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為之山,有為之人——嶗山遊記

本帖於 2025-11-26 05:57:56 時間, 由普通用戶 人到中年的摩羯 編輯

  今年十月我們去青島三天,其中兩天留給了嶗山,仍覺意猶未盡。

  最早聽說嶗山,源於動畫片《嶗山道士》。雖然嶗山是道教名山,但最初吸引我的,是它在海邊拔地而起的自然奇景。我計劃略過宗教區域,直接去登嶗頂,覺得一天時間足夠了。

  沒想到朋友介紹說,嶗山由一大片山係組成,被劃分成五個景區,爬山去巨峰,看海去仰口,看道士去太清,最少需要兩天。朋友還強調,“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嶗山那份曆史底蘊和神話傳奇,值得停下來細細品味。她提出陪我們半天,剩下一天半自由。客隨主便,我同意了。

   去嶗山的交通很方便,地鐵直通到遊客中心,然後買票乘景區大巴,去往不同的方向。

  根據安排,先走最有名的太清線,也就是道教全真太清宮。我原本預想的是一派陰森黑暗,道士們瘦骨伶仃,然而,這座依山傍海、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宮觀,卻呈現出紅牆綠瓦、古木參天。普通工作日的上午,遊人不多,銅臭味相比之前拜訪過的寺廟也淡很多。

  院裏有的樹齡逾千年,比如這株 “龍頭榆”,為唐朝天佑年間著名道士李哲玄所植,所以又名“唐榆”。

  朋友在門口雇了一個導遊,一百塊,教我們如何施道教的“抱拳禮”,該先邁哪條腿進門,男女有別。雖然我們沒有拜拜,但門票已包含了香火錢,算是表達了尊重。

  從後院順山坡往上爬一百多台階,就能抵達太清宮重磅打卡點——巨型老子像,底座刻的是《道德經》全文。當年籌建時,嶗山風管委被批盲目追求“世界最大”,破壞自然,也有違老子崇尚的“上善若水,處下無為”。風管委挺委屈,道觀既然已經被建成一個景區,增加景點是必須的。老子是道教始祖,嶗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建銅像順理成章。

  事實上,老子一生與嶗山無緣,也從未想過創立什麽宗教。他騎青牛出函穀關,留完五千言就消失了。五百年後,被方士捧成太上老君,道教這才正式開張。於是乎,哲學被升格成神明,神明又被降級成搖錢樹。《道德經》雖為最高經典,卻鮮有人真正在意“道法自然”,道士們熱衷於奇門遁甲、伏妖捉鬼。

   有人惋惜純樸的《道德經》被得道成仙、長生不老、占卜、祭祀庸俗化了;也有人慶幸,若無宗教做載體,這五千言或許早已湮沒在曆史長河中。

  老子像俯瞰下的太清宮,祖師殿內張三豐與王重陽共享香火,蒲鬆齡筆下那堵傳說能穿過的牆壁前,遊客們排隊擺出施法的姿勢打卡。偏院裏,相麵算卦的生意興隆;古樹下,導遊正領著人群圍轉,嘴裏念念有詞:“摸摸老龍頭,吃喝不用愁。”這熱鬧的景象與《道德經》清靜無為的本意背道而馳。 老子若在天有靈,看到自己被鑄成銅像,五千言被刻在石碑上,隻會淡淡一笑:“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離開太清宮,時已過午。告別了哲學和宗教,肚子提醒我們是時候回歸塵世了。感謝朋友的安排,我們避開了景區周邊的快餐,直奔青山漁村去品嚐地道的嶗山特色農家菜。

  就在前往青山漁村的路上,我注意到路邊農戶養的桂花,它們在北方竟生長得如此生機勃勃,令人驚歎。同行的一位朋友告訴我,這並不新鮮。他家就是附近村落的,村民們前兩年就把農田改成了桂花田,這些長勢喜人的“小樹”不是為了采摘出售,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被征用,以便獲取更高的補償金。

  青山漁村是嶗山的一個本地村落,保存著紅瓦石牆、依山麵海、錯落有致的古樸風貌,據說那獨特的石頭房“冬天凍不透,夏天曬不透”。當地人以前多是茶農和漁民,如今因旅遊而紅火,尤其還有《舌尖上的中國》加持,現在可能主要做與旅遊有關的了。

  我們點了一份全家福五彩水餃,黑色墨魚餡,黃色的黃花魚餡,白色的是鮁魚餡  ... 餡料除了有魚,還混一些豬肉韭菜,處理得當,完全不腥,隻留下一口鮮甜。

   另外幾個特色菜是鐵鍋雜魚,皮皮蝦,大饅頭,炒小公雞。我最喜歡嶗山菇,口感鬆軟爽滑,盡顯山野的靈氣。

  吃完飯,朋友送我們到仰口遊覽區,她自己則要趕回單位打卡每周固定的政治學習。

  仰口是欣賞山光海色的絕佳地點,是嶗山風景的集中體現。“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說的正是仰口。這裏海拔約八百米,多是階梯,當天遊人並不多。我們一路欣賞了獅子峰、壽字峰等許多奇峰異石,走起來很容易。但仰口真正的趣味點,在於那段“身體力行”的挑戰——覓天洞。

   來之前聽介紹說,節日期間,這個洞平均每天遊客五千人次,每三分鍾放一撥,每次放二十人,排隊等一個多小時都不新鮮。這天洞口空蕩蕩,有個安全告示牌,大意是恐高的、幽閉恐懼症、高血壓、心髒病等請好自為之。誇張的是,旁邊還守著個保安,逢人就勸退,看見我倆喊得尤其起勁,“胖的會卡住,會缺氧,後悔沒有回頭路啊!”

