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利亞半島遊(18)巴塞羅那(上):“極其虛榮的女人”?

再次引用西班牙作家卡洛斯·魯依斯·薩豐(Carlos Ruiz Zafón)的話:“...... 對我來說,馬德裏是個男人,巴塞羅那是個女人。而且是一個極其虛榮的女人。”這次,注重後兩句。很同意他說“巴塞羅那是個女人”。十幾年前,第一次去巴城,就覺得,這個城市像個愛打扮的俏佳人。看到這個全球獲獎無數的傳奇作家,說“她”極其虛榮,十分好奇他的理由。

查了一下,那段話,是薩豐在倫敦接受《基督之家》采訪時,談到關於他的《遺忘書之墓四部曲》的首部《風之影》(The Shadow of the Wind)的創作靈感時說的:“故鄉的過往,一直揮之不去。” “曆史的困擾永遠存在於巴塞羅那。我認為城市是生物體,是生物。"*接著就是我開頭引言。

 

薩豐,生於巴塞羅那。他2001年出版的《風之影》,席卷全球50餘國、狂銷3,000萬冊。這使他成為繼塞萬提斯之後最暢銷的西班牙作家之一,繼馬爾克斯和巴爾加斯·略薩之後,榮獲法國“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獎的西語文學巨擘。不幸於2020年,因癌症在洛杉磯逝世,享年55歲。

 

這一查,就被那本《風之影》吸引了。看、讀並進,一口氣完成。

 

這是本關於書迷的小說。一開頭,一個十一歲的男孩,從巴塞羅那神秘的“遺忘書之墓”得到一本書...,就足以使你難以釋手。通過從小著迷寫作的主人公、出版人、舊書商和讀者的傳奇故事,追溯教會學校的一群同學及其家屬、朋友的跌宕起伏的命運,這部小說反映了西班牙內戰到佛朗哥獨裁的混亂黑暗曆史,20世紀初到中期,巴塞羅那人的生活。書裏那句:“唉,二十世紀,簡直就是狗屎年代” ,說得極端,但印象深刻。就如作者所說,書中“‘遺忘書之墓’是一個隱喻,不僅是為了書籍,也是為了思想,為了語言,為了知識,為了美麗,為了所有使我們成為人類的東西,為了收集記憶。”

 

作者的哥特式寫作風格,使故事神秘而有點驚悚,有點魔幻,懸念迭生,撲朔迷離。加上幽默的文字,蠻好看。不過,不是我特別喜歡的類型。

 

 

看完書,就像又去了次巴塞羅那,這次,感觸到了這個城市的靈魂。也似乎能理解,薩豐為什麽說巴塞羅那“是一個極其虛榮的女人”。

 

這得回顧一下“困擾的”曆史。1469年,卡斯蒂利亞女王伊莎貝拉一世和阿拉貢國王斐迪南二世結婚,從此西班牙王國誕生。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作為阿拉貢王國故地的加泰隆尼亞,持續在地方衝突中喪失自主權,權力越來越集中到馬德裏的中央政府。19世紀初,拿破侖戰爭時期,加泰隆尼亞被法國吞並。直到1814年,被西班牙奪回。1933年,加泰隆尼亞得以重建自治政府。但僅三年後,佛朗哥在西班牙內戰中獲勝,再次取消加泰隆尼亞的自治,並禁用加泰隆尼亞語,打壓加泰隆尼亞民族。佛朗哥去世後,西班牙進入民主轉型期,加泰隆尼亞重又成為一個自治區。

 

從政治地位上看,女王的馬德裏就像是“男人”,巴塞羅那作為加泰隆尼亞的首府,隻能是“女人”。但加泰隆尼亞是西班牙經濟上最繁榮的地區,約占西班牙十分之一的人口,供獻了全國20%以上的總稅收。且在文化上,一直相對比較自主。過去和現在,巴塞羅那都是藝術家們的家園,成為他們巨大靈感的來源。而他們的作品,特別是高迪的建築,又近一步裝點了這個城市。於是,這個美麗的“女人” 常常想“離婚”。加泰羅尼亞最近一次尋求獨立的行動是在2017年。但沒成功。

