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夜晚,交給梵高點燃

來源: hangzzhang 2024-07-26 18:08:03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31912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hangzzhang ] 在 2024-07-26 18:41:50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時常出門,走久了,就會有些發現:一座城,甚至一國,永遠榮耀的,是某位藝術家:達芬奇、畢加索、倫勃朗、雨果、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等。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依靠經久不衰的建築,以及更為經久永存的文學藝術,將過去時代、當今時代以及未來時代聯係在一起。

梵高堪稱荷蘭的文化符號,為了梵高去一次荷蘭無論如何都是值得的。沿著梵高生命旅程的線路走了幾天,在城市和鄉村追尋梵高的足跡:從出生之地到梵高之家,從梵高森林到梵高教堂,從故鄉紐南到異國巴黎,走過梵高生活的街巷村屋,體味他藝術生命的璀璨時光。在他畫畫的現場,看他的畫和畫之實景,在同一個地方,沉浸在梵高的畫幅之外,那是一種奇妙的感覺。梵高短暫的藝術生命,包括早期探索階段的荷蘭時期、吸收各家之長不斷變化的巴黎時期、形成獨特風格的阿爾勒和聖雷米時期、最後的絕唱奧維爾時期。在荷蘭參拜的五個梵高博物館,最重要的當然是阿姆斯特丹國立梵高博物館和擁有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的庫勒慕勒私人博物館,另外還包括梵高家鄉北布拉邦特省博物館,梵高村紐南和梵高出生地津德爾特等紀念館。荷蘭所有梵高收藏記錄著他三十七年的生命軌跡,從他在荷蘭的早期作品到後來的巔峰成就。雖然梵高最著名的畫作,大多在法國完成,但是荷蘭始終是保存最多梵高作品的地方,同時還保留著大量梵高與弟弟提奧之間的書信。

將梵高稱為天才,似乎有些低看,把其歸入印象主義,也未免有些牽強。印象派突破了古典繪畫對色彩認識與運用的局限,探索色彩在自然光下的變化並試圖表現這種變化,繪畫由此走進現代。藝術被認為是神與人之間的對話,或許梵高是神父的兒子,所以能夠以色彩完成自我救贖。他在短短幾年時間達成並超越許多大師窮盡一生追求的成就,這不僅是天才而且是奇跡,不過奇跡總會打破習慣,給人帶來某種不安。有的人在遭遇梵高後期作品那種色彩的毫無顧忌會無所適從,其實是觀者理性逆向工程產生的誤解,即習慣將自己對作品的觀感回推到梵高的大腦想像,從而產生了困惑。但如果一開始就以梵高的認知想像去看,就會理解他的表達——我即色彩。史上大多數傑出的天才,譬如達芬奇或莫奈等一眾大師,他們的欲望和創造力是普世的,就算在別的領域也會是可怕的人物。但很難想象,像梵高這種血液裏流淌著純粹色彩的人能去從事其他職業,這也注定了梵高隻能是激烈燃燒的火炬,而不是一盞眩目的燈,當他有所成就的時候,已經超越了同時代所有的人。

梵高是一位匆匆而過的畫家,繪畫起步晚,結束得卻很早。梵高對色彩的學習並不是循序漸進的,而是超乎常人的理解和運用。其他畫家是自己的手驅動畫筆通過調色板來表現色彩,而梵高則是把畫布當成調色板,顏料直接放在畫布上,由色彩來驅動畫筆進行表達。梵高的與眾不同,在於他是為色彩而生,顏色是他的興奮劑,靈魂就是他的調色板,由心靈之光左右變化的色彩也因此變得純粹,以至於後人根本無法企及和模仿。梵高一生在色彩中掙紮,對色彩的理解不同常人。可以說,梵高就是色彩本身,因達不到對藝術想像的高度而選擇絕望自殺。梵高一生以生命在藝術中冒險,並湮沒其中,他的畫,看到色彩,看到決絕,不知道這一次是否真正看懂了梵高?

