和家族命運的機會,給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一條公正和文明的途徑,讓讀書上進變成了嵌刻在中國人基因裏東西。全世界平均智商最高的民族不是靠磕頭磕出來的
/********************/
盛老太太
/********************/
我對劇版盛老太太這個角色的改編比較遺憾的地方是老太太性格中為人正直,剛毅的部分被削弱不少,明蘭做了錯事以後老太太沒有讓明蘭改正錯誤,隻是一味的護短,感覺不太像是盛老太太的品格和做事方式。
—————我給盛老太太寫的總結陳詞 ———————
年少時剛烈率真,敢愛敢恨,老了以後仁睿通達,勇毅果決,徐大小姐才真真是這本書裏麵第一真性情的人。
第二章 第五節 淺論劇本的缺點
前麵說過知否劇本的問題大致可以歸到以下四個方麵
1)三觀問題
2)邏輯問題
3)主角光環和金手指(五次英雄救美等等。網上有關顧廷燁在明蘭身上裝了GPS的段子)
4)削弱原著中的精彩配角。將原著中出彩的配角的情節或刪或改,或是索性將相關情節添加到其他人物的頭上
個人覺得三觀問題代表了編劇的立場,後麵三種問題代表了編劇的業務能力。其中讓我最難受的是這部戲的三觀。因為人的夜問能力有高有低,但如果三觀不合的話
關於劇本的三觀問題,邏輯問題,主角光環和金手指等問題,知乎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話題下麵至少有不下五千條觀眾評論,對這部戲的劇本表達不同程度,不同層麵的看法。知乎的很多評論有理有據,邏輯嚴謹,論據翔實,態度公允。我不可能比那些高人寫得更好,就不在這裏獻醜了。
如果把一部電視劇比喻成一個由一塊塊木板所拚出來的一個木桶,那麽我感覺一部戲裏的各個相關部門和單位如導演,演員,化妝,服飾,布景,音樂等等就是那一條條豎著木條,這些部門的水平決定了一部戲可以到達的高度。各部門長短不齊,而最矮的那一條木片決定了整部戲的水平。
劇本的邏輯則是那個鐵箍,如果邏輯不嚴密,那麽一部戲就像是沒有鐵箍而單單由漿糊粘在一起的木桶,時間久一點就會分崩離析。
而一部戲的三觀大概就是桶底了。底部有洞的木桶,就算是所有其他職能部門鉚足了勁將其他的一切做到盡善盡美,一個三觀不正的作品終究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它也許能被用來陳列,但它終究是不能作為一個容器用的。
知乎上看到許多精彩的評論,個人覺得關於三觀的評論評論中最精彩的發言的(大概意思)是:“不是說男主角必須正直光明磊落的人,不完美才是現實,讓我難受的是編劇到底在傳遞什麽樣的一個價值觀。。。編劇借他人之口告訴我們做一個正直的人是沒有好結果的。。。更可怕的是有不少人認同這樣的價值觀。。“
在中國人祖祖輩輩所奉行的樸實的價值觀裏麵,即便是偉人做了壞事也是要被譴責的。宋太祖趙匡胤篡了柴榮後人的位置,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開創了大宋幾百年的江山。但他的京劇臉譜是在代表好人的紅色底子上畫了兩條黑白兩色眉。白色眉表示趙氏江山是從柴氏的孤兒寡母手裏篡奪來的。這就是中國人的曆史觀和價值觀。
記得以前看香港片子的時候,壞人一般都是沒什麽好下場的,由壞變好的人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好萊塢片子也是差不多同樣的套路。有時候我會覺得很奇怪,在好萊塢這樣一個純商業行為主導的大環境底下,為什麽絕大多數有商業作品的三觀都基本符合美國主流社會的價值觀?而在中國這個這樣一個政府積極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地方,一個享有盛譽的影視公司的作品裏卻會出現鼓勵不擇手段,自私自利,投機取巧行為的價值導向呢?
