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期間,天氣很好,沒有下雨,空氣比上次回去好多了,道路也很清潔。 不光這樣,年輕人穿著打扮時髦,出手闊綽。 與六零後、七零後的人相比,他們素養也很好,沒有吵架,沒有在公共場合大聲講話的現象。 也代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
出於兒時的情懷,剛到那天住國際飯店。 它建於1934年,24層高, 當時是中國最高的樓,直到1986年。它的頂尖處曾在1949年後作為上海城市平麵坐標係的原點所在地, 在上海應該無人不知。 可是這次回國打了幾次車,司機都不知道國際飯店在哪。 還回說"這種吃飯的地方,我們不會知道",當然司機都不是上海本地的。
還有一位司機因為我不經意地說了一句"怎麽司機連上海的地標都不知道,北京天安門總該知道吧"而發怒,對我連帶三字經破口大罵,我為此憤然中途下車。可見我對上海的認知,與現在在上海生活的(外地人)對上海的認知有多麽大的不同。
1934年正在建造中的國際飯店。 左邊是大光明電影院 (Grand Theatre)
(1934年12月1日,國際飯店正式開張)
國際飯店旁邊的大光明電影院,上海當年級別最高的電影院
如今的國際飯店
國際飯店裏的大堂。 小時候因為有國外親戚回來就住那裏,對裏麵的情況還是很熟悉。 那裏餐廳的幾道菜還是原來的: 烤鴨(那時叫填鴨), 清炒蝦仁、銀絲卷(基本上就是花卷), 不過現在要額外多收15%的服務費,有點不值。
國際飯店的側麵,每天排長隊就為買蝴蝶素,就是人氣足啊。 幾個禮拜前的大家都在看電視劇《繁花》,這條馬路就是電視劇裏麵的黃河路。真後悔沒多拍幾張黃河路的照片,但因為我去的時候,黃河路上實在是沒什麽值得拍的,跟三十年前不好比。
幾天後換附近2分鍾的另外一家酒店。 由於東西比較多,為了方便起見,我一早就拖著一件大行李,試圖先去新的酒店check in, 準備等退了房後,再搬一次。 可是新的酒店一查後,即告訴我,必須前麵那家酒店退了房,才可以在它那裏辦理check in。 可見對外國人管控的係統做得多麽嚴密。
新搬進的酒店遊泳池
(南京東路)
(南京東路上的百年老店沈大成點心店)
第一食品店,原來是上海最大的賣食品的地方,吃的東西多到我看都看不過來
第一食品店後麵一條小馬路叫天津路,它與南京東路平行。這是我每天吃早飯的地方, 有好幾個blocks,看到什麽就買什麽,價廉物美。
天津路上的某網紅店,都是年輕人在湊熱鬧。 其實現在很多餐廳會給點小恩小惠,然後讓客人給它打五星好評。 有的甚至於會要求顧客寫至少50字的評論,當場看著客人寫,寫完後,送個點心什麽的。 這相當於是店家花錢買的,所以越來越多人不看這些很可能是買來的打分了。
現在外麵吃頓不太差的飯,一般要200-300元/每人。 請客時的標準就要上升到500-600元/每人,還是跟上次一樣,都是本地同學朋友請我。 通常是自己開公司的,一是確實有錢,二是可以退稅,因此每次不同的人請完客後,都索要了發票。雖然大家都承認經濟不好,但餐館生意還是很好。而且好的、貴的地方很多要提前一個禮拜預定。
一個司機對我抱怨,說是生意不好,賺不到錢。我說你要換個角度看。 前幾年你能賺錢的時候,物價飆升。 這幾年你錢雖然賺得少了,但物價也平穩。 他也覺得認同。
去理發店,一個二十多歲的來自山東的小哥給我理發。 剛坐下,他就問我是哪個國家來的? 我說,你怎麽知道我國外來的? 他說看到我手機上有Google的App。然後他說他也翻牆,每年交一百多元。 他每天上Youtube(但他不知道叫"油管")、Twitter, 他隻看不發言, 所以不會有事, 隻是想知道兩邊對事情是怎麽看的。
我就問他有沒有看p-hub? 他說這算什麽,他小學四年級時候就看了。 我問他能看懂英文嗎? 他說一個句子有時能認識3-4個單詞,可以猜,也有用translator。 然後他說他有個表弟去了美國密執根大學,叫什麽堡的地方。 我知道他沒有在吹牛。 也反映了現在的年輕人的教育水準、對世界的認知的提高。 很難想像20-30年前,一個剃頭的能識英文單詞,還能直接了解外麵的事情。
剛好得知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在上海有演出,而且是《天鵝湖》, 出發前買了票。
到場後有規定除了隨身小包可以帶入以外,其它東西都不能帶入劇場。 許多觀眾就把自己的東西擱在了場外的桌子上。 要是過去,我想會被人順手牽羊。 但如今的人,似乎沒了往日的心眼。
虹橋藝術中心對麵的shopping樓
在上海音樂廳看了一場日本小提琴家諏訪內晶子的演奏,音樂廳建於1930年
兩場演出,中間停頓的時候(有時往往隻有幾秒鍾), 觀眾咳嗽聲四起。 可見新冠也好、感冒也好,還是非常普遍,不過大家也不那麽在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