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是轉載的。
去油管上看了幾個朱一龍的視頻,幹幹淨淨的一個大男孩,眼神溫柔清澈,挺charming的一個演員。 小公爺也要成長翻篇了。
================================================
這世上最懂齊衡的,是朱一龍
齊衡,是《知否》裏承受現實碾壓的角色,是推動《知否》走向大格局的人。
——題記
28集結束,齊衡的戲份已經很少,但我們的記憶仿佛依然停留在齊家那幽深晦暗的走廊,耳畔依然回響著那句低沉而沙啞的“其苦不堪說,其痛難言停,洛河三千星,獨不照月明”。
齊衡,是一道永遠不會愈合的傷,撕裂在我們疼痛的記憶裏。
-
沒看劇情的時候,對這句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對齊衡和小六的愛上,如今回看劇情,方知自己膚淺。
齊衡,其實是推動《知否》走向社會大格局的第一個角色,他的人生經曆,絕非小情小愛,而是封建社會文人士大夫經曆的縮影。
那些抨擊齊衡戀愛腦的觀眾,無非是沒看懂劇情罷了,無非是,不懂他罷了。
這方麵,很多人已經寫了文章,而老沙私以為,最懂齊衡的,正是朱一龍。
一、簡述原著
《知否》原著之所以得到那麽多人喜愛,不但因為文筆、情節、人設,更多是因為其承載的現實主義意義。隻是“穿越”的設定,私以為有些落下成。
改編成電視劇,去掉穿越的成分,將齊家的矛盾具象化,老沙覺得實在太妙。
-
劇中的人物各自承擔的現實主義價值,“官家”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郡主、邕王等代表的封建門閥,女主男主等人代表的反抗意識,以及齊衡為首的士大夫階級等等等等。
隻不過,原著用幾個家庭的興衰和人物愛情親情等角度表現這些罷了。
-
所以,老沙想強調的是,不要把對齊衡的解讀僅僅停留在情愛上,而要把眼光放遠,從社會和現實意義上去解讀!
-
二、朱一龍對齊衡的評價
1.“京城第一美男”
這個評價其實是原作中的設定,隻是在齊衡的把握上,朱一龍一直糾結於“帥”怎麽演,其實是因為,他不但謙虛到不認為自己外形優秀,更因為他從不以外形為出發點,而是以演技為出發點。
他揣摩角色,首先想到的是用行走坐臥等演技因素表現人物。
就如他說的,用禮節、談吐等外部行為表現齊衡的世家公子身份,而非人們經常說的“耍帥”。
用朱一龍自己的話說就是“齊衡第一美男固然是一個方麵,但更主要是他的家教和他待人接物的方式”。
-
2.對齊衡和“小六”愛情的理解
“那個時代本來就沒有特別談戀愛的內容,隻是一些小的細節,比如遞了一個橡皮擦,小六多看他一眼,對他來說都是喜歡他的佐證。” ——朱一龍
-
細回想,除了齊衡絕食給小六帶千層糕那次,兩人有了一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牽手外,兩人在劇中沒有任何“親密接觸”。
朱一龍不但演出了家教極嚴的齊衡骨子裏的謹慎守禮,更表現出古代封建思想下對“男女大妨”的刻板認知。
-
3.真正的大格局
在采訪中,朱一龍不止一次提到齊衡的生長環境,他提出“原生家庭”的概念,可見對齊衡分析之深。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長的家庭。這家庭的氣氛,傳統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關係等,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
正因為齊衡的家庭環境,他才擁有理想主義、謹慎克己、向往自由和尊重女性等美好的品質。
但與此同時,家庭也是他的枷鎖。
-
用他的話說,就是:“男主是喜歡什麽就勇於爭取,而齊衡在那個時代和家庭背景下是不行的。”
-
齊公爺家庭,除了一夫一妻、謹慎守禮、女子當家等方麵,更有沒落世家門閥的外強中幹,風雨飄搖。
經常看一些觀眾說“馬場上認識了縣主,才惹了接下來的麻煩”之類的話,但是老沙以為不然。
沒有馬場見麵,就不會有接下來的事嗎?