色彩是通往天堂的大門,就像教堂彩色玻璃中漏下的五顏六色的光,光不是神獨有,現代繪畫藝術的光和色彩是人文主義的光芒。意大利畫家貝利尼的祭壇畫就充滿了色彩,到了印象派繪畫更是用明亮的顏色再現大自然的色彩,梵高是充分利用色彩創新的畫家之一。他曾去過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異常明亮的陽光正是他追尋的所謂印象之光。在梵高看來,顏色是有激情的,力量極其強大,繪畫的莊嚴在於飽蘸顏料的畫筆,而色彩作為一種精神介質,同樣能夠像線條那樣,成為構圖的有效手段。於是在1888年9月一個溫暖的夜晚,他從他的黃房子走出來,走過阿爾勒的街角就看到羅納河的寬闊河麵,夜晚的星空就像透過彩色玻璃窗的一道美麗的光芒照射水麵,這神奇的一刻告訴他,可以創作一幅他想要的景象,《羅納河上的星夜》在此刻的光芒下誕生。梵高不顧一切運用顏色的力量來拯救世界,卻無法拯救自己。

梵高生前的信裏曾說:“希望100年後的人看到我的畫,仍然能引起思考,引起共鳴。”毫無疑問梵高做到了。雖然梵高一生隻賣出一幅作品,然而並沒有終止他對繪畫的追求,透過梵高畫作傳達出的精神自始自終都在我們心裏,力量沒有一刻褪去。梵高將無限的激情傾訴於樸素的花朵樹木、鄉村麥田、夜空繁星等自然事物中,他是那個時代最真誠最純粹的畫家,因為梵高看到的都是最純粹的美的事物。從陽光明媚的風景到迷人沉醉的夜晚,從鄉間勞動者到田野花樹,從肖像到靜物....直到麥田裏的群鴉。梵高那些煥發生命力量的大師之作,每一幅都直擊心靈。梵高的畫麵有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美,因為色彩像火的顏色,像星辰的顏色,像太陽的顏色,更因為他的勇氣而感動無數。色彩的極致是梵高專注於自己的世界,那樣孤獨,如同長跑者跑到終點的寂寞。

位於荷蘭阿納姆郊區的梵高森林公園內有一個掩於林間的庫勒慕勒博物館,擁有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是梵高的第二個家。博物館是由收藏家庫勒夫婦以自己收藏的萬餘件藝術品而建立的私人博物館,重要的是這裏藏有梵高畫作近三百件,其中不乏經典佳作。另外館內還藏有莫奈、修拉、畢加索和蒙德裏安等大師作品。

梵高森林公園是荷蘭少見的大麵積森林地域,集自然與藝術於一體,每個季節都獨具韻味。當然,到這裏的人都是為看梵高而來。庫勒慕勒博物館位於森林公園中心,需要分開購買門票。國家公園雖偏遠卻非常貼心,無論是坐火車或公共汽車去梵高森林,隻要是在Otterlo車站下車,每天都有專車接送。

梵高在阿爾勒的《夜晚露天咖啡座》,星空背景第一次出現,之後才是《羅納河上星夜》和《星夜》,梵高筆下的光輝有神性。

梵高之樹——《Country Road in Provence by Night》即星空下的絲柏路。夜晚的星空,沒有光的月亮,下麵就是一條路,路邊是黃色藤蔓和發暗的柏樹......這是普羅旺斯真實的場景。

《Cypresses with Two Figures》,高大挺拔的深色柏樹是普羅旺斯的特色,梵高經常以旋轉卷曲的筆觸和厚重的顏色描繪柏樹及其周圍,法國特有的密史脫拉風吹拂,雲卷雲舒,充滿生機。

《Edge of a wood》是庫勒慕勒收藏的第一幅梵高作品

梵高的鄉野——《Wheat Field with Reaper and Sun》,第一感覺就是厚重的黃色。這幅畫在巴黎舉辦的獨立展上展出,被高更看到,他寫信給梵高:“對於來自自然的事物,你是那裏唯一會思考的人”。

《Wheat Stacks in Provence》,麥堆或幹草垛是那個時代風景畫中的主題,莫奈有幹草垛係列。

《Sheaves of Wheat》,梵高描繪麥田始於家鄉紐南,後來在阿爾勒和聖雷米,金黃色的小麥繼續給他帶來靈感,他以麥田或麥捆麥垛為主題畫了數十幅作品。

梵高在春天醒來——《Pink Peach Trees 》,當阿爾勒的果樹盛開,梵高幾乎每天都畫它們。這幅畫是送給啟蒙老師兼表兄莫夫的禮物,作品完成時莫夫去世,在海牙莫夫曾教梵高畫畫。

《Orchard Bordered by Cypresses》,又是柏樹,又是春天,梵高畫了14幅描繪盛開的果樹或果園,他認為這些主題會讓每個人都快樂,也包括他自己。

不管喜不喜歡,梵高都會在夏天出現。普羅旺斯的酷熱、幹旱的土地、彎曲的樹幹和樹枝盡在聖雷米的橄欖園,長筆觸和旋轉的筆觸似乎可以感覺到空氣中的熱量。——《Olive Grove》

