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達盧西亞的早春之行(十四)格拉納達(1)老城漫遊

格拉納達(1)老城漫遊

昨天正午時分,我們乘火車,抵達這次安達盧西亞之行的最後一站,格拉納達Granada。在遊完格拉納達後,我們將直接取道馬拉加機場,乘飛機返回英國的伯明翰。火車費時一個半小時,並不比坐長途巴士車快多少,但票價幾乎是大巴車的三倍。

格拉納達,位於科爾多瓦的東南方約一百五十公裏處。塞維利亞、科爾多瓦和格拉納達三城,安達盧西亞最有代表性的三座城市,就地理位置而言,大致構成一個等腰三角形:科爾多瓦在頂上,塞維利亞和格拉納達一西一東在兩腰的底端。

格拉納達是一座隻有二十來萬人的城市,從火車站坐出租車,不到十分鍾就到了我們預定的民宿,依舊是在老城內。說是民宿,但實際是一家公司在經營,有專門的服務員答疑解惑,有電梯上下。打開我們在四樓的套間,有客廳、臥室、廚房、衛生間,皆寬敞整潔,設備一應齊全,暖氣燒得熱乎乎的。房間外,兩麵皆有陽台,極目望去,藍天下,屋舍連綿,鱗次櫛比,皆紅瓦白璧,安達盧西亞民居的標準打扮,整潔且古老,耐看。遠處,最高大的穹頂,帶著歲月的深褐色,應該是大教堂。在歐洲旅行,最高大的建築,往往就是教堂,一眼就能看見。

在西班牙語中,格拉納達是“石榴”的意思。西班牙王國的國徽上,其底部就有一個小小的石榴。這是伊莎貝拉女王和斐迪南國王特意添加在王徽上的(圖1)。雙王陛下在1492年攻取了這名號叫石榴的摩爾人納斯瑞德王國(Nasrid dynasty 1230-1492)的都城。這是伊比利亞半島上的穆斯林的最後據點。從這以後,整個西班牙成了基督教的世界,整個歐洲也成了基督教的世界。

圖1

一走上街頭,迎麵見到的又是此次旅遊的“老熟人”,廣場上的伊莎貝拉女王和哥倫布的塑像栩栩如生。哥倫布正在向伊莎貝拉女王講述他的遠洋探險計劃,一坐一立,一個口若懸河,一個聽得專心(圖2)。這座雕像塑於1892年,以紀念哥倫布獲女王支持,首次探險發現美洲四百周年。

圖2

於是,問題來了:女王到底是在哪裏會見哥倫布的?初查資料,還真是一個疑案。一說是在科爾多瓦的基督教君主城堡,一說是在格拉納達。顯然,科爾多瓦人認為,前者是真;而格拉納達人認為,後者屬實。這和咱們中國的南陽和襄陽爭諸葛亮一模一樣。細查資料,這才有了較為靠譜的解釋,兩城的述說均屬實。

哥倫布第一次見女王陛下的確是在科爾多瓦,是在1486年,那是哥倫布遊說國王的開始。而最終兩位國王同意全力資助哥倫布的航海探險,是在格拉納達城外的一處叫聖塔菲(Santa Fe)的地方,那是1492年,是在雙王剛剛征服格拉納達,完成了西班牙的統一大業而心情高興的時候。這位意大利熱拉亞(Genova)人,經過了六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和西班牙王室簽訂了著名的《聖塔菲協議》,開始去實現他的夢想。人類從此也就邁出了大航海和地理大發現的第一步。當然,這也是人類首次推行全球化的第一步。

今天,我們的主要節目是參觀格拉納達的主教座堂。這是我們開始此次旅行以來,參觀的第四座主教座堂。筆者對教堂頗為癡迷,但並非信徒的那種。竊以為,教堂不僅是安放信仰的地方,亦是藏有曆史、藝術、社會風俗和技術演進的所在。因此,旅行所及,必看教堂,而教堂中,無論建築、繪畫、雕塑、裝飾,均駐足欣賞,徘徊細看。

不巧,今天正逢周六,在教堂售票處被告知:“大教堂上午要做法事,謝絕遊客,下午請早。”果然,在街邊大教堂的一個小門前,人群集結,有軍人、有修女、有官員、有女士,皆衣冠楚楚,神色莊重(圖3)。

圖3

好在老城不大,居所不遠,於是,下午重訪,十分鍾就到了。

此大教堂的正麵很高大,需離開一段距離遠觀,方能看出一些名堂(圖4)。正麵看起來挺樸素,顯示出文藝複興風格所特有的對稱和平衡感,且帶有巴洛克的一些建築特點。主門構建相對說來比較簡單,遠沒有馬拉加和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大門那樣有繁複的雕塑和裝飾。據說,此教堂始建於1523年,而竣工則是在一百八十年後。其間,換了至少五任主建築師。西班牙人修教堂,有的是耐心。一般的教堂,由幾代人來修,子孫相繼,那是很平常的。巴塞羅拉的聖家堂大教堂就是明證,自1882年開建以來,至今尚未完工。

