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最後一天晚上,我們到達了安博賽利國家公園( Amboseli National Park),這是肯尼亞境內最後一個行程。住宿的營地,背靠著坦桑尼亞境內的乞力馬紮羅山。
第二天清晨,在營地後方草地上,我清楚的看到了心中神往已久的非洲最高山。晨光熹微,藍天如洗,淺灰色的雲彩繚繞著巍峨的山體,方形的巔峰被一層白雪覆蓋著,當雲彩飄散的時候,它閃閃發亮,仿佛照亮了整個非洲大地。
那是乞力馬紮羅的雪。七十年代末的大學校園裏,海明威的這部小說是文學係學子們的一座精神高峰,那時,我們篤定的相信,小說的主人公哈裏就是海明威自己,他的靈魂最終飛向了乞力馬紮羅的山峰。還有山巔上那隻被風幹凍僵的豹子,也是海明威自己。他是當年孤獨的精神朝聖者的代表,也是當今用探索世界來安放靈魂的行者的先驅。
現實世界中,這座高達五千八百九十五米,被稱為非洲屋脊的大山攔截了印度洋潮濕的季風,讓周圍的土地雨水充沛,樹木茂盛,四季綠意。這是非洲國家公園裏最漂亮的一個:背景巍峨,地勢起伏,河曲蜿蜒,湖泊,濕地,樹林縱橫交錯,給大象,鳥類以及其它動物提供了一個仙境般的樂園。
排著隊喝水的斑馬
沼澤地裏角馬在奔跑,馬腿陷在泥漿和水窪中很是吃力,為了保持著隊形,它們並不減速。就像在草原上排著隊前進一樣。角馬奔跑的身姿,蹚水過河的步伐,都帶著BBC的紀錄片裏角馬大遷徙的影子,讓我們略補了沒能看到天國之渡的遺憾。
水流眾多,河馬遍布其中。一群群在河中泡澡,露出的脊背像是烏龜的龜殼。在河中打哈欠的,張開的大嘴能吞進一頭大象。在岸上的嚼草的,嘴巴如同曬糧食的大簸萁,顛一下,一捆草就下了肚。閉上嘴,那嘴角也咧到了脖子上。嘴大吃四方,河馬靠著這張大嘴,光吃草就把自己吃的壯碩無比。
安博塞利公園的麵積為三百九十二公裏,並不算很大,卻棲息著一千頭非洲象,每隻大象一天能吃掉一百五十公斤植物,算起來總體的消耗十分驚人。它們沒有天敵,壽命又長。如果沒有乞力馬紮羅山的庇護和滋養,根本不可能達到這樣密度的大象保有量。
在非洲文化中,大象是“祥瑞之獸”。它出現在南非、讚比亞等國的貨幣上。大象非常聰明,有著比人還好的記憶力和比人更強的團隊精神。美國環保主義者辛西婭·莫斯 博士在安博塞利關注並研究了一隻叫Echo的大象達四十年。 Echo 上世紀40年代出生,60年代就成為家族的族長, 2009 年去世。Echo 是一位睿智而經驗豐富的領導者,她帶領家人克服了許多挑戰,包括幹旱、偷獵和與人類的衝突。介紹它的故事有好幾本書。現在,Echo 的女兒Enid成了族長。
這裏的大象因皮膚發紅,也叫紅象。我們遇到過幾個大象族群,看見幾個身形高大,頗具大將風範的領導者,不知哪一個是Echo的女兒。
一些大象的冷知識很有趣:導遊斯坦利告訴我們,大象的前蹄和後蹄的形狀不一樣,後蹄的底部是圓形的,用來支撐身體的重量。前蹄是橢圓形,方便走路。留神細看,還真有那麽點意思。
大象一生要換六次牙齒。那是幾年前在博茨瓦納的湖中,看到大象把草在水裏涮幹淨了才吃,很好奇。回來後查了一番,方才知道,多次換牙能對付不斷增長的體重和日常大量的咀嚼。
還有經常忽扇的非洲象大耳朵,拍照後拿來和亞洲象對比,要大出很多。在網上搜索時,看到有心人發貼說非洲象的耳朵形狀像是非洲大陸地圖,而亞洲象的耳朵形狀則像一個印度次大陸,造物主的匠心和幽默有的時候真讓人忍俊不禁。
大象皮厚,但卻很敏感。往身上揚土是為了防曬。
乞力馬紮羅山的西邊,在坦桑尼亞境內、還有一個麵積兩千八百五十平方公裏的國家公園,以大象和瓶子樹(Baobab tree)出名,叫塔蘭吉雷(Tarangire National Park)