  走了這一路,好不容易有個非人工台階,豈能繞過,我們笑笑,轉身就鑽進了洞裏。這是兩個大峭壁夾縫中的天然洞,多塊巨石迭架,高約一百米,分為五層。進入洞內,果然潮濕黑暗,幽深曲折,有些地方需要手腳並用,正如古人所言,“初進狹而隘,再上幻而曠”,確實有穿洞覓天的感覺。

  從洞裏出來往上爬,便來到了仰口最高點天苑——顧名思義,此乃“上天之苑”。它是一處天然的巨石平台,視野極佳,可以眺望漁村和大海。

 

  嶗山遊的第二天,我們按照計劃再次從遊客中心出發,乘坐景區大巴前往巨峰登嶗頂。

   巨峰是嶗山的主峰,在海拔800至1000餘米間,延伸出五大支脈,形成靈旗峰、丹爐峰、天馬峰等多個山口。景區利用這天然的地理優勢, 根據《易經》八卦方位,將其中八個山口依次命名為命名為“門”,乾、坤、震、巽……環繞連接起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八卦門環線。

  因此,巨峰不像別的山,登頂就意味著下山,反而是旅程的開始。整個徒步路線像一把扇子:順著扇柄爬上去,隻需要一個多小時;繞扇子一圈,上上下下,起起伏伏,還需要三到四小時。 遊客可以選擇從離門開始,順時針或逆時針走,但與真正的八卦之“變”不同,因為地形所限,並不能選擇任意門,從任何一個山口開始。

   既來之則繞之。這一套八卦說,包括景區門口的牌匾,是請了山東大學的《易經》學者專門考察後設計的。景區管理因為擔心嶗山的自然與曆史還不夠“文化自信”,怕遊客覺得無聊,就拚命貼標簽。 用心良苦,但也著實刻意。既然這樣,應該給繞卦成功的遊客發張類似修仙結業證書之類,代表有始有終。

  可惜天公不作美, 陰天下雨,且濃霧彌漫, 拿著地圖,明明找到了位置,卻啥也看不見。雖然看不見自然碑,也看不見“海上名山第一”石刻,但沿途見不少“神窟仙宅”——嶗山有名的花崗岩石窟洞穴有 四十餘處,曆史上多為道家和佛家修行之地。

  山裏很安靜。在這種天氣出來上嶗頂的,除了真正的登山愛好者,就是我們這樣不能靈活改變行程的遊客了吧。我們遇到兩位年紀稍大的上海老夫妻。大媽一直在拗著姿勢照相,大爺無奈地嘟囔:“我都拍了幾千張了,還嫌不好……” 這樣的天氣條件,又能照出什麽完美的作品?

  我提出幫他們照一張合影,老兩口很高興。看著大爺的疲憊和配合,我忽然想到,他幾十年的婚姻,早就練成了老子的“上善若水” —— 不爭,卻包容一切。

  拍完照,他們問我是哪裏人,我說北京的,大爺說:“那我們是一家人啊。” 他解釋道:“北上廣是一家。” 我無奈地笑了,難道不是如歌中所唱,“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嗎?” 

  雨勢時大時小,隻能趁著間隙掀開雨衣透透氣。往上走,又遇到一位獨自登山的年輕女子。她對行山路線不太確定,向我們詢問。其實,我們也是剛遇到下山的人給了建議,就現學現賣轉述給她了。我好奇問她,為啥獨自一個人。她說,孩子太小不方便帶上來,丈夫留在山下看孩子,自己抓緊時間上來看看。

   我忽然覺得有點感動,也有點羨慕。她沒帶娃,沒牽絆,風吹過耳,汗濕衣背,那一刻,她不是媽媽,不是妻子,是自己。 而她能獲得這份短暫的自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正是來自丈夫在山下的不爭之功。

  有人說雨天登山可以看仙境,但我覺得登高就是為了望遠,所謂看仙境, 如同瞎子摸象。本來我確實準備拍仙女照,結果一路雨淋、汗濕,頭發都打成一綹綹的,風再一吹,妥妥一個瘋婆子。

  繞完八卦,回到山腳“天地醇和”廣場時,雨恰好停了。

  我最後利用殘留不多的天光補拍了一張“海上仙山”的牌子。牌很新,我忽然想通了一件事: 在曆史悠久的地方,時間磨沒了純粹的自然風光。留下來的,與其說是仙山,不如說是人和山一起活下來的樣子。能讓銅像、香火、農家樂、桂花田、雨霧和海一起長在這裏,也挺好。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