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京都嵐山後,我們搭乘“阪急電鐵”前往京都西南的大山崎町。該地因為日本戰國時代明智光秀與豐臣秀吉之間的山崎之戰而聞名於世。

從大山崎站下車後,我們步行前往“三笑亭”,一間主營天婦羅的傳統日式餐廳。

根據其網站介紹,三笑亭創立於1869年,特色菜是天婦羅。他們使用高品質的油(這些油也是在祭祀儀式期間供奉離宮八幡宮使用的)。客人們可享用新鮮油炸的天婦羅和清爽的京都風味湯。

三笑亭至今已有五代人經營,是一家充滿日本氛圍的老字號餐廳。

餐廳內已經客滿。由於外麵在下雨,我們進屋等了十分鍾,終於有一名日本服務員出來招待。她隻會說日語,我們無法進行溝通;最後我拿出了翻譯機,在斷斷續續以及準確性存疑的對話中,我們得知裏麵有一個十幾人的外國旅遊團在預訂用餐,我們要再等30分鍾才有空位。我們說行,於是就繼續在屋內等。

五分鍾後,果然有一隊旅行團進來用餐。聽他們的對話像是韓國人,當然領隊是說日語的。
十分鍾後,外麵雨停了。我就出外走走看看。

有一塊寫著“東山城國”的界碑,是京都府與大阪府的交界處。
這裏是日本古代主要交通及軍事要道 “西國道”的所在。

界碑旁邊有一座小神社。

我們按時返回“三笑亭”。又過了十分鍾,有一桌客人吃完,終於有位子可以招待我們了。
餐廳內有一個酒吧枱和兩個”和室”房間;大的那間已經坐滿了客人,服務員把我們領到小的那間“和室”坐下。

和室,是日本房屋內特有的傳統房間,地麵鋪上“榻榻米”,空間則由障子(紙木製門窗)所圍繞,通常設有凹間。由於榻榻米的大小是固定的,鋪的張數可以知和室的大小;而拉窗把空間完全地隔絕,散發出一種模糊暖昧的環境,造成幽玄而又明亮的日本風格空間。
和室裏所擺放的桌子、座墊、棉被、寢具等,可以作為聚餐、團聚、書房、臥室等這些用途之外,還可以做出許多各式各樣用途的空間。在和室內不需要穿鞋子(包括拖鞋),赤腳走在以自然素材燈芯草做成的“榻榻米”上,有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樣。和室還有著冬暖夏涼的特性。

和室建築的營造技術起源於日本當地的上古時期,為日本傳統居家特有的房間。古代中國人為避免木造建築遭受蟻蛀和腐敗,便把房屋架高,令地板與地表存在一定空間,以隔絕土地所產生的濕氣,延長使用年限並防止野獸入侵的效果,此稱為“杆欄式”建築,在日本則稱為“掘立柱建物”,是遠自公元前的繩文時代就已經在日本當地出現的建築形式。
由於氣候變遷等原因,宋代以後此類建築在中國有減少的趨勢,但是日本因為氣候偏寒加上木材資源豐富而得以保留下來。和室最初的原型根據日本人考究,是起源於室町時代(十四至十六世紀)的書院造。日本和室與唐朝房間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地板;和室是以疊席(榻榻米)大麵積鋪蓋地麵,而唐朝則是維持木板地麵為主,疊席僅作為家具使用。
顧客離開後,我去了其中一間和室拍照。

來到和室入坐後,我發現坐得很不舒服,原因是沒有椅子,需要“正坐”,即跪坐,在榻榻米上。如果不想“正坐”,則要麽把腿平放入桌下,軀幹與腿成90度角;或者把身子後移至牆角邊挨著,讓人看到腿,這又不符合吃飯禮儀,讓我左右為難。
我在美國日式餐廳坐榻榻米時,地板是凹進,可以把腿放進去;身體也可以靠在椅背上。為何在日本的設計會有不同呢?

席間我去了趟洗手間,經過旁邊顧客離開後的和室,這才煥然大悟;原來大部分的桌子下都有地板凹進(這種設計的正式名稱叫做堀燧Horigotatsu), 而其他臨時擺放的桌子則沒有,顧客隻能在桌子旁“正坐”。

說到正坐,這其實是唐宋以前中國人的標準坐姿。魏晉南北朝時期,胡人大量進入中原,胡床、胡座等坐具隨之傳入,並逐漸流行,坐於椅子上盤腿而坐被稱為“胡坐”。但直至唐代,正坐仍然是正式場合的規範坐姿。到了宋代,椅子逐漸在民間大量普及,逐漸演化為現代中國人的坐姿。
正坐了片刻後,服務員進來讓我們點菜;我們點了午餐時受歡迎的天婦羅碗和天婦羅禦膳,配有小菜或炒菜。

我們旁邊還坐了一桌日本老婦人,她們中有人略懂英文,還問了我們從哪裏來,兒子喜歡什麽玩具之類的問題。

上菜了

由於坐姿不對,吃了一頓“坐立不安”的飯,美味佳肴也沒能好好品嚐。
飯後,我們準備去付錢結帳。發現酒吧枱旁還有一名男顧客,一邊吃、一邊和廚師聊天。我終於明白了服務員為什麽不把我們安排在吧枱旁,因為我們不會用日語聊天。
這頓飯我們吃了一個小時,共花費六千日元。
“三笑亭”曾經有房間可提供住宿,但目前暫停。
“三笑亭”官網:https://otokuni.mypl.net/shop/00000356186/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