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1年,倭馬亞王朝的摩爾人軍隊從北非入侵伊比利亞半島,擊敗西哥特王國,占領了包括科爾多瓦在內的三分之二的西班牙,幾年之後,科爾多瓦取代塞維利亞成為該地區的首府。之後這裏更成為後倭馬亞王朝的統治中心。
說起倭馬亞家族,這其實是麥加貴族中最有勢力的一支,和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穆罕默德傳教時期,倭馬亞家族首領阿布·蘇富揚,以堅決反對穆罕默德聞名,曾迫使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但同時,他的弟弟奧斯曼·伊本·阿凡卻是穆罕默德最初的追隨者和最親密的戰友之一,在穆罕默德死後,奧斯曼成為統領伊斯蘭教世界的第三代哈裏發,《古蘭經》也是在奧斯曼統治時期最後編定成型的。
公元656年,奧斯曼遇刺,敘利亞總督穆阿維葉反對穆罕默德的堂弟阿裏繼任哈裏發,並在隨後的隋芬戰役中用詭計戰勝了阿裏,又在阿裏被刺身亡之後,彈壓反對者,成為哈裏發,開創了倭馬亞王朝。而這個穆阿維葉,正是穆罕默德的死敵——蘇富揚的兒子。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伊斯蘭教分裂成兩派,跟隨穆阿維葉的是遜尼派穆斯林,支持阿裏的是少數派——什葉派穆斯林。
倭馬亞王朝統治了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之後,到了750年,阿布·阿拔斯聯合什葉派穆斯林,推翻了大馬士革的倭馬亞王朝,建立第二個遜尼派穆斯林的世襲政權——阿拔斯王朝。阿布·阿拔斯(綽號“屠夫”)對倭馬亞家族進行了大屠殺,唯一的幸存者就是逃往西班牙的阿卜杜勒·拉赫曼(拉赫曼一世)。公元756年,拉赫曼在科爾多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就是後倭馬亞王朝。順便提一句,中國把尚白的倭馬亞王朝稱為“白衣大食”,稱尚黑的阿拔斯王朝為“黑衣大食”,而其後尚綠的什葉派法蒂瑪王朝便是“綠衣大食”了。
公元785年,拉赫曼一世下令建造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次年完工。此後他的繼任者對清真寺進行了多次擴建。
公元912年,拉赫曼三世上台之後,進行了長期而有係統的努力,重新確立了科爾多瓦在安達盧西亞的權威。經過多年的軍事和外交努力,拉赫曼三世於 929年宣布自己為“哈裏發”,直接挑戰巴格達的阿拔斯哈裏發與北非的法蒂瑪哈裏發政權。這標誌著科爾多瓦的權力和影響達到了巔峰,並成為了一個偉大的文化、政治、金融和經濟中心。而大清真寺的宣禮塔也是在拉赫曼三世時期添加的。
時間很快到了公元1236年,西班牙北部基督教王國的費爾南多三世,經過數月的圍攻,在6月29日,攻陷此城。科爾多瓦清真寺也被改建成了一個獻給聖母馬利亞的天主教大教堂,當時這座建築本身隻經曆了一些小的修改,一直到16世紀,天主教才將文藝複興風格的教堂中殿和十字形禮拜堂插入到了建築的中心,宣禮塔也是在這個時期被改建成了鍾樓。
一、百花巷(Calleja de Las Flores)
清真寺大教堂外不遠處的“百花巷”
從百花巷看教堂的鍾樓
Calleja de Las Flores 百花巷
教堂鍾樓,由清真寺的宣禮塔改建而成
鍾樓頂部的拉斐爾大天使(Saint Raphael )
鍾樓的鍾
伊斯蘭風格的青銅大門
大教堂導覽圖
二、西哥特教堂(Visigoth Basilica )
大教堂地下被挖掘出來的原來西哥特王國聖文森特大教堂遺址(Visigoth Basilica of San Vicente - 導覽圖 #2)。聖文森特(San Vincente)是公元4世紀初,羅馬皇帝戴克裏先迫害基督教時期,在西班牙遇害的殉道者。