塔蘭吉雷並不在山腳下,距離乞力馬紮羅山有一百多公裏。塔蘭吉雷河橫貫其中,有常年的濕地和大量的瓶子樹,因而這裏的大象和鳥類也非常多,和安博賽利的風格類似。
進入這個公園,可以看到許多高大粗壯的瓶子樹,它也叫猴麵包樹。這種有耐力的樹是壽星樹,有的能活到兩千多年。它粗壯的樹幹裏能儲存十萬升的水,在旱季,這些水對於人和大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兩座公園都有常年的濕地,因而就有了數量和品種極為豐富的鳥類。這些色彩斑斕的精靈,讓兩個國家公園生氣勃勃。遍地都是的瓊鳥Starling ,藍色的羽毛閃著金屬的光澤。紫胸佛法僧(Lilac breasted roller)有七種顏色,也稱彩虹鳥,是博茨瓦納的國鳥。鵜鶘,火烈鳥排著隊在水中暢遊,最大能飛的鴇鳥(Bustard)在草地上漫步。犀牛鳥與河馬結伴,白鷺與大象聯盟。這兒鳥的世界,格外的豐富多彩。
Yellow-necked spurfowl黃頸雀
D'Amaud’s barbet 東非擬啄木鳥
Superb starling 瓊鳥
African wattled lapwing 黑喉麥雞
Speckle- fronted weaver 織布鳥
Southern granted horn bill 南方犀鳥
斑點翠鳥
紫胸佛法僧(Lilac breasted roller)
站在山坡上看水中的鵜鶘很有意思,它們排著整齊的隊形,把頭埋進水裏覓食時,像是有人在喊口令,低頭抬頭,分秒不差,隊形也不變。
大鳥中最漂亮有氣度的要數灰冠鶴(Grey crowned crane)又稱東非冠鶴,是一種小型鶴類。頭體高100-110厘米,翼展180-200厘米,體重3-4千克。具有瘦長挺立的雙腿,伸展自如的長頸,金色的梳狀羽毛像閃閃發光的王冠,很是超凡脫俗。所以也有人稱之為戴冕鶴。當時導遊告訴我們這是烏幹達鶴,可能因為它是烏幹達的國鳥吧?烏幹達國旗上還有它的圖像。看到這種仙氣十足的鳥,自然是滿心歡喜,因為它在多年前就被列入了自己的拍鳥清單。
最重的能飛的鳥是非洲鷺鴇。鴇這個詞的中文意思讓人覺得古怪,引起不好的聯想。其實它也就是一普通的鳥,歐亞屬的鴇鳥還是匈牙利的國鳥。隻是因為雌鳥單獨孵化,撫養幼鳥,觀察不夠細致的古人便給了它們一個“萬鳥之妻”的稱號,實屬冤枉。因為生存環境的惡化,它們又不善於飛行,多數時間是在行走。現在也處於數量下降,瀕臨滅絕的險境,在許多地區都被列入保護的名單。
最有戰鬥力的是蛇鷲。它的英文名字叫SecretaryBird,直譯就是叫秘書鳥,有一種說法是雄鳥頭上的羽毛形似古代的文書的羽毛筆而得名。但是它並不像秘書一樣文質彬彬,而是比平頭哥還凶悍,專吃毒蛇的鳥類戰鬥機。它的利爪上有厚厚的角質層,非洲草原上最毒的蛇也對它毫無辦法。它長得也很另類;大長腿像鶴類,鉤形的喙又像鷹嘴,因而人們也稱它為現實中的格裏芬。(希臘神話中鷹頭獅身的猛獸)
蛇鷲(雄)
蛇鷲(雌)
公園裏每一個動物,每一種鳥兒,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故事。這裏的精彩,在我們看到和沒看到的地方,時時刻刻紛呈上演。展示著世界本來的,也應該有的模樣。
離開國家公園的時候,再次向乞力馬紮羅山峰望去,它平地而起,顯得那樣巍峨。當年,海明威通過文學讓我們神往這座遠方的山。現在,在它的腳下,更多的是為這裏的人民,為這裏的動物而感到慶幸。透過纏繞的層層雲霧,我仿佛看到了山巔上寫著的四個字“澤被蒼生”。正像肯尼亞和坦桑尼亞邊界處流傳的一句話那樣“乞力馬紮羅山是這裏一切生靈存在的原因,若神山不在,則萬物皆逝。”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