除了橄欖園還有葡萄園,《The Green Vineyard》,明亮的藍天下的葡萄采摘者,前景的紫色、紅色、黃色、淺藍色和橙色的顏料在明亮的藍天中翩翩起舞,整個葡萄園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在阿爾勒是梵高最快樂的創作時期。

《Path in the Park》,用不同深淺的綠色、黃色和橙色描繪陽光明媚的阿爾勒,梵高自己的心情也很陽光。

非常喜歡的一幅畫《Enclosed Wheat Field with Rising Sun》,這是他在聖雷米透過病房窗戶看到的景色:封閉的麥田與初升的太陽。在梵高的眼裏,美麗無處不在,這個世間裏最質樸的生活,最自然的風景,所以梵高把美歸還給普通的人和事物。

梵高的秋天——作為藝術家,梵高用色彩表達季節的情緒。對他來說,春天是嫩綠和粉紅色,夏天是綠色卻不容易表達,秋天是黃色葉子與紫色的對比,冬天是帶有黑色剪影的雪。

《Lane of Poplars at Sunset》,平衡的構圖和中心透視,特別喜歡人物剪影與落日的那一瞬間。

《Girl in a wood》,梵高的風景關注的是氣氛,他認為風景表達了大自然中一個人可以獨自前往,沒有同伴的時刻和地點,與梵高自己很像。

沒有花瓶的四朵向日葵,成為梵高巴黎時期的佳作之一。梵高在巴黎經常以花卉靜物來嚐試不同色彩的運用,特別渲染強烈色彩的對比和諧,想表現一種最精彩,最有衝擊力的色彩效果。

《Pollard Willows at Sunset》,如此強烈的色彩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在巴黎蒙馬特,梵高的《煎餅磨坊》與雷諾阿的同名畫作完全相同,雷諾阿是明亮歡快的慶祝場麵,而梵高的卻是深色調的荷蘭鄉村風格,受印象派啟發,梵高已經開始嚐試色彩的變化。

梵高的肖像——Joseph Roulin是梵高的親密朋友,梵高為他畫過6幅肖像,更為他的家庭畫了多達20幅肖像。魯林曾擔任阿爾勒車站的郵政局長,梵高經常去那裏給弟弟寄畫和信,兩人相交甚好。

約瑟夫和他的妻子瑪麗,他們共同經營的咖啡館就在黃房子附近,梵高先是租住了咖啡館的一個房間,然後才搬進了黃房子。

除了阿爾勒和聖雷米時期的風景作品,館內還有紐南時期的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素描。《Loom with Weaver》,梵高早期的藍色比較深暗,卻有著倫勃朗風格的明暗對比。與莫奈一樣,梵高經常對同一主題有不同的描繪,一景多幅作品。描繪晚上燈光下的《Loom with Weaver》,似乎更具倫勃朗風格。 在黑暗的車間裏,昏暗的光線在淺色布料和機器上產生了強烈的明暗對比。

其實《吃土豆的人》原作真正是收藏於庫勒慕勒博物館,隻是梵高博物館的名氣太大,參觀人數眾多,所以被長期借出展示。《Patato Eaters》是梵高紐南時期最重要的作品,畫麵色調晦暗卻不乏動人之處,借著煤油燈的光線,將農民的臉和身體照亮,充分展示了梵高深厚的傳統繪畫技法,尤其是對形體的刻畫水平不低。群體肖像作品是荷蘭畫派最主要的特點,許多荷蘭畫家如倫勃朗、揚斯汀、哈爾斯都熱衷於此,他們描繪自然和城市風光,描繪普通市民的生活風貌,內容五花八門,充滿現實主義風格,精彩紛呈。梵高早期的人物肖像多達三十幅,模特都是紐南的老鄉,不同角度,不同姿勢,都栩栩如生,與倫勃朗的證件照完全不同。

梵高博物館收藏的梵高早期創作,多數是在家鄉紐南完成的。這些作品幾乎完全保留在荷蘭,得益於梵高弟弟提奧的妻子。他早期作品特別是紐南時期的創作可以看到梵高有著深厚的油畫傳統技法功底,即著重古典傳統繪畫的形體和輪廓素描,從現代繪畫開始,特別是梵高到法國之後,創作則是著重作品畫麵色彩和筆觸的變化。

