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兩張小大峽穀照片。
喬治亞州(簡稱喬州)麵積約15.4萬平方公裏,為密西西比河以東麵積最大的州。南北長約480公裏縱跨亞熱帶與溫帶氣候,植物種類豐富。從下圖可知,喬州從南到北依次為:南部平原,中部低矮起伏丘陵(Piedmont),北部為Appalachian Mountains山腳低山,其中藍嶺山脈位於西北。東西長約 370公裏, 東南部鄰接大西洋,分布有美東部最好的沿海鹽鹼灘濕地,西部與阿拉巴馬州和田納西州相鄰。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67657gJIfjgw.jpeg)
喬州不是旅遊大州,雖有一些國家曆史公園和遺址,但不為多數旅遊愛好者熟知。我以前住南佛州,多次北上房車旅遊喬州是必經之地,來回途中順便蜻蜓點水地遊過幾處靠東邊的景點。近三年決定搬往那裏,在尋找,特別是去年遷居時等待新房建好的長達八個月期間,我們住房車較係統地、下馬觀花地遊了喬州中西部和北部,今春又遊了中西部南角(上圖藍框處)。深深地感受到喬州的山雖不高,峰不險,河流不長,但分布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經曆過美國早期的種種血淚辛酸,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善良純樸民眾。如今,那些寶貴稀有的自然寶藏似乎被高大森林遮掩了,那些曾經的血淚斑斑、激動人心、金光燦燦、驚天動地的曆史被淡漠了,被遺忘了。喬州大部分地區保持著早期的純樸,散發著濃鬱森林鄉土氣息(“原生態”)。這些太讓我驚訝,決心將所見所聞按地區與讀者分享。
本係列介紹今春參觀的喬州中西部南側地區,重在與美國曆史緊密相關的三景點: 1)與早期歐州白人移民相關的 Providence Canyon State Park(上帝的峽穀州立公園,簡稱峽穀公園)(上圖藍框內的紅圈處),2)與美國內戰相關的Andersonville National Historic Site, 和3) 美國第39屆總統的家鄉和現居住地,Jimmy Carter National Historical Park。
峽穀公園是喬州七大自然奇觀之一,被稱為喬州的” Little Grand Canyon 小大峽穀”,是我們此兩周房車行的第一主要景點。它位於Alabama州(簡稱阿州)接界的偏僻邊陲,方園十幾英裏無人煙,離四周主要小鎮中心至少三十幾英裏。為了方便參觀,同時了解喬、阿兩州接壤處的城市及小鎮,我們特地紮寨位於峽穀公園約十英裏的Florence Marina State Park房車營地。公園位於大湖Lake Eufaula的北端,靠湖的樹上居然掛了不少亞熱帶佛州常見的西班牙苔蘚。
![](/upload/album/bb/13/94/c75623a82836wcB4R47K.jpeg)
房車營地建在湖邊高大的鬆林下,環境優美,其基本設施是我們近八年來房車遊所遇之最。不僅房車位平坦,寬敞,而且drive through (即不用退著停房車,為房車旅遊者的最愛)。
![](/upload/album/bb/13/94/c75623a830809NPdCCji.jpeg)
![](/upload/album/bb/13/94/c75623a84053FJgdzSK8.jpeg)
峽穀公園呢,麵積不大,占地 約1,003 英畝(約4公裏多點)包括16個大小不一的峽穀,集中在下圖兩個步行道內,Canyon Loop Trail 和Backcountry Trail。The Loop Trial包括九個峽穀,集中了公園的精華: 而後一步行道則顧名思義,距離偏遠。根據我們的體力和興趣,決定隻參觀The Loop Trail (下圖紅框內), 分兩次參觀,先沿徒步道俯瞰峽穀,再下峽穀底。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9721rEixm5dY.jpeg)
1.徒步峽穀頂
考慮到公園邊遠偏僻估計參觀的人不多,特選周六去那裏。那知一進公園,到處車輛背靠背地停著,遊人爆滿。原來那時正值喬州春假期間。小小的遊客中心裏擠得滿滿當當、水泄不通,完全沒有機會與公園工作人員交流,更不能看公園的視頻電影了。隻好取了地圖擠出室外,隻見遊客人流(多為年輕人)歡蹦亂跳地朝峽穀底奔去。我們呢,則按原定計劃與人流相反的方向,即從遊客中心沿山頂向東的小道徒步,邊走邊俯瞰一個又一個峽穀,一幅幅難以形容的美麗畫卷,尤如叢林深處的童話王國展現眼前。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08602Gc0tlQj.jpeg)
![](/upload/album/d7/4e/a6/e7fb51343310vFWTjR8f.jpeg)
細看峽穀剖麵,山頂樹林下樹根真是非常淺,土壤薄薄的。難怪樹林砍伐後土壤會被衝刷光。
![](/upload/album/23/a9/c0/6d1012dc21142vuY1Y3M.jpeg)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0979x9u3rtLS.jpeg)
仔細地觀看蛛絲馬跡,能看到時間的痕跡,山水衝刷的神工斧。這裏是150多年前山頂的殘留麵。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1058sN0CoQL6.jpeg)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1275gXG4j5Ah.jpeg)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1340PDoradZj.jpeg)
步行小道設計與保護較好,但有些地方不能靠小道木欄太近,因為山頂邊緣仍在分化,土壤墜落 (下圖紅框處)。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1372ZM7aFsh8.jpeg)
![](/upload/album/23/a9/c0/6d1012dc21142vuY1Y3M.jpeg)
Picnic Area 附近的景色最美,一幅幅色彩鮮豔奪目、神工鬼斧鑿的畫卷讓我們顧暇及,念念不舍。兩次進園,在那裏停留了三次。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1757zNahk8gU.jpeg)
![](/upload/album/0e/55/64/4bd968251779b2oQcLUY.jpeg)
這些美麗的峽穀是約150年前森林被開發成農田被雨水衝刷,裸露土壤被風化而逐漸形成。這些峽穀曾經與現在周邊的綠色森林相似。
