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走出舒適圈的中東行(以,約)之十四 -- 約旦,摩西之憾

次日,雨停了,但佩特拉景區依然關閉,原先計劃的佩特拉二日行隻能取消,驅車北上。

離開佩特拉越遠,天氣變得越好。LD說,昨天如果是這樣的晴天多好啊,但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麽無奈。

車開出去半個多小時,我突然發現汽車儀表上出現一個顯示胎壓過低的標誌,車胎沒氣了?

找到路邊的一個加油站,卻遍尋不到氣泵,加油站的人告訴我們,要給輪胎打氣,隻有去汽車修理店。

找到路邊的一家汽配店,打著手勢讓對方給我們檢查輪胎,結果發現四個輪胎都有氣壓過低的問題。約旦小哥給四個輪胎都打足了氣,卻堅決不收一分錢。

從進入以色列的第一天起,我們就“驚喜”連連。

在特拉維夫機場找不到行李,卻遇到了好心的機場工作人員,放棄自己的休息時間,帶我們重過安檢;在亞喀巴的早上,汽車發動不了,酒店小哥為我們及時充電;在佩特拉遭遇洪水,當地向導幫助走出險境;

一路走來,當初的那些煩心事,如今留在腦海裏的都是溫暖的回憶。

卡拉克城堡(Karan Castle)是約旦最著名的古堡之一,它和以色列的阿卡城堡,同被列入十字軍十大城堡之列。

城堡由羅馬人建於公元105年,12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擴建。

城堡周長400米,分三層,有防禦工事、地下 通道 、教堂、宮殿、臥室、廚房,水窖、馬廄等設施,可以儲備大量物資,滿足長期作戰的需求。

很多年前,我看過一部電影《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因為它,我記住了這座城堡,記住了800多年前,那個腥風血雨的年代,記住了那位著名的麻風國王鮑德溫四世(Baudouin IV),當然,還有那位薩拉丁。

1183年因為卡拉克城堡主 - 沙蒂永的雷納德(Raynald de Chatillon)撕毀十字軍和薩拉丁簽訂的和平協定,搶劫阿拉伯商隊和貨物,後者率軍攻打卡拉克城堡。戰事持續到1184年,雷納德支持不住,因為城堡是當時的耶路撒冷王國重要的戰略要地,身患麻風病,已經全身潰爛,病入膏肓的國王鮑德溫四世躺在擔架上,領軍來到城堡下。

一世英豪薩拉丁看著遠處王旗下坐在擔架上的鮑德溫,看著這位曾經在蒙吉薩戰役(Battle of Montgisard)中交過手的末路英雄,長歎一聲,撤兵。

鮑德溫四世從卡拉克撤兵後,不久就撒手人寰,耶路撒冷王國也就此走向沒落。

1187年薩拉丁率軍再次攻打卡拉克城堡,幾個月後城堡被攻破,屢次撕毀和平協定的雷納德被殺,卡拉克城堡從此落入穆斯林的手中。

800多年過去,鬥轉星移,物是人非,曾經被基督教的十字軍誓死捍衛的卡拉克,現在已經是穆斯林國家的一部分。那些戰死的十字軍勇士如果泉下有知,會不會死不瞑目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卡拉克城堡是奧斯曼帝國的一個重要據點,它控製了通向紅海和阿拉伯半島的主要道路。

那位當時出沒在瓦迪拉姆沙漠的“阿拉伯的勞倫斯”也在卡拉克城堡附近活動過,這兒曾是他和他領導的阿拉伯遊擊隊的一個指揮中心。

文筆優美的他在《智慧七柱》裏這樣描繪:

“太陽西沉,卡拉克的山穀中在午後都悶熱無風,空氣濃濁,熱氣吸光百花的香氣。入夜後空氣才再度流動,由西方吹來的風拂過沙漠。我們已離草木扶疏處數英裏,但一陣陣夾雜著花香的風傳來撲鼻的香氣,令我們忽然覺得身旁似乎花團錦簇。”

我靜靜坐在城堡上,瞭望著勞倫斯曾經瞭望過的山穀,一百多年前的某一天,勞倫斯目光所及的是哪一片風景呢?