三、教堂周邊的小禮拜堂(The Chapels)
The Chapel of 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無玷聖母小堂——導覽圖 #6)
The Chapel of the Holy Spirit (聖靈小堂 - 導覽圖 #24)
聖靈一般畫成鴿子的形狀,出自聖經耶穌受洗的場景——“他從水裏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佛鴿子,降在他身上”(馬可福音1:10)
聖靈小堂外麵鐵門的裝飾
聖靈小堂牆角的裝飾
聖靈小堂小天使石雕
祭壇聖器小堂(The Chapel of the Sacrarium 導覽圖 #19),上麵的油畫是最後的晚餐,下麵的一行拉丁文是 GUSTATE ET VIDETE OUAM SUAUIS EST DOMINUS,就是英文的 Taste and see, for the Lord is sweet,引自聖經詩篇 34:8 “你們要嚐嚐主恩的滋味,便知道他是美善”。
四、原始的天主教主堂(The Original Main Chapel)
Villaviciosa Chapel(原始主堂——導覽圖 #11上麵一點的位置)
陽光從天窗射入
花窗
光線透過花窗照在原始主堂的石頭地麵上
五、教堂擴建後的主堂(The Main Chapel)
主祭壇(Main Alterpiece 導覽圖 #21)
主祭壇下層的聖母雕像
主祭壇左上方手拿天國鑰匙的聖彼得
主祭壇右上方緊握聖靈寶劍的聖保羅
主堂中殿(Nave)和耳堂(Transept)相交處的天花板圓頂(導覽圖 #22)
三位一體——聖父(右)聖子(左)聖靈(中間的鴿子)
充滿矯飾主義(Mannerism)風格的主祭壇天頂
福音書作者和早期教會的教父們
六、唱詩班(The Choir)
主祭壇對麵,唱詩班的主教寶座(The Choir 導覽圖 #23)
主教寶座頂部的大天使拉斐爾
主教寶座上層的耶穌升天浮雕
耶穌升天浮雕左側的聖徒
耶穌升天浮雕右側的聖徒
主教寶座中間座位的浮雕——聖母升天
唱詩班兩側的紅木雕刻的座椅
座椅扶手
座椅扶手放大
唱詩班兩側的管風琴
唱詩班兩側的管風琴
唱詩班的天花板
手持權杖的所羅門
撒母耳先知
禱告的但以理
拿著豎琴的大衛王
七、米哈拉布(Mihrab)
米哈拉布(Mihrab)是清真寺麵向聖地麥加方向禱告的壁龕(導覽圖 #14)
Mihrab 馬蹄形門洞
門洞裝飾放大
門洞上的銘文
Maqsurah的天頂
"Maqsurah"是指米哈拉布(Mihrab)附近朝向麥加的牆中央,用柵欄或屏風圍起的一塊空地。其主要目的是為穆斯林統治者及其隨扈提供一個私密且安全的空間,以保護他們在禱告時免受潛在的威脅或刺客的侵害。
伊斯蘭風格的天窗
Mihrab右邊的一處馬蹄形拱門,此門通往與哈裏發宮殿相連的通道。
八、聖特蕾莎小堂和寶藏室(Chapel of Santa Teresa & Treasure)
聖特蕾莎小堂(The Chapel of Santa Teresa - 圖片來自網絡)
聖特蕾莎雕像下聖餐台(Tabernacle)上的鍍金青銅浮雕——聖殤(The Pieta)
聖體龕(Monstrance)是天主教存放聖體(聖餐餅和酒)的容器,這座鍍金銀質的聖體龕是德國金匠Enrique de Arfe在1514-1518年製作的,精美絕倫,堪稱稀世珍寶。
聖體龕中間存放聖體的月亮倉(Luna)
月亮倉下方的三幅精美雕塑——天使報信,馬槽聖嬰,博士朝拜
聖體龕下層的鍍金雕刻
寶藏室的另一件聖物,據說是耶穌十字架的殘片
九、拱門、穹頂和圓柱
伊斯蘭風格的拱門
雙層拱門穹頂
刻有工匠名字的圓柱
工匠簽名
各種圓柱簽名及其位置
十、桔樹庭院(導覽圖 #25)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