 

看著這個城市迷宮般的大道小巷,裝飾華麗的廣場、蘭布拉大街,聖家大教堂,奎爾公園……,就會想到這裏的人,他們的曲折多難的戰爭經曆,他們的愛恨情仇,他們的人性和習性……。想起張愛玲的名句:“生命是一襲華麗的袍,裏麵爬滿了虱子。” 我想,薩豐那句話,也是這個意思。

 

西班牙廣場和哥倫布大道掠影

 

那天一早,我們從馬德裏的火車站,登上AVE高速列車,不到十點,就到巴塞羅那。 前往老城中心時,我們車遊這個城市的主大道和西班牙廣場。

 

 

這紅磚雙塔,叫威尼斯塔,位於女王大道(Avinguda de la Reina Maria Cristina)與西班牙廣場交界處。頂部由人造石的柱廊和銅質金字塔組成。它們是1929年巴塞羅那國際博覽會時,該城重建項目的一部分。主要作用是裝飾。

 

雙塔是巴塞羅那的貿易博覽會機構Fira de Barcelona的入口處。女王大道盡頭,可見蒙特惠奇山上的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

 

 

矗立在西班牙廣場中心的巨型噴泉,也是1929年國際博覽會標誌性建築之一。這座古典風格紀念碑,代表環繞伊比利亞半島的三個海洋,和流經它的主要河流:埃布羅河、塔霍河和瓜達爾基維爾河。但很奇怪,噴泉不噴水。

 

 

住宅綜合樓 The Cases Rocamora橙色錐形圓頂,使巴塞羅那的街景出挑,像會打扮的女人,多了回頭率。

 

這裝飾華麗的大樓,是曾經龐大的羅卡莫拉家族的財產。20世紀前三分之一時,非常流行這種新哥特式風格。當時,羅卡莫拉公司是蠟燭和肥皂業的代名詞。此企業與西班牙殖民地的商業關係密切,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1956年關門。

 

 

 

哥倫布大道上的巨蝦雕塑,自然是巴塞羅那的海鮮招牌。

 

 

市長競選的宣傳,正緊鑼密鼓。

 

 

這個引人注目的超現實主義雕塑,是一位美國流行藝術家為1992年巴塞羅那夏季奧運會設計的。它的英文標題是《巴塞羅那之首》(The Head of Barcelona)。多次經過這個雕塑,從不同角度,都像是一張俏女子的臉,在藍天下展現。

 

 

 

遊覽老城中心的哥特區(El Gòtic)

 

 

我們在老城中心的哥特區下車,步行遊覽。上圖,這座中世紀建築,是聖阿加塔教堂(Capella de Santa Àgata)。據介紹,是一座皇家禮拜堂。建於1302年。

 

 

來到巴塞羅那大教堂前。隻見立麵宏偉, 巨大的哥特式拱門前,基督的石雕居中,12位使徒站立門的兩側。

 

 

大教堂廣場一側,是巴塞羅那教區博物館。

 

 

廣場邊,看見弗雷德裏克·馬雷斯博物館。(上下圖)它以收藏數量龐大的歐洲各地雕刻作品而著稱。如果下次再有機會來,也許,可以進去看看。

 

 

 

巴塞羅那大教堂背麵的街景。

 

 

哥特區的國王廣場(Plaça del Rei)四周環繞著哥特式建築,這裏是這座城市中世紀曆史的標誌。仍然可以看到中世紀巴塞羅那的輝煌。

 

《風之影》中,不少故事場景,就發在這錯綜複雜的街道和廣場上。四隻貓咖啡館(Els Quatre Gats)也在這附近。

 

 

中世紀廣場上,一幢建築的牆上,數百年前的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標誌,清晰可見。

 

 

古老的窗,後麵隱藏著多少秘密,多少宗教伐異,種族開仗,個人命運沉浮的故事!

