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南昌的盛夏裏難得的一個微陰的日子。我拎著一個舊真皮雙肩包站在路邊的一個補鞋攤邊等著師傅來給包上脫線的位子軋一排線。淡淡的陽光透過頭頂的樹蔭和牆體的拐角投下陰影。我和身邊的妹妹同時躲入了那陰影裏。其實空氣都是熱的,整個世界像一個巨大烤箱,陰影也隻能帶給我們一點象征性的慰籍。這可是南昌呀,我記憶中無比炎熱的南昌的夏天。修鞋匠嫻熟地給一隻皮鞋刷膠水、把裂開的鞋尖補好,然後頭也不抬地對麵前的女顧客說,三塊。工具箱的側麵貼著他的微信付款二維碼。然後就輪到我了。他接過而我的包,懟到一個手動的皮具縫紉機裏開始軋線。整個縫補隻用了兩分鍾。我問他會脫線嗎?他說,不會,兩塊。我用微信付了賬,拎著包和妹妹沿著南池街朝著墩子堂的深處走去。
南池街這兩邊都是小店鋪,還有成行成市的蛋鋪子,家家都賣蛋,各種各樣的蛋。我妹妹指給我看野雞蛋,比雞蛋小比鵪鶉蛋大,顏色灰暗點。擠在它們中間的還有家裁縫店。有一年去那裏做過條簡約的裙子,做工不錯,但是也還是要一千多塊的。後來就一直是淘寶了。
這一帶是南昌最市井的一部分。小的時候,也是我常常溜達著撿垃圾換零用錢的地片,離環湖路的家裏和上的北湖小學都近。走在裏麵,不僅僅感到親切,亦勾起很多回憶碎片。還有那破舊的建德觀、民德路和花園角,垂向湖麵的綠柳,頭頂結滿一串串蒼蠅果的楓楊樹。這些現在成了南昌市裏難得的還能夠保持原有麵貌的地界。每次回到南昌,會忍不住去那裏轉一圈, 看看那裏的修鞋攤、菜場、小吃店、媽媽愛去的實惠衣鋪、鞋店和理發店等等,就好像家裏的那些舊家具,摸在手上,才能夠感到它們的溫度。
我從前常去的那家浙江人開的便民裁縫店早已經關門了,每次路過,總會生出淡淡的悵然。離開中國那麽多年,人都說要與時俱進,可是我的鄉愁,就都停留在這些特別市井特別陳舊特別實惠的老街區裏,而不是那些高樓大廈裏。也不是不感歎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就是感歎那些曾經給過我親切感覺的東西和味道,正一點點被時代的潮流洗刷褪盡。那漸去漸遠的熟悉的民俗、人情和景物,灰塵撲撲的老城,如今成了定居歐洲的我的遠方,飄渺又溫暖,蒙著淺淺的傷感。每次回來南昌,都會抱著溜達一次少一次的心理。
十幾年前,沒有智能手機的我們,做夢也不會想象得到現在的生活場景。這個世界就這樣朝著不可知的方向挺進,個人在裏麵微若塵埃,隻可隨波逐流。
我熟悉的墩子塘不知道過些年還會在嗎?已經沒有賣豆腐腦的人擔著擔子穿街走巷吆喝了。修鞋的攤也隻剩了一個。南昌從前最熱鬧最以便宜集市出名的萬壽宮,前幾年被拆了,建成了很光鮮的網紅打卡仿古街、高大上的消費場所,而南昌也終於有了一個自娛自樂的仿古旅遊景點。我這次回來倒是也去逛了一下,見到的是廟會一樣的繁華盛世,心裏卻是空蕩蕩的。夜色降臨華燈初上的時候,站在角落裏旁觀擁擠的人群聚集在一處牌坊下,舉著手機爭相拍攝斜對麵樓台裏猶抱琵琶半遮麵的美少女。這一派狂歡的景象,是精心設計的戲劇。
還好珠寶街沒有消失。但是珠寶街的小吃鋪子都清一色地換了招牌"網紅某小吃某記",也稍微裝修了。如今的臭豆腐攤和綠豆餅攤前排著小隊。還突然多出好幾家臭豆腐攤和綠豆餅攤,一時真假難辨。我最喜歡的醬香餅的攤子還在,生意並不比以前好,可能遊客們還沒有發現他家的餅香。