下照顯示殘留的曾經的山頂。
![](/upload/album/e1/c3/0d/b4dd58396233z5bfY9eR.jpeg)
俯瞰峽穀底,約50米深。
![](/upload/album/e1/c3/0d/b4dd583962935EDcMrch.jpeg)
注意下照左下方的土塊已裂開。
![](/upload/album/e1/c3/0d/b4dd58396326oN5HxXmX.jpeg)
這些景觀讓我想起了曾經參觀過的,極為喜歡的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1811/5145.html ), 覺得這裏的峽穀無論從色彩、景觀與美輪美奐的Bryce Canyon更相似。
2. 徒步峽穀底
周一清早我們再返公園。一進公園,非常吃驚,竟然與周六的情景完全不同,清清靜靜!遊客中心停車場隻停了兩輛。這次與工作人員交流了峽穀形成的曆史,看了公園的視頻電影,並得知春秋兩季的周末、假日是旺季,很多旅客來自外州和國外。
下穀底徒步小道口有一簡明介紹牌,可別錯過了它。
![](/upload/album/e1/c3/0d/b4dd58397746YJhqxrHS.jpeg)
下峽穀小道管理得好,寬敞、坡度平緩。
![](/upload/album/e1/c3/0d/b4dd58397817izjz9b1e.jpeg)
黃沙穀地平坦,多處有流水(一定穿防水鞋)。
![](/upload/album/8e/f8/aa/a42ecdff11343wa4S2Lq.jpeg)
從一個峽穀到另一個彎彎曲曲、繚繚繞繞似迷宮。一定要認真看指示牌,否則容易迷路。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1261pgY8gM8J.jpeg)
各峽穀底特色鮮明,有寬有窄、色彩搭配多樣。我們走走停停兩個多小時,逛了五個峽穀。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1564WPjqoDO5.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1613WoDRE2Xx.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16495rFhhk3g.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1698XJcD7i0H.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1791yYCZUD9k.jpeg)
分化的岩石多姿多彩,有的似巨大人頭像,有的如城牆方正渾園…。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2057mIEqXfMs.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2099bSZsZyCt.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2185Q00gfvTO.jpeg)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2254Tv2SccoB.jpeg)
穀底的azalea杜鵑正開花。據說還有一種非常稀有的plum leaf azalea要7-9月才開花。
![](/upload/album/fd/33/28/e1b6b4042323lg9wlYAL.jpeg)
3. 峽穀的形成
這些位於邊遠森林深處色彩豔麗、壯觀的溝壑峽不是純自然的產物,是人為因素與自然長期作用(150年雨水徑流衝刷,土壤風化剝蝕)的綜合結果。曆史上,這一帶本是原著Greek Tribe 印第安人的家園。1830s 年代當地的印第安人被武力強迫趕出,一批批早期歐州白人移民逐漸遷入。這些移民裸砍茂密的森林,開辟了大大小小的農田,種植農作物,特別是棉花,還建立了一繁榮的小鎮。但由於他們的不合理耕種(如順坡種植等)和過度利用,短短約10年期間農田經雨水、徑流衝刷,先形成了一道道約兩米深溝,逐漸變為溝壑,並導致山崖岩墜落。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393MbrsT6Oc.jpeg)
人們不得不放棄小鎮搬遷。不到50年那些農田變成了溝壑峽穀,約一百年後更加嚴重。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431433D5iza.jpeg)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4617L3SAh9Y.jpeg)
到了1930s年代,羅斯福總統(FDR)大力推行各種新政(包括創造就業機會和修建各種基本建設)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危機。這裏農田變荒蕪峽穀列為當時一個最明顯、最有說服力的例子之一,讓FDR意識到保護國家水土資源的重要性。於是,他於1935年4月簽署了《土壤保護法》,並成立了土壤保護局,旨在控製洪水…等等,向農民提供補貼用於種植本土草本、樹木或蔬菜,取代種植會耗盡土壤養分的經濟作物等。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545Oe8pM99y.jpeg)
同時,FDR 1933年首屆上任前二月內建立的平民保護團(CCC)在全國各地荒山荒地大麵積植樹造林(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73542/202404/17714.html, 第二部分),也在這裏種植鬆樹及其它植物如杜鵑花等,防止峽穀底部的進一步分化。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788zSsAQY28.jpeg)
下麵是CCC當年種植的鬆樹,各種植物逐漸在峽穀底定居生長。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857Oj2HmTPq.jpeg)
![](/upload/album/f9/dc/98/74b601457824ER8AbHMb.jpeg)
總之,峽穀以自己的形成變化曆史喚醒人類合理開發利用森林資源,否則將帶來不可逆轉的惡果。其次,停止開發後樹木逐漸在峽穀生長,不少峽穀已被植物覆蓋,擋住視線。有機會的讀者一定爭取早些去看看。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