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穀(Valley of the Kings)位於埃及盧克索西岸的底比斯荒漠,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法老和貴族的皇家陵墓區。大約從公元前16世紀起,這裏成為第18至第20王朝曆代君主的安息之地。
與早期金字塔不同,帝王穀的墓葬被隱藏於山穀中,以防盜墓者入侵。陵墓通常沿岩石開鑿而成,內部結構複雜,牆壁裝飾著描繪死後世界的壁畫和宗教文本,如《亡靈書》和《地獄書》。穀中最著名的是圖坦卡蒙的墓穴(KV62),於1922年被霍華德·卡特發現,出土了大量珍貴陪葬品。至今,帝王穀已發現60多座墓葬,許多尚未完全發掘或對外開放。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它不僅反映了古埃及宗教與藝術的高度發展,也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寶貴資料。帝王穀被視為法老通往永生之路的象征,是埃及最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帝王穀,是一首用石頭書寫的史詩,是死亡與永恒之間最靜謐的對話。下圖是由AI理解並創作的這一意境。



帝王穀共有約18座陵墓對公眾開放,但開放情況會因修複和保護需要而定期輪換。?以下是目前向遊客開放的主要陵墓列表:
標準門票包含的陵墓(可任選3座參觀):
- KV1 – 拉美西斯七世(Ramesses VII)之墓
- KV2 –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IV)之墓
- KV6 – 拉美西斯九世(Ramesses IX)之墓
- KV8 – 梅爾內普塔(Merneptah)之墓
- KV11 – 拉美西斯三世(Ramesses III)之墓
- KV14 – 陶塞爾特與塞特納赫特(Tausret & Setnakhte)合葬墓
- KV15 – 塞提二世(Seti II)之墓
- KV16 – 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 I)之墓
- KV47 – 斯普塔赫(Siptah)之墓
需額外購票的特別陵墓:
- KV9 – 拉美西斯五世與六世(Ramesses V & VI)合葬墓:以其精美的壁畫和深邃的墓道著稱。
- KV17 – 塞提一世(Seti I)之墓:帝王穀中最長、裝飾最精美的陵墓之一。
- KV62 – 圖坦卡蒙(Tutankhamun)之墓:因出土大量珍貴陪葬品而聞名。
- KV34 – 圖特摩斯三世(Thutmose III)之墓:以其獨特的天文圖案和地下結構吸引遊客。
- KV57 – 霍倫海布(Horemheb)之墓:帝王穀中最深的陵墓之一,裝飾豐富。
拍照許可:部分陵墓內禁止拍照,或需購買攝影許可,請提前了解相關規定。
因時間限製,我們隻參觀了KV2、KV9、KV11、KV14、KV16 以及 KV62 (上訴列表中黃色顯示項),在本博帝王穀係列將依次介紹它們的細節。
曼農巨像 (Colossi of Memnon)
作為參觀帝王穀的途中景點,曼農巨像是矗立在尼羅河西岸和帝王穀之間原野上的兩座岩石巨像,守望著昔日的輝煌王都,已有超過三千年的曆史。它們用石英岩雕刻而成,高達18米,重約720噸。曾是阿蒙霍特普三世葬祭神廟門前的“守衛”,是古埃及遺跡中為數不多仍然原地保存的巨型雕像。


拉美西斯四世(Ramesses IV)墓
編號KV2,是一座典型的新王國晚期法老陵墓。該墓結構相對簡潔,由一條直線下行的主通道通向墓室,全長約89米。墓內壁畫保存良好,色彩鮮豔,裝飾內容包括《門之書》《洞穴之書》《大地之書》等古埃及宗教經典,描繪法老與眾神在冥界的旅程與轉世的希望。
主墓室天花板繪有天空女神努特,象征著宇宙的懷抱,牆麵則展示了法老通往永生的場景。陵墓雖然未完工,但藝術價值極高,尤其是豐富的宗教象征與對稱構圖。該墓自古即為遊客所知,內有大量古希臘、羅馬及科普特時期的塗鴉,而意外成為“考古指南”。在19世紀的探險熱潮中,許多歐洲考古學家正是通過這些古代塗鴉,逐步識別帝王穀中墓葬的主人才得以開展更係統的發掘。

入口

墓道走廊

走廊天花板,拉美西斯四世的名字和頭銜與守護的禿鷲交替出現

《門之書》(Book of Gates)是古埃及新王國時期重要的冥界文獻之一,常出現在法老的陵墓壁畫中。目的在於引導法老之靈順利通關、重獲新生。


拉美西斯四世向拉·霍拉赫蒂致辭,人物周圍和身上有科普特和現代塗鴉。

《洞穴之書》(Book of Caverns)是古埃及新王國後期的另一部神秘冥界文獻,主題集中在太陽神“拉”穿越冥界深穴、審判亡靈與懲罰邪惡之靈。


墓道走廊,天花板:拉美西斯四世的名字和綽號,側壁:大地之書。

拉美西斯四世墓室中的石棺,拉美西斯四世的木乃伊並未留在KV2,而是在新王國末期因盜墓猖獗被移至阿蒙霍特普二世的墓(KV35)中,與其他法老“集體安置”,這使得今天人們在KV2看到的是空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