 

 

 

巴塞羅那市政廳,也坐落在這裏。(上圖)

 

 

在毗鄰蘭布拉大道處,我們拐進皇家廣場(Plaza Real)。這裏異常熱鬧。這廣場在結構上,與馬德裏的馬約爾廣場十分相像。隻是這裏的四周樓房是奶黃色的;廣場上多了挺拔的棕櫚樹。

 

 

上圖,這個街燈是由安東尼·高迪設計的。也讓廣場分沾點高迪的靈氣。

 

 

我們在此廣場一角的餐館吃了晚飯。海鮮飯濃油赤醬的模樣,(下圖,右下角)先嚇了一跳,味道倒不比黃色的差。

 

 

 

餐廳的露天餐區,雖然陳舊,看得出當初的精心設計。

 

閑逛蘭布拉大街(La Rambla)

 

 

導遊帶我們到桂爾宮( Palau Güell)門口,就讓我們自由活動。我們沒進去參觀高迪的這個早期作品,徑直向蘭布拉大街走去。

 

 

 

蘭布拉大街,是巴塞羅那最有觀光魅力的一條步行街。我們去了好幾次。記得第一次來時,也在這條街逛了多次,特別是對街頭藝術家的花樣百出的表演,印象深刻。

 
如今,街頭藝術家,好像少多了。
 
 

大街上,人稱“骨頭廣場”(PLa. de l'Os )中央,那幅紅黃藍色的抽象畫馬賽克, 在喧囂熙攘中,靜靜地鑲嵌在地上。有人渾然不知地走過;有人放慢腳步;有人駐足觀看拍照。這是超現實主義藝術家胡安·米羅(Joan Miró)1976年的作品。米羅出生於巴塞羅那,是一位20世紀著名的西班牙畫家、雕塑家和陶藝家。他的這個作品,顯現這條大街不老的精神。

 

據說,骨頭廣場,名稱來自於過去人們來這裏曬太陽。瞎猜也許是“懶骨頭”的意思。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空間,曾經矗立一座著名的Boqueria城門,於1760年被拆除。據說,那是貝倫格爾四世伯爵,從阿爾梅裏亞(Almeria)凱旋歸來帶的戰利品:一座美麗的阿拉伯城門。

 

這個馬賽克圓圈,也見證了2017年8月17日發生的“聖戰”恐怖襲擊。殘酷的襲擊,造成13人死亡,數百人受傷。襲擊後,米羅的馬賽克被鮮花和紀念碑覆蓋,以此紀念受害者。

 

 

 

上圖,波浪形地麵上,留下遊客的壞習慣的痕跡。

 

 

這幢帶有東方元素的經典大樓,特別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是雨傘之家(Casa del Paraiques)。牆上日本蒲扇及浮世繪圖, 轉角處的中國龍造型的鐵鑄燈籠,為大街增添了異域風情。

 

 

 

 

 

 

大街上的博蓋利亞市場(La Boqueria)也是不會錯過的。這個百年老市場,是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之源, 也是觀光客看熱鬧嚐新鮮的地方。不過,我們在那裏隻吃了些水果。因為,一路上去了太多的鬧哄哄的市場,嚐鮮的勁頭遞減。

 

 

 

倒是在街邊櫥窗看廚師煮海鮮飯,饒有興趣。

 

蒙特惠奇山腳下、地中海邊……

 

 

巴塞羅那依山傍海,氣候宜人。像一個女人,天生麗質。從蒙特惠奇山上的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前,看兩山之間的巴城,是我最喜歡的事。第二次站在這裏,能認出山腳下的許多建築。

正麵眼皮下,最前麵的,聳立著四根圓柱(The Four Columns),柱頭近似愛奧尼式,十分引人注目。它們原建於1919年;1928年,被普裏莫·德·裏維拉獨裁統治摧毀;眼前的是2010年在距離原址幾米處重建的。它們象征著加泰羅尼亞國旗的四條帶,也是加泰羅尼亞主義的標誌之一。四圓柱後麵,是巨大的魔法噴泉邊。