沿著北湖走去民德路,會路過我曾經住過的設計院大院。最早的時候,我們家住的那片圍著的都是矮樓。夏天的晚上,家家戶戶會把竹床拖到平地,周圍澆水降溫,夜裏就一家人睡在露天。那時候的我們坐在小板凳上圍著大人聽故事、仰麵躺著看滿天繁星,想著將來的自己會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人。環湖路一到了雷雨季,湖裏的水漲到街麵上,不小心的話,也有人走進湖裏去。後來房子拆了又蓋,我父母一直在北湖邊上住到2009年,見證了佑民寺的重建和廣場拓寬。
太多的記憶的碎片,其中也夾雜著我那在2008年6月因黑色素癌逝去的姐姐。我媽昨天聊天的時候說,如果我姐還活著,可以早點退休了陪著她做這做那。而我,那一刻的思緒卻穿越到小時候,看著半大的姐姐一手拎著菜籃子手、一手拿著大大的搪瓷杯子帶我去打豆腐腦和買菜的情景……這麽多年過去了,我們終於可以帶著平複的心談起死去的親人, 而不再傷痛。
每年回到南昌,都會和幾個高中的同學聚會。曲終人未散的感覺是欣慰的。看著他們現在的麵容、聽著他們帶鄉音的談吐,淡淡地想著我們一年年同步老去這個事實。
遠走他鄉的一個好處,就是在每次回來探親的時候,會有時間有興趣去發掘一些小時候不曾去過或不熟悉的地方,從而對南昌的文化和曆史有更整體的了解。比如說唐代始建的滕王閣和繩金塔一帶、青雲譜八大山人舊址、南昌畫院、舊貨市場。從前一直覺得南昌作為一個城市很一般,灰突突的,所以考大學那年義無反顧地離開了。之後很多年,才理解故鄉這兩個字的含義,才去了解它除了居住外的特質。現在如果有人問我是哪裏人, 祖籍福建古田的我總是帶著歸屬感地說南昌人。這個地方是我的來處,有過我人生最初的18年成長軌跡和夢想,有過我的歡笑和悲傷,有過那些已經很久遠的人和事。我不知道將來父母有一天離開了,我是不是還會每年回到南昌小住。可是我知道,南昌就像我腦子裏的一處胎記,是抹不去的。
再說一說這次回國探親的總體感受,就是覺得很多事都變了。也許是因為我已經三年半沒回國了,堆積起來的變化讓我在剛飛回國的那幾天幾乎無法適應。如果沒有手機沒有一個中國的手機卡,去哪都很麻煩。如果沒有微信和支付寶的支付功能,消費也很是問題。沒有實名認證,很多事都辦不了。科技進步了,中國人也全體數字化了。對於國內的人,很多事變得很方便、節奏也更快了。可是我總覺得有些莫名的空蕩和失落。
還好我父母住的小區的門口那家早餐店仍然在,比從前擴大了,換了店麵。早上的時候我有時會踢踏著拖鞋、自帶飯盒去打一碗三塊五的美味拌粉、賣一根油條。在走回單元門口的路上,想著這種中國式方便的市井生活也還好。什麽生活,隻要是習慣了,就會有了家的感覺。
- 文字完 -
Home blog: http://blog.wenxuecity.com/myoverview/13/
關注公眾號和微信視頻號 [ 人海歐洲 ], 閱讀一個中國南方女子二十年歐洲旅居生涯沉澱出的經曆、視角、洞悉、生活方式和品味、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