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要得瑟一下自己英明的決定搬到了Aurea,人家的地理位置可真是絕佳啊!參觀過酒店內的博物館後,我們決定前往目前裏斯本現存的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Santa Maria Maior de Lisboa),從“我們走起”上我的收集夾內找到教堂後一按,哇,一看步行才五分鍾的路程。馬上把我們自帶的11路給開動了起來。
我們跟著導航從酒店一側的一道拱門上了好多石階,來到了一條窄窄的石子路,兩邊的建築物一看就知道是年代久遠,一些正在進行維修,根據導航,我們還得穿過一條狹窄得不能再狹窄的在兩座建築物之間造的石梯,後來我們發現這些石梯在裏斯本到處都是,我猜會不會是在1755年大地震和海嘯發生後,城市重建而增加了這些在建築物之間可通往高處的階梯以便海嘯再次發生時,居民們可以有個通道逃難。
下圖是狹窄的石梯:
真的如“我們走起”預估,我們不到五分鍾,就來到了大教堂門前。大教堂於1147年興建,而那一年正是國王阿方索一世率軍收複了裏斯本,而在這之前教堂的所在地卻是一座清真寺的原址,可能是之前在阿拉伯人統治之下,伊斯蘭教是當地的主流宗教。這座教堂可謂曆經了多次自然災害的洗禮,也受到不同權貴人士的影響,所以教堂在不同時期重建以及擴建期間融入了很多不同的風格,包括羅曼,哥特,以及巴洛克式。而大教堂的回廊的設計和修飾充分表現出包括羅馬,阿拉伯,和中世紀的曆史層次,特別是其中的一條羅馬古道和還遺留下來的清真寺遺跡。想不到的是,第一任主教竟然是個名字叫Gilbert de Hastings加入十字軍的英國道士,而他在戰爭勝利後被阿方索任命為主教,由此可見,此後,基督教的影響也逐漸在當地增強。
下圖是大教堂外貌:
進入教堂,就被它的規模震撼到了,眼前所見的一切都能看出它悠遠的曆史和曾經的鼎盛和滄桑。抬頭仰望極高的頂部讓我瞬間感到自己的渺小,石磚的構造給建築物增添牢固和穩健,橫廊空間任然保留著原始的羅曼式拱頂,不過在以後的修複過程中,添加了彩色玻璃窗。在祭壇上方,中央豎立著一座圓頂,還有由八條肋骨狀構成的拱頂。
巴洛克風格的殿堂是在1755年地震後修建時世紀的。中央懸掛者是代表了聖三位一條的標記,下麵是一副描繪在1825年創作的“聖母升天” 的油畫。在主祭壇還安放著阿方索四世和他妻子的墓穴。在主堂兩邊有九間以聖人命名的小堂,其中有曾經無償行醫,傳播基督信仰的雙胞胎聖人 S. Cosme 和 S. Damiao。而在Santa Maria Maior小堂有著羅馬式風格,特別是有植物和動物形象的圖案,在葡萄牙是獨一無二的的。
我們還參觀了主教的更衣室,裏麵展出了七頂主教冠,主教大鬥蓬,非常珍貴。而在另一間小堂,我們欣賞到文藝複興時期的油畫作品,我特別喜歡小堂的彩色玻璃窗戶。我們還隔著保護欄看到了洗禮池,這可是大教堂至關重要的的一個位置,葡萄牙曆史上很多傑出人物都曾在這裏受洗,包括神父Antonio Vieira和Santo Antonio。內部兩側都鋪滿畫有基督平生場景以及聖經預言的瓷磚,而這些裝飾都是在18世紀完成的。
下圖是洗禮池和主教更衣室:
這座大教堂可是考古的寶庫,不但挖掘出大量的文物包括從6世紀到14世紀期間的各種陶器,還意外地發現了一條完整的羅馬古道,沿途竟然設有店鋪,可見當時商業的繁榮。而且還發現了羅馬時期建造的汙水係統的遺跡,顯示當時的城市規劃已經具有一定的創新和複雜性。
走出教堂,就像剛剛從時空穿越中從十幾世紀回到現實,在教堂內的一個多小時仿佛讓我上了一堂速成曆史文化宗教課,感歎裏斯本這個城市頑強的生命力,在曆經了多次入侵和自然災害,仍然能不斷重建並把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融入當地而使其更具多元化,為這個城市帶來活力和色彩。
按照計劃,下一站得去遊覽一下上次和同事們路過卻沒有入內的城堡。拿出“我們走起”一看,從大教堂去聖諾熱城堡(Castelo de Sao Jorge)隻要十來分鍾,於是我們按著路線圖向城堡方向走去。要知道城堡如何壯觀,隻能耐心等我下回分享了。
下麵是我做的參觀大教堂的小視頻
注明:本人對曆史文化隻是愛好沒有研究,博文中描述的曆史事件或人物隻是我個人對所讀過的一些有關書籍和網絡文章的一些認知和感想,免不了和曆史文獻有出入,請見諒!
以上文,圖,和視頻皆為原創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