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我們在很多方麵都在趕超世界一流水平。相信10-15年之後,最多20年之後,中國的GDP將會超過成為世界第一。當了世界第一之後,將會有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國。到那個時候我們不單單要和別人做生意,更要考慮在文化上怎樣影響世界各國,正麵宣傳自己的國家和文化。從而讓國人走出去的旅途上更加順暢,讓我們的小弟們心悅誠服,讓那些給我們使絆子的國家少一點攻擊我們的理由。
從技術角度,我相信中國電視劇在10-20年之內一定能趕上並超過先進國家的水準。但是如果我們的劇本充斥著利己主義和其他不正確的價值觀,我真不知道我們怎樣樣能增強國家的軟性競爭力。 我們的媒體人到底想要把什麽樣的人物形象傳遞給世界其他國家的人民?我們想要讓世界其他國家的人看到什麽樣的價值觀?我們真心想讓全世界的人都覺得中國人個個都是不擇手段,強取豪奪人嗎?那對我們國家的競爭力有什麽好處?
第三章 猜測知否問題的根源
第三章 第一節 綜述
很多朋友勸我說這部作品比起市場上的很多作品已經好多啦,你沒看見去年一堆堆豆瓣評分隻有2分,3分的影視作品嗎?你為什麽還不知足呢?你為什麽不批評那些2分,3分的作品,反而去挑一部豆瓣評分7.6分的作品的毛病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現在比爛已經成了一種時尚。我也不會去看那些2分,3分作品。看知否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我對正午陽光的信任。國內的電視劇我一年平均看不到一部,近幾年看完的隻有琅琊榜1,2和戰長沙。我在微博上發表了不下七八十篇正午陽光作品的海外評論的翻譯文章。 如果有人質疑我正午忠實觀眾的身份的話,請去我的微博上翻翻我發過的那些翻譯文章,為了宣傳正午的作品,我花了不少業餘時間,從來也沒有想過任何回報。
我堅信正午陽光的不少主創人員是有情懷,有理想的,否則也拍不出北平無戰事,戰長沙和琅琊榜這樣充滿家國大義,立意高遠的作品。連改編自一部言情小說的《如果蝸牛有愛情》,主創團隊也設法把它立意的都拔高了許多,其超正的三觀頗受歡迎,王凱更成了中國公安部門的最愛,多次被警方用來普法。
第三章 第二節 正午的商業布局
但其他所有商業公司一樣,正午陽光一定有賺錢,賺大錢的壓力。正午的所有商業行為都必須讓正午的經濟效益最大化,這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人開公司隻是為了做公益,攢口碑,抒發情懷。如果公司不賺錢,生存不下去的話,那麽它也沒有地方和場合來抒發情懷。
正午過去的很多作品口碑很好但是收視率不是太高,比起那些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網絡點擊率的電視劇來說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從正午最近兩年的拍攝計劃來看,知否是正午陽光抓住流量市場的一張牌:
2017年9月6開機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古裝戲
2018年1月14日開機 尉官正年輕-----------軍旅片
2018年1月17日開機 都挺好----------------家庭片
2018年2月20日開機 大江大河--------------獻禮片
《尉官正年輕》是軍旅題材,由正午和八一電影製片廠聯合出品,三位主演萬茜,秦昊,李佳航都是演技派但流量不是特別大。軍旅題材也必須政治正確,宣發等方麵方麵估計也是走佛係路線,收視率應該難超過蝸牛。尉官由李雪執導,李雪的能力在其獨立執導的《偽裝者》已經得到充分證明。和八一廠聯合製作的軍旅片肯定有政治任務的因素在裏麵,賺錢和收視率應該不是尉官的主要目的。