收藏於北布拉邦特省立博物館的梵高肖像作品。梵高在紐南創作了一係列人物頭像作品,他認為:“這些戴著白帽子的女人的頭,是如此永恒的美麗”。

為紀念梵高,在其家鄉紐南,以《吃土豆的人》做成雕塑。

梵高的家鄉紐南,是一個寧靜美好的鄉村,處處有著梵高的影子,自然也有一個梵高故居紀念館,但和其他大師一樣,家鄉永遠看不到他們的原作,隻有一些後人對他的想像而已。一個村莊如今卻是勝地,因為梵高住過。被稱為梵高村的紐南,其實是梵高父母居住的地方。梵高從海牙學畫回來暫居父母家,在這裏,他完成了第一幅傑作《Patato Eaters》。如今寧靜平和的紐南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館,小鎮上被梵高畫過的建築、村舍、教堂、風車等都有實景可尋,可以按畫索驥。

梵高最早是在海牙跟隨海牙畫派領袖安東莫夫(兩人是親戚)學畫,在莫夫的指導下畫成了第一幅作品,從此開始真正投身藝術。不得不說,梵高是極有天賦的人,他雖然學畫很晚,沒有接受過係統的訓練,卻在最短的時間裏很快掌握了繪畫的整個基本功底特別是對形體的技巧掌把握非常準確和熟練,突破了許多畫家初學畫畫時難以掌握的基礎。

梵高從海牙回到家鄉紐南的兩年時間裏,頗受荷蘭畫派的影響,繪畫開始厚塗顏料,畫麵深沉的明暗對比充分體現出荷蘭畫派的現實主義風格,與其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很不相同。雖然那一時期他的繪畫風格還不強烈,但是水平已經相當高,現在有許多人對梵高那個時期的作品非常喜歡。

梵高繪畫開始真正有自己的風格是回到家鄉紐南之後。梵高紐南時期的一批人物肖像作品,可以看出他對繪畫藝術技巧的掌握,如形體、厚塗顏料和顏色缺乏光澤方麵,已經非常嫻熟,這段時期梵高深受荷蘭畫派影響,描繪風景、肖像、風俗、靜物等自然寫實的荷蘭鄉村風情,梵高以傳統的油畫技法,柔和的灰色調充分表現出荷蘭畫派中寧靜平凡的意境。紐南時期的梵高仍然是在探索階段,他真正風格的形成應當是到了法國之後。1886年為了繪畫梵高來到巴黎,他崇拜德拉克羅瓦,米勒,著迷於點彩派的修拉,還有日本版畫,這期間他畫畫都有模仿的成分。在巴黎梵高開始了色彩方麵的探索,嚐試進行一種色彩表現上的追求和體驗。不斷地探索依然沒有讓梵高定型,隻是他的早逝,使得他對色彩進行獨特運用的探索停止,如果他能多活一二十年,可能他的風格還會再次改變,因為他從未停止過對色彩完美表現的摸索過程。

梵高海牙時期的作品《席凡寧根海景》,色調灰色陰鬱,明顯的海牙畫派風格。受法國印象派的影響,在莫夫等早期海牙畫派畫家淡出之後,新的海牙畫派作品色調變得鮮明起來,隨後形成了荷蘭的印象派。

梵高最終還是選擇離開家鄉紐南,去了當時的藝術之都比利時安特衛普繼續學習弗拉芒畫派的肖像繪畫,但是當時安特衛普藝術學院仍然處於傳統繪畫的階段。也許是過於傳統,僅僅兩個月梵高就離開安特衛普直接前往法國巴黎,從那以後再也沒有回過紐南,最後客死異鄉。梵高在巴黎開始了他藝術創作的巔峰時期,也是梵高獨特風格的形成時期。梵高在法國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對色彩的表達上,他一直想表現一種最精彩,最有衝擊力的色彩效果,的確我們也看到了如《星空》、《麥田》等頗具視覺衝擊力的作品。梵高在法國不斷探索,以他鍾愛的藍黃為主,同時筆觸也開始變化,先是點彩,後來發展成獨特的旋轉筆觸。。梵高在阿爾勒找到了一種既屬於陽光也屬於自己的顏色——奪目的黃色。黃色改變了梵高的畫,也確立了他的繪畫風格。《向日葵》整個畫麵都是黃色,卻是不同的黃,梵高用顏料不斷堆疊,畫麵像是浮雕,有厚而粗獷的質感。《向日葵》成為梵高的象征,使他熾烈燃燒的生命留下了燦爛的形式。梵高一生一共創作了十一副《向日葵》,他筆下的向日葵,像閃爍著的熊熊火焰,顏色鮮豔飽滿,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荷蘭國立梵高博物館是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博物館,也是收藏梵高自畫像最多的地方。外麵永遠排長隊,裏麵永遠人潮湧動,也是荷蘭唯一每周七天不閉館的博物館,是阿姆斯特丹人氣最旺的地方。特別讓人欣慰的是允許拍照!不像馬德裏普拉多博物館,工作人員像盯賊一樣不準拍照,問為什麽居然回答說網上都有高清照片。本來藝術的魅力在於觀賞的過程,對普通人來說,觀賞過程也包括對作品拍照留念,就像看到美的風景,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拍照一樣,更何況現在人們都是使用手機,畫作也都是有玻璃保護的。

