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這片子還不錯的,我打75分,家裏ABC們打60分。娛樂角度看,場麵大,特效好,就是千萬不要提拔到弘揚民族精神的高度,我想很多人反感的也是這種宣傳。
這片子就看看特效也可以值回票價了。所以網上看盜版的說電影不好看,也能理解,看盜版就連特效都欣賞不了。而這電影故事薄弱,對人物塑造不夠,沒了特效就沒有太多看點。
當觀眾不能理解人物所作所為的動機,就不能在情緒上產生共鳴,不能被打動。電影裏的人物都不招人喜歡。
1. 吳京是最大的敗筆,一個空間站普通的宇航員,不聽指令,沒有集體觀念,這種行為缺陷,導致空間站這條線硬傷太多。別的宇航員沒有家人?就隻有他在意?這麽在意還十年不說話。他一上來就是陰謀論“叛逃“,所以不相信別人,要自己解決,置其他休眠的隊友不顧,置幾十萬受精卵不顧,到處mess up。而他的動機隻是救兒子,其實我寧可他是為了救地球,不然也太自私了。搞笑的是片子中處處有規則,處處提醒他違規,他一概不聽。看見很多評論說這片子表現了中國人的集體觀念,而不是好萊塢式的個人英雄。excuse me,中國人是對集體觀念有什麽誤解?吳京恰恰表現了中國人不守規則,沒有team work,總喜歡在別人背後搞自己一套的作風。把吳京塑造成英雄,我覺得悲哀,這到底是宣傳什麽樣的行為準則?
2 聯合政府就是一群傻子,事先不需要溝通,也不好好計劃contingency plan(就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意思吧),事後輕易同意他的亂搞,而且還是說俄語的聯合政府,其實不如直接說中文呢。處處表明了你們不需要參與,我們都已經為你們的命運做好了決定。以聯合政府如此之無腦,倒是能理解吳京的不信任,非要反抗,自己決定命運。這就是文化差異吧,這樣的政府,這樣的人民,在國內看,嚴絲合縫。離開中國的環境來看,就別扭了。
3. 沒有必要把21歲的孩子拔高到人類救星的地步。而且就那麽巧碰上一群軟件也行,硬件也行的人。巧合太多,失去了說服力。其實不如就讓那幫專家被派去做這個點燃木星的任務,倆孩子無意中卷入就可以了。
4. 朵朵空洞的廣播完全沒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大家回頭參與救援也不能讓人感動。
interstellar比這部電影好看很多,勝在能自圓其說,女兒是科學家,又有爸爸的幫助,她最後得出結果並不突兀。父女之間的感情塑造的也好,對爸爸的思念,後來怨恨,再後來和父親相見,都合乎情理。這片子裏對戶口的怨恨塑造得不夠。所有人的行為都是導演在“ tell“,堆砌了幾件事情,然後你們就感動吧,哭吧。一個好故事是自然而然的帶人沉浸劇情。
其實大劉的原著還更好一些,烏合之眾的盲目與悲哀,雖然灰暗,倒是直擊人性的弱點。再說原著是短篇,bug不多。要另起爐灶,改成長篇英雄故事,導演講故事的功力不夠,細節缺失。
Bruce Willis有一個老片子, Arm Aged On,是說一個行星要撞地球,緊急培訓了一批沒有什麽文化的建築工人上行星安置炸藥。看流浪地球就想起那部片子,也是一群人犧牲小我,保衛地球。好萊塢的洗腦方式更加自然一點,中國的電影比較生硬,可能也和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填鴨式教育有關,電影裏看到太陽都快毀滅了,中國還是那樣的教育,有點震驚。我們都逃不出自己認識的局限。
我其實覺得“流浪地球”是災難片,不是科幻片。未來世界的各種場景,比如地下生活,比如那個莫名其妙難開的卡車,比如那架飛機,都不太體現出未來感。也還是細節不到位的緣故。
期待中國電影能把一個故事講好,做到讓人不知不覺流淚的地步。砸錢在特效上,反倒是最容易實現的。
另外科幻電影Arrival也拍得不錯,作者是一位出生在紐約的華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得獎無數。今年準備讀幾本他的書。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