-
邕王勢大,但獨木難支,他需要尋覓黨羽,齊家是最好的選擇。
齊家有實力,但子息單薄(古人崇尚多子多福,一方麵是有子孫傳承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家族意識,形成家族抗體,但齊家沒有),齊老公爺又獨善其身。
邕王想讓局勢更明朗,逼著齊家站隊。
所以我們可以想見,就算齊衡和縣主沒有馬場一見,以齊衡的名聲和家世,邕王也會逼齊家聯姻。
-
-
4.士大夫的抗爭和悲哀
在處理齊衡的戲上,朱一龍說了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
“齊衡每一場戲都在矛盾衝突當中,對於我來說都是重場戲,他是當時社會一個非常真實的體現。”
他真的懂齊衡。
因為,齊衡這個人物,從始至終都活在各種矛盾中。
——注意這個“矛盾”指哲學上的概念,不是廣義上的爭端的意思。
-
4.1最淺顯的矛盾:愛與不愛(和盛小六)。
他愛小六,但是他一直無法確定小六對自己的感覺,正如他所說,他“什麽都不怕,就怕她心裏沒有他”,所以他懷疑著,又確定著,孤注一擲為之努力。
-
4.2第二重矛盾:與母親的抗爭。
一方麵,他是最孝順最守禮的孩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可違背;可是為了小六和向往的自由,他又必須違抗母親,不惜絕食傷害自己的身體。
有人詆毀他絕食軟弱,其實不然,他不能對父母做什麽實際傷害,因為那是大逆不道,更不能悔小六清譽私奔,古人堅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對一個謹守禮數的他而言,這樣的抵抗,已經是最大逆不道的一種,實在是他所能做出的最大抗爭。
-
4.3第三重矛盾:和顧二(隻談劇情和角色與演員無關)。
如果說,齊衡代表的,是封建士大夫階層,那麽顧二所代表的就是反抗吃人禮教的一群人。
所以,性情、出身和經曆的不同,使得二人之間有本質上的差別,顧二的很多做法和想法,齊衡是無法接受甚至並不認同的。
他二人原生家庭不同,所以產生不同的三觀這很正常。
至於之後顧二與小六在一起,齊衡和他還有更多矛盾,劇情還沒演到,暫且不說。
不過,其衝突之激烈,我們也可以預想了。
-
4.4第四重矛盾:與縣主。
這個矛盾顯而易見,不多作陳述。
但最無奈的是,他還是要繼續完成他的婚姻和家庭。
因為他是封建儒家禮教教化出來的人,恪守本分、遵從父母的命令,是刻在骨子裏的原則。
而且他本性善良,尊重生命,不可能因為自己不愛,就讓縣主守活寡。
-
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原因,就是邕王的勢力,為了齊家,就算逼不得已,他也要做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他的身上,背負著太多人的幸福,甚至,還有盛家,有他心心念念的小六。
-
4.5第五重矛盾:與封建強權。
齊家所代表的“官家元老”團體,在這場權力遊戲中,無非是任人擺布的棋子。
這場無望的婚姻,讓齊衡徹底認識到這一點。
也是這樣,讓原本錦衣玉食充滿理想的齊衡,認識到自己的軟弱無能,讓他明白在權力麵前,根本就沒有家族幸福和個人幸福。當他把刀架在脖子上的時候,就是他唯一能對強權做出的反抗,他已經放棄了一個文人最後擁有的東西——
生命。
-
古代有那麽一群文人,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們有什麽?最後不過是以死覲見。
那是文人的風骨,也是文人的悲哀。
齊衡所承擔的,就是這樣一重社會意義。
所以,朱一龍說“齊衡已經盡力了”,在我看來,是對這個人物的最高評價。
-
但是,就算被逼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地步,齊衡也沒有扔掉一身硬骨頭,他說“請行善”,從始至終沒有說過“求你們放過我”。
朱一龍評價齊衡“有文人的風骨”,真是一語成箴。
-
海明威說“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是的,齊衡的愛情、婚姻甚至家庭,已經都被摧毀。
但是,他的骨頭沒有倒下。
-
4.6第六重矛盾:齊衡和他自己。
在個人的悲劇中,齊衡不恨縣主,甚至不恨邕王,此時的齊衡,更多的是恨自己。
不為死了,榮姐兒死了,結婚之後,又連累了一個長得像小六的丫鬟,一條條鮮活的人命,都是他背負在自己身上的罪孽。
-
還有齊家的衰落。
和邕王妃對質時,他特意說了“沒有功名”這一點,對於沒有科考失利,他其實是非常自責的。
恨自己無能。
-
還有小六。
齊衡潛意識是把小六當做自己愛人的,甚至覺得她的幸福與自己相關,現在無法兌現承諾,他怎麽可能放過自己?
甚至,他覺得小六後來嫁給顧二都是被逼迫的。
-
所以種種的矛盾壓在他的身上,最終,成了他對自己的矛盾。
他把所有人的幸與不幸都擔在自己肩上,唯獨忘了他自己的。
-
-
三、齊衡和朱一龍
在一部群像劇中,齊衡是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眾多人物的一個縮影,絕非單麵的人物,我不想說他和《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王》等著作中的主人公有多麽相似,都是難逃命運捉弄的人。
但是,我希望大家眼光長遠且深邃一些,將齊衡和那個時代大背景結合到一起,給他一個公允的評價!
謝謝!
-
提到齊衡的悲劇,朱一龍說“哭戲不刻意,不是刻意營造悲劇氣氛,是按照人物邏輯脈絡走到那”。
是啊,他不需要特意營造悲傷的氣氛,因為在戲裏,朱一龍是最懂齊衡的人。
他把劇本中的文字鮮活地演繹出來,使一個虛構的人物,變得有血有肉,讓我們痛其所痛,傷其所傷。
感謝朱老師為我們帶來的齊衡,感謝這一場相遇。
期待您更多更好的作品。
承諾再多,不如簡簡單單一句:
你演,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