圖4

一開始,此教堂按哥特式起建,主教座堂裏的大部分廳堂,抬頭就能看見哥特式的穹頂(圖5)。隨著時代的推進,藝術風格逐漸演變,新上任的建築師開始采用文藝複興的風格,如教堂內一側的禮拜堂和其上的穹頂(圖6、7)。

圖5-7

而進一步的變化則是中央主廳以及管風琴的巴洛克風格(圖8、9)。正是這種建築師們與時俱進的努力,造就了這座大教堂複合多變的建築格局和裝飾風格。

圖8、9

中央主廳最是耐看,最好坐下來慢慢欣賞。這裏正好麵對大教堂的主祭台,是平時教徒們聽主教大人宣教的地方,管理者在這裏安置了很多長椅,此時正好供我等休息。坐下來後,疲勞緩解,全身舒適,心情放鬆,觀賞起來就更加仔細。

此處空間寬敞,氣場通達,四周的牆、柱、拱門多采用白色大理石建造,配以金色條紋勾畫邊緣,使得周圍的建築看起來色調明亮,莊重聖潔。中央祭台處的穹頂極高,染為淡綠色,點綴著金色的星星,給人星空高遠的感覺(圖10、11)。穹頂下的兩層彩色玻璃窗,描畫著聖經故事,再下麵的兩層,裝嵌著多幅油畫,並配以燈光,整體看上去富麗堂皇,精致大觀。人坐於此處,無論是否信徒,當仰望星空,麵對著這種高大和華麗,頓有上帝浩大,浮生渺小的感覺。

圖10、11

天主教的教堂,不僅建築風格多變,而且集雕塑、繪畫、珍寶、古物、聖器於一堂,教堂就是藝術殿堂。圖12的油畫難能可貴,聖家族看上去,猶如平常人家,有世俗生活氣氛而圖13的雕塑展示的是聖人降魔,比例協調,表情生動。

圖12、13

令人吃驚的是,在這裏還看見一尊木雕座鍾,其上的浮雕圖取多點透視的中國傳統藝術手法,濃濃的中國風味。浮雕上,亭台樓閣、花枝柳樹、古塔長橋,皆是華夏特色;仕女、書生、官員、將軍,皆為中土服飾,唯有天上飛的天使,不知其來曆,頗為奇異(圖14)。

圖14

在主教座堂一側,建有皇家禮拜堂(Royal Chapel of Granada),其建成時間是1521年,當時,主教座堂尚未開工。現在,這座王室禮拜堂與主教座堂連成了一體,可視為大教堂的一個部分。皇室禮拜堂現在對公眾開放,另有一門供參觀者進出,也另收門票(圖15、16)。這是一處王室陵墓,安葬著伊莎貝拉女王和斐迪南國王。此外,這裏還安葬了一些他們的後代。由於是皇家陵墓,禁止拍照,故無內部照片可供分享。

圖15、16

堂內觀者眾多,皆肅穆緩行,少有聲響。最主要部分是用大理石精心雕刻的石棺,石棺上安躺著雙王墓主,以及下一代的國王們。石棺頗高,需使勁墊腳方能看見尊容。近牆處有一祭壇,神聖而莊嚴。大理石的石棺下有一個小墓室,觀者可通過石梯依序而下,魚貫經過一門,在門外可看到逝者的鉛棺,鉛棺內應該就是他們的骨殖,至今尚存。此外,禮拜堂內有一博物館,展示了伊莎貝拉女王的王冠和權杖等王室重器。

雙王陛下選擇安葬於格拉納達是有深意的。正是在這裏,他們結束了穆斯林摩爾人的最後一個王國的統治,建立了統一的基督教王國,並為西班牙的大國崛起鋪平了道路。

參觀出來,沿一小巷回居所,卻在不經意間又看見了伊莎貝拉女王(圖17)。這次看見的是她年青的時候,乃一亭亭玉立的美少女,頭戴王冠,手握權杖,神情嚴肅,立於一家書店窗前。可見,伊莎貝拉女王至今仍然生活中西班牙人的心中。

圖17

西班牙人的宗教熱情頗高。其熱情高的第一個表現是,有很多年輕人參與宗教活動,這和英國的情況有點不一樣。其熱情高的第二個表現是教堂數量多,幾乎每個街區都有。圖18是居所附近的一座教堂,教堂中展示有雕塑《最後的晚餐》。雖不知雕塑者為何人,但塑像神態逼真,技藝不凡(圖19)。周日晚間散步,再入,正逢教堂舉行宗教音樂會,參加者甚眾,座無虛席。台前,演奏者多中青年,男女均有,情緒高昂,時而細笛橫吹,如泣如述;時而鼓號齊鳴,聲震廊宇(圖20)。西班牙人的宗教情懷,由此可窺知一二。

圖18-20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