《都挺好》是由簡川訸執導,姚晨、倪大紅、郭京飛、楊祐寧領銜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從演員陣容來看,受眾和收視率也會有一定局限性。都挺好是一部家庭劇,講的是家長裏短的事情,估計是主攻手握遙控器的大爺大媽們的電視收視率用的,從片子的配置和題材上看也不像大爆的作品。
《大江大河》是獻禮片,政治必須正確,外圍的廣告宣發等行為也必須中規中矩。這部片子口碑很好,但肯定燒了不少錢,孔導在大江大河中用了許多超前的拍攝手法,還建了村莊什麽的,估計錢花得海了去了。孔萌萌親自執導,鞏固口碑用的。
從正午這個商業公司的角度,這四部片子的側重點都不同,對公司的作用也是不一樣的。既照顧了公司的口碑,也照顧了政治關係,有給大爺大媽看的,也有知否這樣的抓年輕人流量用的作品。總體來看這其實是一個非常理智的產品配置。
從17年9月起到18年2月5個月的時間裏,正午共開拍了四部電視劇,投資至少要5-6億人民幣。正午不太可能一口氣拿得出5億人民幣的現金來,所以正午要麽融資,要麽貸款。而資本方最看重的是市場占有率,看中的是如何讓經濟利益最大化。網絡點擊率應該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因為網絡點擊率代表了中國最有消費能力的觀眾的口味好惡。是這部分消費人群的主動選擇。對於廣告收入和片子的賣價有相當大的參考價值。而且更重要的是相對於電視觀眾群體,網絡觀眾的年齡比較小,是將來的觀眾主體,這部分人必須要抓住。
第三章 第三節 知否的目標觀眾
知否於2017年9月開拍,但立項肯定是在16年,劇本應該寫作與16年和17年。劇本寫作期間一定會參考當時的市場趨勢。回顧一下16年和17年市場上網絡點擊量最高的電視劇作品:
2016網播量排名前十名的電視劇
第一名:《青雲誌》;點擊率:254億,豆瓣評分 5.3
第二名:《羋月傳》;點擊率:239億; 豆瓣評分 5.4
第三名:《花千骨》;點擊率:209億;豆瓣評分 6.1
第四名:《錦繡未央》;點擊率:189億;豆瓣評分 4.7
第五名:《歡樂頌》;點擊率:183億;豆瓣評分 7.3
第六名:《幻城》;點擊率:164億;豆瓣評分 3.2
第七名:《微微一笑很傾城》;點擊率:158億;豆瓣評分 6.5
第八名:《好先生》;點擊率:140億;豆瓣評分 6.8
第九名:《琅琊榜》;點擊率:137億;豆瓣評分 9.1
第十名:《武媚娘傳奇》;點擊率:134億;豆瓣評分 5.0
2017年網播量排名前十名的電視劇
第一名:《楚喬傳》總播放量:459.93億 豆瓣評分:5.4
第二名:《三生三世十裏桃花》總播放量:456.49億 豆瓣評分:6.5
第三名:《人民的名義》總播放量:319.65億 豆瓣評分:8.3
第四名:《擇天記》總播放量:291.93億 豆瓣評分:4.3
第五名:《歡樂頌2》總播放量:259.52億 豆瓣評分:5.4
第六名:《獵場》播放量202.35億次 豆瓣評分:5.4
第七名:《孤芳不自賞》,總播放量190.97億次 豆瓣評分:3.0
第八名:《我的前半生》,總播放量158.01億次 豆瓣評分:6.3
第九名:《那年花開月正圓》,總播放量129.45億次 豆瓣評分:7.2
第十名:《因為遇見你》,總播放量116.33億次 豆瓣評分:4.8
2018年網播量排名前十名的電視劇
1.延禧攻略 181.8億 豆瓣評分:7.2
2.戀愛先生 163.4億 豆瓣評分:5.7
3.如懿傳 159.6億 豆瓣評分:7.4
4.香蜜沉沉燼如霜147.2億 豆瓣評分:7.7
5.扶搖 143.4億 豆瓣評分:4.7
6.談判官 128.9億 豆瓣評分:3.5
