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浮宮是Dan Brown的《達芬奇密碼》這本書所描述故事的起點,也是貫穿全書的重要場景之一。書中被殺害的Jacques Sauniereza是盧浮宮的藝術策展官,不但對藝術作品有極高的鑒賞能力,而且他還是一個古老神秘組織Priory of sion的成員(這個組織很可能是虛擬的),書中提到達芬奇曾是這個組織的首腦,所以Jacques不但對達芬奇的畫作的藝術造詣有專業的認知,而且因為他們同屬於一個組織,所以他對達芬奇在他的畫作中所隱藏的象征性含義和秘密也十分了解。
我們就算不是Dan的書迷,來了巴黎,怎可能不入盧浮宮?老公在我的“命令”下早已在芝加哥上網買了票並預訂了入宮時間。那天太陽公公沒打招呼就休假了,雖然預訂的時間是早上十點,我們九點半就從酒店出發,悠悠閑閑地過了Pont du Carrousel就走到了盧浮宮入口處,不出所料,等入宮的人龍已經長長的了。沒有陽光的巴黎冷颼颼,我倆排在長龍中耐心地等候,這盧浮宮的工作人員真的是很守時,一到十點,長龍開始緩慢地移動起來。我們離開玻璃金字塔越來越近了,這個金字塔在小說中可是一個隱藏秘密的神秘場所。我當然不期望能在這裏找到什麽秘密,但是能近距離接觸還是有些興奮的。這時突然眼角掃到一片金光,原來是有穿著金色禮服的時裝模特兒們在這裏錄影,到底是時裝之都,到處是時尚!
下麵是盧浮宮門前的長龍和拍攝中的模特們
我想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由著名的華裔美籍貝大建築師受法國前總統密特朗的邀請而設計建造的,但是他的設計構想一開始是引起不少爭議的。不難想象當人們看見一座既以古代埃及金字塔的設計靈感為構造結構,又使用現代的玻璃和金屬架為材料,都會懷疑這樣一座建築物能和盧浮宮形成和諧融洽的氛圍嗎?在我看來藝術本身就是表現個性把自己對美的詮釋體現出來,所以任何藝術不可能獲得大眾一致的認同。不過用603塊菱形和三角形構成的金字塔,用其透明性確實起到了盡可能少地遮擋盧浮宮本身的宏偉建築風貌的作用,而且還為下方的入口大廳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讓每日成千上萬的參觀者入內都不會感到任何局促感。
我們眼前的長龍逐漸變成了短龍,大家有條有序地經過安檢,我倆終於在玻璃金字塔下踏上扶手電梯來到了一層。來盧浮宮,當然要查查它的曆史,原來國王Philippe Auguste為了要防禦維京人的入侵,於是在塞納河邊於1190年建了一個要塞,當時隻是一個方形具有防禦功能的城堡。直到14世紀,查理五世決定將其改建為皇家宮殿,內部裝飾就逐漸豪華起來。到了國王Francois I統治的16世紀期間,由於國王是個文藝青年,還是各文藝複興藝術財力超強的讚助者,他請來了意大利著名的建築師幫助擴建,從而有了今日位於西翼的Cour Carree。這位國王看來對意大利的藝術非常欣賞,不但請意大利的建築師設計擴建,還花重金買下了包括《蒙娜麗莎》在內的大量藝術品收藏在宮殿中。
到了路易十四,本來他是住在盧浮宮的,但是凡爾賽蓋好後,他就喜新厭舊了,搬去了凡爾賽,當時這個國王腦袋一熱,還差點將盧浮宮拆除,還好冷靜下來後,決定讓各個學院像繪畫啊雕塑啊這些藝術學校進駐盧浮宮,而且他還邀請一些學者和藝術家住在裏麵,這樣他們可以創作也可以和藝術學院的師生們互相交流。想不到到了1750年路易十四的兒子十五也跟風提出了拆除盧浮宮的計劃,不過誰能想到一個國王竟然沒足夠的錢來雇傭進行拆除所需的工人,這時的盧浮宮內已經收藏了幾千副油畫,一百多座雕塑,以及其他大量的藝術作品,還好路易十五沒錢才讓盧浮宮幸存了下來。
路易十五的繼承人十六很倒黴碰上了法國大革命,他本人被送入獄,盧浮宮不但被充公,並且被改名換姓成了“Museum central des Arts de la Republique”。盧浮宮迎來它的全盛時期是在拿破侖把皇冠往自己頭上一戴成了皇帝後,拿破侖不但在1802年開始對盧浮宮進行大規模擴建,而且他還將大量從被征服國家掠奪過來的藝術品和古董送至盧浮宮收藏。在拿破侖三世時期加建了Richelieu Wing和Denon Wing, 並將建築物更名為Musee Napoleon。不過,經曆了滑鐵盧戰役後,拿破侖再次被流放,自然而然,博物館再次被改名成為盧浮宮博物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當時的國家博物館主人Jacques Jaujard (Jacques這個名字也就這麽巧也是Dan Brown的《達芬奇的密碼》中盧浮宮藝術策展官的名字)為了收藏的藝術品免受納粹的掠奪和毀壞,精心製定了複雜但可行的疏散計劃,在1939年Jacques決定提前將許多重要的藝術品暫時轉移到不同的城堡隱藏,而這些藝術品直到1945年二戰結束後才重返盧浮宮再見天日!
