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周年再回首 重遊荷比德(十七)道別,萊茵河穀

20年前,我第一次來德國,從科隆坐火車一路南下。看著車窗外美麗的萊茵河,我暗下決心,將來有一天,一定沿著這條河流好好走一次。

年後,我們終於驅車穿行在這條歐洲最著名的大河兩岸。

此行,我們在波恩就曾經和萊茵河親切接觸,但她最漂亮之處卻是它的河穀 - 萊茵河穀(Rhine Gorge)。

廣義上的萊茵河穀分為瑞士境內的阿爾卑斯萊茵河穀、從德瑞交界的康斯坦茨湖到瑞士巴塞爾的高萊茵河穀、從巴塞爾到德國賓根的上萊茵河穀、德國境內從呂德斯海姆到波恩的中萊茵河穀,以及從德國波恩到荷蘭萊茵河入海口的下萊茵河穀,其中最絢麗的就是從呂德斯海姆到科布倫茨的中萊茵河穀。

這段綿延65公裏的河穀,因為其濃厚的文化和曆史底蘊,於2002年入選聯合國曆史文化遺產。

這次德國之行的第四個願望,就是自駕這段萊茵河穀。

這段河穀的起點呂德斯海姆(Rüdesheim),被稱為“萊茵河穀最耀眼的珍珠”。

小鎮上的居民總共隻有不到1萬人,然而每年接待的遊客卻超過300萬。

站在萊茵河畔眺望,小城被大片的葡萄園、古城堡所簇擁,這兒年產2700萬瓶葡萄酒,是德國著名的白葡萄酒雷司令(Riesling)的故鄉。

小城主街隻有數百米,卻極熱鬧,我們折騰了許久,才找到停車位。

這兒有一條遐邇聞名的古巷,巷名很好聽 - 畫眉巷(Drosselgasse)。畫眉巷144米,兩米來寬。

巷內五顏六色,雕梁畫棟,從19世紀開始,這兒就人來人往,熙熙攘攘。

小巷內的餐館,有的至今還在使用幾百年前祖輩留下的儲藏葡萄酒的地窖,那些門前掛著招牌和花環的店家,是向遊人表示這兒可以品嚐到主人自釀的葡萄酒。

走在這條德國人氣最旺的街道,我不禁想起了杜布羅夫尼克的那條美麗小巷。

這座城堡似的建築是藏品跨越三個世紀的樂器博物館(Siegfried's Mechanisches Musikkabinett)。

來到萊茵河,怎麽能不登高眺望呢?順著呂德斯海姆後麵的山路盤旋而上,這兒有一座極具希臘風格的圓亭 - 尼德瓦爾德神廟(Niederwald Temple)。

它最早建於18世紀末,由卡爾·馬克西米連·馮·奧斯坦伯爵(Count Karl Maximilian von Ostein)設計,供人們在此欣賞萊茵河穀。

1814年,著名詩人歌德曾在此駐足,感歎此處“獨特而壯美的風景”。

在二戰期間,圓亭遭到嚴重破壞,並於1944年被毀,21世紀初當地政府重建圓亭。

萊茵河是德國的“父親河 Vater Rhein”,它不僅是西歐最長的河流,也是德國境內最長的河流。

全長1200多公裏的萊茵河,三分之二在德國境內。

萊茵河作為德國曆史、神話和自然風光的象征,吸引了包括英國、法國以及德國在內的眾多藝術家、作家和詩人。

在十九世紀初期,以歌德等人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文人的作品裏大量描繪了萊茵河的風景、古堡和民間傳說,以至於文學史上有“200年萊茵浪漫”(200 Years of Rhine Romanticism)之說。

出發之前,LD對萊茵河穀做了大量的攻略研究,計劃一路向北,沿河探訪矗立在河穀上的七八座城堡,甚至連每一個城堡附近無人機的起降點都在地圖上標定了,但他卻忽略了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從尼德瓦爾德神廟下來,我們在河東岸馳行,但GPS導航卻一直提示我們回頭,我們明明才從呂德斯海姆過來啊。查看導航指示,方向竟然是萊茵河中央,我們覺得導航出錯了,於是繼續前行,但提示還是要我們回頭。

這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下一個目標在河西。

從波恩開始,一路上我們遇過無數條河流,無數座橋梁,想當然地覺得萊茵河穀從東岸到西岸,隻要過橋就可以了,但60多公裏的這段河穀,德國人為了保護葡萄酒的生長環境,竟然沒有架一座橋梁 - 要過河,隻有坐輪渡。

好在輪渡班次很多,渡河不過十分鍾而已。

站在輪渡上回望河東。

遊覽萊茵河穀,最佳方式還是坐遊輪,如果自駕,必須要走很多回頭路。

萊茵河穀在中世紀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核心地區,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段65公裏長的河穀,是世界上城堡密度最大的地區,坐落著40多座城堡。