梵高博物館二樓是早期在家鄉紐南創作的,三樓是一些同時代或是後世受梵高啟發的畫家的作品,以及梵高模仿其他畫家的作品。梵高大部分作品的特點都曾經嚐試模仿過很多大師風格,包括早期印象派,米勒的巴比鬆、高更的野性、塞尚的立體色塊,修拉的點彩,甚至日本浮世繪特別是歌山廣重的風格,最後梵高把各種風格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堅持一種自己獨特的風格

新一代的西方畫家為歐洲重新帶來充滿活力的色彩,靈感來自世界的另一端。日本文化經過上百年的內戰,到18世紀時,江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富有的商人不追求政治權力,卻將財富花在戲劇音樂和藝術上(荷蘭風俗畫的發展也是如此)。與歐洲不同的是,日本批量生產了名為浮世繪的彩色版畫,意即對漂浮世界的繪畫。浮世繪最初是描繪市井生活和娛樂風月場所的木版畫,主題多是歌舞伎。後來浮世繪逐漸發展成為風景畫。浮世繪開始隻有幾種顏色,為生動地描繪快速發展的城市麵貌,版畫結合的色彩逐漸變得鮮豔複雜,線條很有表現力。浮世繪將自然風景轉化為一種圖案設計,是西方現代繪畫的靈感之源。例如葛飾北齋的《富嶽三十六景》係列,就包括了不同季節、不同顏色的富士山。顯然這是莫奈繪製28幅魯昂大教堂的靈感來源——莫奈很喜愛浮世繪,他收藏了231幅,掛滿了家中的牆壁。梵高也深受日本版畫的影響,他比莫奈等印象派畫家更為奔放,把顏料直接擠在畫布上,用畫筆粗獷地把顏料攤開,表現出更濃重的色彩。

經典之作《Almond Blossom》,朵朵幽芳,呈現出安靜動人的生命力,無需多言一切都化在這片溫柔的藍色裏。梵高以浮世繪木刻的畫法,向歌山廣重致敬,向出生在杏花盛開時節的侄子致賀,畫麵透著平凡真摯的梵高。梵高從巴黎到南法阿爾勒,這一時期是梵高創作的高峰,每一幅都是傳世佳作。

《Flowering Plum Orchard》——這是模仿日本江戶時期著名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名作。凡高對浮世繪的喜愛,始於安特衛普時期。他十分迷戀浮世繪中鮮明的色彩及平麵的空間構圖,將浮世繪與西方明暗對比融合。

模仿溪齋英泉的作品《Courtesan》——浮世繪描繪浮生於世之所見,是日本特有的風俗畫,而荷蘭畫派黃金時代成就最高的也是風俗畫。

《塞納河畔》——在巴黎,梵高創作了一係列巴黎塞納河沿岸的風景作品,大約有三十幅。梵高把各種顏色的顏料並排或分層,是他自己對點彩畫法的自由發揮,而修拉等點彩畫家主要是小色點。

家鄉紐南的小教堂《Church in Nuenen》

《The Old Church Tower at Nuenen》,梵高曾住在紐南這座廢棄的教堂塔樓附近。 教堂倒塌時,塔樓一直矗立,畫中尖塔經不見了。

《Avenue of Poplars in Autumn》——故鄉的白楊樹,秋天的林蔭道。

模仿他最喜愛和崇拜的畫家米勒的一係列作品。梵高模仿最多的就是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在構圖與人物造型上極其相似,但兩者傳遞的情感卻不盡相同。對於來自社會底層的畫家,梵高一生都對米勒崇拜備至,大自然裏樸素的風景,長滿莊稼的田地,燦爛的野花村舍,以及身邊尋常和勤苦的百姓,反複在梵高的畫中出現。

臨摹法國浪漫主義大師德拉克洛瓦的作品《聖母憐子》,這時的梵高借描繪宗教給痛苦的自己以安慰?