下麵是盧浮宮內景
到了盧浮宮,我們的首要目的就是去瞻仰曾經躺在我們住的客房樓上房梁的蒙娜麗莎。看了一下在問訊處拿到的導覽圖,我倆連眼神都不用交換一下就直奔一層的Denon館,可是一個Denon館就有差不多兩萬平方米,200多個展廳和房間,據說展出德藝術品數量超過十萬多件,不但包括意大利文藝複興繪畫,法國繪畫,還有古典雕塑,以及其他類別的作品。在這個館中最著名的藝術作品當屬《蒙娜麗莎》,不過《勝利女神像》和《拿破侖加冕大典》也是最著名的兩件作品。我們首先穿過一個展示雕塑作品的長走廊,上了扶手樓梯後,進入了展示意大利文藝複興繪畫的大型展廳,而《蒙娜麗莎》就在展廳711。雖然館中有立牌提供給遊客大致的方向,但是我們還是有些茫然不知該往哪裏走。男人們是不是有個通病,反正我老公就是一個自以為對任何有關方向的問題他都是絕對權威,當然也就在我倆之間,誰讓我是個患有嚴重“無方向”症的人呢?在老公這個“權威”的亂指揮下,我們成了頭還在,但是稍有“腦震蕩”的倆蒼蠅,於是我堅決地不服從他的“亂指揮”了,好在我這個方向混亂的人能不恥下問,且還能用法文。我轉身走向在館中站崗的工作人員員問道:“Ou est Mona Lisa?” 其實這副世界名畫的法文名是《La Joconde》,不過任何在盧浮宮工作的人員聽到蒙娜麗莎就知道指的是哪件作品。
下麵是在Denon館的展廳
被指明方向後,不到五分鍾,我們就站在《蒙娜麗莎》麵前了。在網上經常讀到要花很長時間以及如何擁擠才能近距離欣賞到這副名畫的文章,那天我們卻沒過一會兒就站在欄繩邊,拿起手機連照幾個自拍,終於在這裏打卡了!在達芬奇密碼的這本書中,作者Dan有對《蒙娜麗莎》進行了解讀,他在書中提到達芬奇可能有意在這幅畫中融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征,比如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和其臉部線條的柔和性以突出其女性化,但是她的身體姿勢卻略有男性化,以象征達芬奇對性別和諧的向往。Dan在書中還提到Mona Lisa這個名字本身可能是達芬奇特意埋藏的一個有關名字的謎底,Mona可以看作是埃及神話中的男性神祗“Amon”的重組,而Lisa則可能和埃及神話中女性神祗Isis有所聯係,而達芬奇以這種方式把男性和女性融合在一起。
下麵是我和蒙娜麗莎的合影
有關《蒙娜麗莎》畫中人的傳說有好多版本,最被大眾接受的一種說法是:《蒙娜麗莎》的原型是達芬奇父親的鄰居一個富裕絲綢意大利商人Francesco del Giocondo的妻子Lisa Gherardini。達芬奇運用了一種油畫技巧叫 sfumato,用多層顏料和油相融合來製造具有很細微的由陰影和光度之間的轉化,而這種技巧賦予了畫中女主微笑特有的生命,讓每個觀畫者都以為畫中人是在注視著他們並對著他們微笑。不管不同藝術家對這幅畫的理解以及這副畫真正的含義是什麽,事實是達芬奇到死也沒有完全完成這幅畫,因為在畫的右下側背景可以看出地形還沒有勾畫出來。據說達芬奇自1503年開始這幅畫的創作後,他去那裏旅行都會帶著這副畫,直到在1516年被法國國王Francois一世邀請住在宮中,這幅畫被國王收買,自此這副神秘的未完成的舉世名畫就在法國落戶了。
下麵是有關蒙娜麗莎的介紹
下麵是我用手機拍的幾百張照片做的參觀盧浮宮的小視頻
以上文,圖,和視頻都是原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