紅磚的威尼斯雙塔之後,是巴城的西班牙廣場。圓形的巴塞羅那競技場,現已改為購物中心。

對麵蒂比達博山上的教堂,隱約可見。

 

向右看,可見聖家大教堂。

 

轉身,就是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

 

 

 

山坡上下來,我們向海邊走去。路上,看到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原來這是慈悲聖母聖殿(Basílica de la Merced)。據說,自1687年以來,這座聖殿一直是巴塞羅那市的守護神。這天,這裏正在舉行婚禮。

 

 

 

走到蘭布拉大街的東南終點,就看到哥倫布紀念碑。意味著海邊到了。

1493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達美洲後,載譽歸來,在巴塞羅那登陸。此碑為迎接1888年的萬國博覽會而建。原來,巴塞羅那不隻舉辦過1929年那次世界博覽會。

紀念碑頂端,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倫布塑像,他右臂指向前方海洋,凝神遠望。環繞柱體,中部有淩空飛舞的女神,底座四周雕有八隻巨大的黑獅,還有記載西班牙王室資助哥倫布計劃,及航海事跡的碑文和雕塑。當時,底座四周的雕像,大多套上網罩。看來歲月腐蝕,需要維修。

 

 

 

在哥倫布紀念碑不遠的地方,看到這座雕像。被紀念的人,曾是一名醫生、國會議員、參議員和巴塞羅那市長,並擔任港口工作委員會主席。

 

 

我們走上一座木橋,向新港方向走去。馬上注意到,橋身欄杆,也像是起伏的波浪。在這個城市,到處感受到高迪自然主義美學的影響。

 

 

回頭看哥倫布紀念碑,在一抹夕陽襯托下,堪稱港口一大美景。

 

 

海邊桅杆林立,百舸亭亭,壯觀秀麗。

 

 

我們在港口邊大樓的一家餐廳吃晚飯。餐廳的頂部,像一麵巨大的鏡子,反射餐廳全景。

 

加泰羅尼亞廣場也總要再去看看的。這座紀念碑是為紀念弗朗切斯克·馬西亞(Francesc Masia)而建。他是加泰羅尼亞政府首任總統和加泰羅尼亞民族主義者。紀念碑的作者Subirachs,也是負責聖家大教堂受難立麵的藝術家。他用堅固的混凝土堡壘,代表加泰羅尼亞的曆史,而倒置的樓梯,則象征著該國向上的未來。

 
如今,加泰羅尼亞廣場是鴿子和孩子的天下。一股鴿屎的味道,在四周彌漫。

 

 

記得,上次來,這個女神雕塑,是在裝飾性的池塘中的。如今水到哪裏去了?女神雕像坐在巨大水泥“盤”上,顯得有點尷尬。

 

 

我們下榻的酒店不遠,有個帶三個“煙囪”小花園。猜想是老廠房改造,

 

 

 

在住宅區街道上,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標誌,仍在。

 

 

巨幅奢侈品牌的廣告,也成了街景。

 

 

感覺,巴塞羅那人比馬德裏的人還要熱情。譬如,我們下榻的酒店對麵,有一家餐廳,名叫Antic Cafè Espanyol,店裏的服務生特別友好。見你拍照,大廚會誇張地擺pose。一坐下,就會給你送一碟小點心(下圖右下)。從來沒吃過兔肉,問服務生這菜怎樣,他毫不猶豫地豎起大拇指,就點了份燒烤半兔。結果第二天又去。(下圖右上)

 

所有跟帖: 

太喜歡巴塞羅那了,風情萬種,讓人欲罷不能。 -珠海雲山- 給 珠海雲山 發送悄悄話 珠海雲山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3/22/2024 postreply 04:05:41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