有“動感”的梵高靜物作品,體現著他獨特的帶著流動感的筆觸。

梵高在巴黎的作品《Boulevard of Clichy》,色彩豐富,筆觸輕妙律動,畫麵輕快。

梵高巴黎時期作品《The Longiois Bridge》,出現了明媚的黃色和藍色。

梵高在法國的肖像作品《An old woman of Arles》,與紐南時期的婦女頭像色彩完全不同。

花開時節——向日葵、紫藍色的鳶尾花、桃花、梨花,無數次出現在梵高的畫中。梵高,這個世界不會再有什麽,如你這般美好!

梵高奧維爾時期作品《View of Auvers》。梵高離開聖雷米精神病院,來到巴黎北邊的奧維爾,比較自由,結識當地居民,可以在田間散步,每天很早出門創作。他非常喜歡寧靜且美麗如畫的奧維爾小鎮,在生命的最後七十天,創作了七、八十幅描繪奧維爾的風光和人物作品。那裏的田野風光,教堂石階,鄉間農舍,鄰居朋友都在梵高的畫裏永存。

奧維爾的收獲景象《The Harvest》,畫麵色彩溫暖,構圖精確,將觀者的視線引向遙遠的天際。

《Ploughed Fields》,梵高在阿爾勒的作品,厚重顏料描繪耕犁的土地,梵高是如此地喜歡麥田!

奧維爾時期最後的作品《麥田群鴉》——深藍色的天空,那樣沉重濃鬱,淩亂狂野的稻草,急速飛過的烏鴉,或許真的可以感到梵高最後的絕望。凡高在彌留之際說道:“痛苦將永存”。1890年7月29日黎明,太陽還沒有升起,凡高與世長辭,年僅37歲。

凡高由紐南的教堂開始,經過不同的時期,最後走到奧維爾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繪畫的旅程。

北布拉邦特是梵高的故鄉,他的繪畫之路從此開啟。專程前往荷蘭南部北布拉邦特省的首府斯海爾托亨博斯,這裏的北布拉邦特博物館是梵高故鄉最重要的博物館有梵高作品二十多幅,是荷蘭收藏梵高作品第三多的地方。至此,終於將梵高留在荷蘭的作品看完。

北布拉邦特博物館收藏的梵高作品都是他在家鄉的早期創作,描繪的都是荷蘭鄉村景色,是典型的荷蘭畫派風格,也帶有巴比鬆畫派的意境。

津德爾特是梵高的出生地,雖然梵高主要是在紐南長大,但此地據說大師也留下些足跡。小鎮仍然有一個很小的梵高紀念館,館內依然沒有任何梵高作品,隻弄了些作品中出現的器物勾人回憶,比如《吃土豆的人》中的煤油燈,《向日葵》中向日葵幹花等。從布雷達坐公共汽車,半小時可以到北布拉班特省的津德爾特Zundert小鎮,這裏距離比利時僅10公裏。荷蘭還有幾個地方留有梵高足跡,比如蒂爾堡和埃頓是梵高學習繪畫上課的地方,每個地方都以梵高的名義弄些情懷,當然不止荷蘭,法國亦如此。

最後在傍晚時分來到星空之路,等待梵高點燃星空下的夜晚。這是位於紐南和埃因霍溫之間的一條鄉間小路。荷蘭某藝術工作室以會發光的小石頭鋪成,特殊塗層,以太陽能為能源,想把梵高畫中星空揉碎在這條路上。從紐南坐公交車到來的時候天還沒有黑透,等天色漸暗,路麵開始微微泛出白色的光點。

天色越黑,光點越多,每隔一段的旋轉渦輪光芒有如畫中一般,如同他在信裏寫的:“風在天空中卷成旋渦,流轉在黑色和藍色之中,閃耀著、燃燒著、激蕩著的星星閃閃發光,無論我們看向何方,自然神奇的魔力在我們眼前熠熠生輝......”無論是騎車還是漫步,都奇妙夢幻。

鄉下的夜晚,沒有燈光的地方很暗,小路兩邊是空曠的田野,就這樣迷失在暗黑無邊的曠野裏,順著腳下的星空一步步走下去。追尋梵高的足跡最後結束在這條黑暗曠野中的星光之路無疑是正確的。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梵高不是一位政治正確的藝術家,眾人對他無與倫比的崇尚,也無法用他的行為來解釋他的藝術。如今梵高作品流芳百世,正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