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港兩日印象2023.9.20

2023年9月訪港兩日,上次來是十年前,最早是近三十年前了。

街市一如既往地熱氣騰騰,港人習慣外食,沿街多為餐飲,嘈雜擁擠但實惠。小館子裏他們習慣於拚桌就食,隻要有空位,素不相識的食客坦然入坐,招呼都不必打的。這在多數其它地方是不常見的。吃的品種,小店裏是粥、麵、粉老花樣,午晚有燒臘。而中型的叫茶餐廳,有一半是中西合璧,拍了一份典型的“大家樂”菜單,既可看餐品,又可看價格。當前港幣與人民幣等價。

價格上,大致比國外便宜一半,比國內貴一倍。(可知美加的餐品是國內的四倍左右)。

現在主要為了吃,每天就有數十萬港人北上深圳消費。(新聞報道:港人北上是陸客來港人次 2.7倍。9月16、17日的周末兩天,經陸路北上的港人54.1萬人次)。

推薦到港抵食的,反而是高端自助餐,人均300元左右,和幾十年前相比並不貴,可能是因為現在的高端海鮮相對廉價,看看照片即知。

城外建了不少新樓,城裏仍是烏泱泱的舊樓,街內狹小雜亂。地產店門口貼著,一個兩居室的月租在三萬上下,政府照拂之外,仍有零星街宿乞討者。

 

大體上看,香港仍是個有條不紊的良序社會,方方麵麵細致周到,中規中矩。失業率才二點幾,最低工資40/小時,算起來不比深圳高。人們都很勤快工作。

 

有一個異象,是街頭、公署外牆上,處處懸掛著紅色官方條幅,一律書寫“慶祝建國xx年,慶祝回歸xx年”。 橫著豎著,十分紮眼,大剌剌的占領軍作派。

 

在稍正規的地方,用英語詢問,定然得到和善應對。小店小坊,國語交流,倒也客氣,他們要做生意的。巴士和的士,看你是陸客,就板起臉來了。看到聽到有不少行人坐客,講的是國語,但卻不象訪客,象是當地職員和學生。慢慢融合吧。

 

新聞和出版,公然唱反的是沒有了,不奉承總還可以的,例如書店裏沒有迎麵壘一堆積灰的選集。互聯網真的互聯了,沒有牆。

 

想著要去書店一趟。專門跑到旺角,找到主賣台版的樂文書店,徘徊了好幾個小時,把看到要讀的書都拍了照,後來都網購電子書了。最後還是買了一本紙質書,不賺厚重要帶回家去,估計不犯禁。計有280頁。香港中文大學出版。作者戴晴,她花了7年調查,10年寫作、增補成書,《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 在如來佛掌中(增訂版)》,內中有大量插圖、原稿、索引、檔案,幾乎囊括民初到文革的所有政壇文壇人物。張東蓀是故意被隱埋的人物,此書串成70年中國大曆史。

匆匆兩天,去看了在西九的香港故宮館,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分館,主要是清三代的內庭精品,參觀可粗可細,花一整天時間也值。另一處是在尖沙嘴的香港藝術館,也有幾個好的展廳。

 

一國兩製,多少是有一些的。但並沒有做得成一個榜樣,讓台灣體認。

 

我常年訂閱香港《明報》,知道疫情前的係列事件,曾有一波又一波的街頭驅離騷擾陸客,加上經濟和價格原因,現在很少有人去香港掃貨了。從前主要街道上亮閃閃的手表店參茸店,也已凋零。

看到幾個陸客團,主要是來自鄉間的老人團,早年缺乏營養和教養,帶著呲牙咧嘴的滄桑。估計他們也不會買高檔奢侈品,而是過來看看回歸後的香港吧。一般大陸中青年去香港旅遊的興趣不大,有這功夫,選項多的狠。也沒太多要去香港購物的衝動,迪斯尼也不用去那裏的。飛機上倒是見了不少行色匆匆的出差人。加上香港人北上消費,對市麵打擊甚大。從前香港還有國際金融和商務的分中心地位,現在在國際上好象也被降維了。機場看訪客真的不多。下午路過粵港澳大橋,竟然隻有一輛車,駛向好大的收費站,大約有數十個收費口,空開在那裏。

街頭的車流,也有複古的風尚,多為外國老牌手動油車,一律擦得油光鋥亮,出租車都能自動為客人開門,我隻在日本見過。司機多為老人,他們也不用導航。我試了多款國內打車軟件,隻有滴滴打車可以在香港使用,但看來隻有少數新進司機會手機接單。國產電動車沒有看見,特斯拉是有幾部。

 

支付寶幾乎處處可用,除了出租車。

微信程序上有坐地鐵的乘車二維碼,而支付寶上有香港坐巴士的二維碼,兩者互不通用。那裏導航還是高德靠譜。
也可以用Google的了。電視台裏的大陸古裝劇都配音成粵語,有點搞笑,和從前比,有點顛倒。

 

所有跟帖: 

香港物價 -Helensburgh- 給 Helensburgh 發送悄悄話 (305 bytes) () 09/22/2023 postreply 19:16:07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