但我們途徑的城堡,或是關閉,或是廢棄,尋尋覓覓一個多小時,終於找到一座對外開放的私人城堡 - 萊茵斯坦城堡(Rheinstein Castle),趕在關門前走了進去。

萊茵斯坦城堡,最早稱為Vaitzburg或Falkenburg,建於1316-1317年間,美因茨大主教最初興建這座城堡是用來收稅,並且在與強盜騎士的戰鬥中借城堡來保護疆土,但14世紀中葉起,城堡就被廢棄,17世紀,這兒已經是一片廢墟。

1823年,普魯士的腓特烈·威廉親王(Prince Frederick William Louis of Prussia)買下了這片廢墟,以浪漫主義風格重建,作為他的夏宮。

他在這裏修建了中萊茵河畔第一座浪漫城堡花園,這是萊茵河穀十九世紀第一座被重建的城堡。

城堡在霍亨索倫家族代代傳承,1975年,歌劇演員赫爾曼·海克(Hermann Hecher)為了維護這座美麗的城堡,買下了它,如今城堡的主人是赫爾曼的兒子馬庫斯(Markus),他們還在堅持著父輩的遺願,繼續著對城堡的維護。

從網上找來的照片 - 馬庫斯一家。

50年間,赫爾曼家先後在這座城堡的維修上耗費了超過五百萬歐元,而參觀城堡的門票每人不過10歐,從商業角度上說,擁有這座城堡,絕對是入不敷出的,但出於對傳統和文化的熱愛,他們已經堅持了兩代。

城堡的一間非常不起眼的墓室裏,至今還保存著腓特烈親王前後幾代的木棺,不知為何,這麽多年都沒有讓他們入土為安,在墓室外,空氣中隱約能嗅到些許腐朽的氣息。

這是城堡以前的廚房。

盔甲陳列室。

騎士大廳(Knight's Hall)。

站在城堡最高處,賓根峽穀(Binger Loch)的美景盡收眼底。

城堡的庭院被稱為“勃艮第花園”,那裏種植著一株約500年曆史的勃艮第葡萄藤,奇妙的是這株古老的葡萄藤至今仍然結出葡萄。

黃昏降臨,整個城堡就我們仨在溜達,服務台的那位女士頗通人情,不催促我們離去。

此時此刻,時光仿佛被流淌的河水輕輕拂去,留下的是山穀間無盡的寧靜與深邃。遠山如黛,古老的城堡散落在山巔和河岸之間,靜默地訴說著幾個世紀的輝煌與滄桑。

萊茵河穀,在這兒輕輕地和你說一聲再見。

日暮時分,我們來到當日也是我們在德國的最後一站 - 科布倫茲(Koblenz)。

父親河萊茵河,母親河摩澤爾河(Moselle),科布倫茨(Koblenz)就在兩條河流千年澤被之下,孕育而生。這兒是“世界文化遺產”萊茵河穀的北大門,千年下來,它見證了繁華與戰火交織的曆史,因為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在2000多年的城市曆史中,這兒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見證了許多王朝更迭,這是一座帶著壯誌豪情氣度的城市。

德國角(Deutsches Eck)是萊茵河與摩澤爾河的交匯處,這裏原先是條頓騎士團的一處駐地,名字“德國角”來源於此。1888年 德意誌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去世以後,為紀念他為1871年德國的首次統一所做的貢獻,遂在德國角建立此雕像。威廉一世身著將軍製服,身披迎風飄揚的大衣,雕塑前方雕刻有德意誌帝國鷹鷲,它抓著蛇並喝叱著敵人,以此表現威廉一世的威嚴。

可惜,如今的這座雕像不是原作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前,艾森豪威爾為了打擊德國人的士氣,下令摧毀雕像,在美國軍隊的炮火之下,散落的雕塑從底座上摔下掉進萊茵河,銅製雕塑最終被完全拆除並融化,僅存威廉皇帝的頭像現存於科布倫茨的博物館中。

1993年,新雕塑落成,新建的雕塑改用青銅。柏林牆倒塌後,雕塑旁豎立起三塊柏林牆存留的水泥磚,上書“紀念在德國分裂中遇難的人們(1953年6月17日—1989年11月9日)”。

這是我們此行在德國的最後一個黃昏,也是最美麗的黃昏,這片天邊的橘紅,注定成為一抹永恒的鮮豔色調,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裏。

九天的日日夜夜,這是我們迄今為止在德國停留最長的一次,明天就要離開這個讓LD魂牽夢繞的國家了,給自己此行來一個點讚。

再來一杯德國啤酒,再見,心愛的德國。

曾在萊茵河邊,心醉於如詩如畫的風景;也在古老的城堡裏,觸摸到曆史的厚重。道一聲再見,留一份不舍,走過的每一條街道、每一處風景都將留在我們的記憶裏。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