7.歸去來 101.2億 豆瓣評分:5.3
8.獵毒人 91.9 豆瓣評分:4.5
9.溫暖的弦 77.8億 豆瓣評分:4.8
10.烈火如歌 82.2億 豆瓣評分:5.9
所以評分不高不會影響網絡點擊率,因而對網絡廣告收入等沒有任何影響。孔導親自執導的歡樂頌在16年也隻排名第5,所以正午缺乏的是高點擊率的作品而不是口碑。
一般來說電視劇觀眾大致有兩種,第一種觀眾看電視的時候對故事的邏輯,三觀和演員演技等要求比較高,看電視的時候喜歡思考。第二種觀眾觀眾相對來說對故事的邏輯,演員演技等要求比較低,看劇的時候隻要爽就行了,對瑪麗蘇,金手指的容忍度比較高。
其實這兩種觀眾沒有誰高誰低或誰對誰錯。本來看電視就是一種娛樂行為,讓人休閑放鬆用的。但正午過去的觀眾群裏麵應該是比較缺乏第二種觀眾,所以知否這部戲應該是想抓住這部分觀眾。
第三章 第四節 目標觀眾群體和傳統正午粉的觀影習慣的衝突
既然瞄準了這部分觀眾,那麽寫劇本的時候肯定會照顧這部分觀眾的觀影習慣,所以主線劇情裏有不少大開金手指的地方,這是古偶和爽劇裏最常見的套路,是讓第二種觀眾保持興奮,讓他們不斷追劇的胡蘿卜。但這些情節讓對故事邏輯要求比較高的第一種觀眾很痛苦。
為了讓男女主角在婚前相遇,建立感情基礎,改變原著中男女主婚前沒有感情基礎的基調,編劇增加了不少原創情節,這些原創情節破壞了原著故事的連續性,也破壞了原著中原本自洽的邏輯。
另外為了保障官配CP的偉光正,劇中將一些配角基於曆史史實的正當行為給予不同程度的扭曲和誤解,讓一些文化功底比較深的觀眾很無奈很痛苦,從觀眾評論看這部分觀眾和第一種觀眾重合度比較高。
為了突出主角的高大上,劇中將原著中的一些精彩配角強行降智(大老太太,張桂芬)或改變性格(海氏,長柏),讓原著粉很痛苦。
如果全劇都是這種套路,那麽第一種觀眾可能就幹脆棄劇了,但正午白金級別的配角和和精良的製作又留住了不少第一類觀眾。另外配角戲份也有不少非常精彩的劇情片段,這個怪異的組合讓第一種觀眾很痛苦,想棄劇又舍不得那些老戲骨。第二種觀眾估計也不太爽,因為受製於原著的設定,主角還不能讓他們爽個夠, 真是順得姑情失嫂意。
正午在琅琊榜一劇中用高號召力主演+老戲骨配角+精良製作這個模式賺足了口碑和收視率。知否其實和琅琊榜是一模一樣的模式。不同的是
1)琅琊榜原著的基礎比較好
2)琅琊榜的編劇是原著作者,對原著的精髓把握得很好
3)胡歌的演技很靠譜,和金牌配角們在一起搭戲絲毫不落下風(所以胡歌一戰封神)
堅持下來沒有棄劇的第一類觀眾一邊一遍遍的享受著配角人物個高光時刻,一邊讓自己的智商和三觀一遍遍地被劇本中人物的言行態度和宣發的傾向性按在地上摩擦,估計離精分不遠了。
說到底就是知否這部戲把兩種不同的觀眾硬生生地放在了一個盤子裏,在豆腐腦裏麵既加了糖,又加了鹽,結果沒有人高興。
作為國內電視劇行業的領軍人物,正午陽光在有了口碑之後想要轉型,想要抓住年輕觀眾和網絡關注度,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商業考量。阿瑪尼品牌下麵有 Giorgio Armani 係列,EA係列等麵向高端市場的產品, 但是還要做 AJ和Armani Exchange等麵向年輕用戶的產品係列。開拓市場,擴大銷路,對於一個商業公司來說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這也給不同口味,不同消費能力的用戶提供了更多的選擇。但是我相信Giorgio Armani絕對不會想做一個類似Forever 21那樣的產品係列在Armani旗下。
至於我自己為什麽這麽痛苦,說到底還是我自己的錯。無來由地信任一個商業公司,把自己對國劇振興的期望寄托在個別人,個別公司的身上,這本身就是太過幼稚的行為。
僅以此文獻給幼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