卡拉克城堡遊客並不多,但城堡外卻有很多約旦軍人在巡邏,這是我們一路從亞喀巴走來不曾看過的情景。

2016年12月18日,多名恐怖分子突然襲擊卡拉克,大量遊客被困城堡,約旦軍隊擊斃四名槍手,遊客被解救。但事件造成10人死亡,包括1名加拿大遊客、2名約旦平民和至少4名警察。

恐襲雖然過去6年了,但當地依然不敢放鬆對城堡的保安。

經過一路上LD的不斷勸說,兒子終於答應戴上阿拉伯頭巾了。

 

在瓦迪拉姆的時候,LD看見頭巾,激動地扯了一條就戴,卻忘記了一個重要的配件。有了頭箍(Agal),頭巾才不容易散落。

走進城堡邊的一家餐館,老板也許曾經是獵人,牆上掛著獵槍和獸皮。

在這兒,我們吃了一頓很舒心的午飯。

約旦的貨幣是約旦第納爾(Jordanian dinar)。

約旦的物價,總體來說,比以色列便宜,但我沒有想到,自身不生產石油,也沒多少外貿的約旦,它的第納爾,竟是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之一,其匯率甚至超過歐元,英鎊和美元。

離開卡拉克,繼續一路向北。

這條線路是約旦景色最壯觀的一段。左臨死海,右靠大山。

從東麵眺望死海,和我們在西邊的以色列觀死海,又是一番不一樣的心情。

汽車暫時離開死海,折向深山。為了方便LD拍照,我接過了方向盤。這段10幾公裏的山路坡陡,彎急,

路旁的告示牌用阿拉伯語和英語提示過路的司機,減速,掛低檔。

我在開車,LD在拍照,兒子在數轉彎數,這段山路前後一共有13個急彎。

回首張望,頓覺一路上的小心翼翼,膽戰心驚都是值得的。

尼波山(Mount Nebo),是基督教和猶太教非常重要的聖地,因為這兒是摩西升天的地方。

提起摩西(Moses),首先想到的是米開朗基羅的那座著名雕像。

摩西在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宗教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在猶太教中,摩西被認為是最偉大的先知之一,他通過十誡和其他律法將上帝的教導帶給以色列人,被稱為律法的領袖。他領導猶太人逃離埃及,奔向上帝許給他們的“迦南之地”。

 

在基督教中,耶穌基督被認為是最偉大的人物,但是他們也承認摩西的重要地位。

 

在伊斯蘭教中,摩西被認為是眾先知中的一員,他也被稱為穆薩,是受到上帝啟示的人。

摩西也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

 

80歲的時候,他在荊棘中遇見上帝,臨危受命,幾番推托無效後遠赴埃及,帶領猶太人浩浩蕩蕩從被奴役之處跑出來,經紅海,過曠野,爭戰,流離,整整40年的時間,祂隻為了這一件事情而活著——帶以色列人進迦南之地。但摩西至死也沒有進入上帝親許之地。

舊約中記載,摩西帶領著猶太人在荒野中流浪的時候,眾人口渴,上帝指示摩西,石頭會出水,於是摩西執杖,敲擊石頭,水出。眾人於是歡呼,但上帝老人家卻不高興了,說,我是讓你吩咐石頭出水,你卻敲擊石頭,這是公然違背我的意誌。於是絕罰摩西終身不能入迦南之地。

上圖是法國著名畫家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所繪油畫《摩西擊水》(Moses Striking the Rock)。

上帝懲罰摩西,不讓他踏入迦南之地,但允許他站在尼波山上眺望應許之地。

摩西120歲的時候死去,被上帝埋葬在尼波山的秘密之處,墓地至今未知。

後世總結他生命的三個四十年分別是:

第一個四十年,我能 - 被埃及法老的女兒收養,生活在埃及王宮裏,不可一世;

第二個四十年,我不能 - 因為人命官司,被法老追殺,不得已逃亡,在曠野裏放了四十年羊;

第三個四十年,神能 - 聽從上帝的召喚,帶領猶太子民跋涉千山萬水,在耶和華的護佑(忽悠?)下,奔向應許之地。

3000多年過去了,這兒早已看不到摩西的一絲痕跡。山頂豎立著後人建造的巨大的摩西手杖,在夕陽下沉靜。

如今的尼波山,也不再是當初摩西眼中的模樣,但遠處山穀裏的風,似乎還在向我們這些後人訴說著摩西老人心中的不甘和缺憾。

夜色中,我們抵達當天的目的地 - 馬代巴。

入住的酒店就位於市中心。

馬代巴(Madaba)城市不大,但卻是我們走過的約旦城市裏最優雅的一座。

市中心廣場有一棵巨大的聖誕樹,兒子好奇地問,穆斯林也慶祝聖誕節嗎?

 

當然不是,馬代巴是約旦基督徒人口最多的城市,基督徒占總人口的30%。

馬代巴象征著基督教曾經在中東的輝煌。2000年教皇保羅二世把馬代巴和尼波山作為他的中東和解之旅的首站。

父子倆戴著頭巾大搖大擺地走進正在做禮拜的清真寺,兒子說,他們肯定很少見過我們這樣,沒有大胡子的“穆斯林”。

迎著滿天星鬥,我們走回酒店。經過佩特拉的驚魂不定,今晚,我們在這座小城,肯定能睡一個安穩覺了。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