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達是一座曆史名城,阿拔斯宮是城中首屈一指的古建築。這座被完整修複的宮殿位於拉希德大街,毗鄰底格裏斯河,傳為哈裏發納綏爾(1179~1225在位)所建,是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公元750-1258年)遺存下來的最著名建築。整座宮殿由土黃色高牆環繞,正門立麵裝飾著極為精致美麗的磚雕圖案。千年前複雜而精美的建築式樣,通過長方形的雙層宮殿樓房完美地得以呈現。中庭是四百三十平方米的寬敞院落。東翼中部有九米高的拱頂大廳,與雙層樓等高,拱頂和兩側支柱都飾以磚雕,其花紋宛如掛毯上的紋路。庭院四周長廊上,有著伊斯蘭傳統的蜂窩狀飾物,圖案精美絕倫,仿佛一座幾何藝術博物館。阿拔斯宮以拱券、穹隆、門洞、封閉式的庭院和對稱綿密的表麵裝飾,體現了鮮明的伊斯蘭建築特征。
阿拔斯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也就是中國古稱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於公元750年取代倭馬亞王朝,定都巴格達。阿拔斯王朝極盛時,疆域東起印度河及蔥嶺,西抵大西洋沿岸,北達高加索山脈、裏海及法國南部,南至阿拉伯海及撒哈拉大沙漠,是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麵積達一千三百四十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帝國。當時巴格達人口達一百多萬人,約為當時東亞第一大城長安人口的一倍。這裏學者薈萃,文化昌盛,同位於北非的開羅和今天西班牙的科爾多瓦並稱為伊斯蘭世界三大文化名城,著名的文學作品《一千零一夜》,即為巴格達繁榮時代的產物。阿拉伯帝國不僅疆域廣袤,而且經濟、文化、科技發達,和同時代的大唐帝國可謂當時世界超級兩強。
然而世事盛極而衰,阿拔斯王朝從10世紀開始日漸衰落,11、12世紀之交,阿拉伯世界又被那些手握重兵、擁有大片地產和稅收大權的封疆大吏分裂成10餘個封建小邦,王朝勢力大減。12世紀末年,中亞新興的花刺子模取代塞爾柱人控製了巴格達哈裏發,但諸邦分立的局麵,未有大的改觀。13世紀初,蒙古旋風驟起,蒙古第一次西征便攻滅花刺子模。13世紀中葉,蒙古鐵騎終於衝入西亞大地。1258年,三路蒙古大軍在巴格達城下會合,將其圍得水泄不通,一個多月就攻陷城池。巴格達淪陷後遭遇浩劫,城中八十萬軍民,無論是高官顯貴還是販夫走卒都被屠戮殆盡,場麵令人慘不忍睹。至此,立國六百二十六年阿拉伯帝國,以一種極度慘烈的方式覆滅,伊斯蘭世界從此進入接近三百年的“無首”狀態。成吉思汗確實改變了曆史進程,他在無意之中幫信仰基督教的歐洲超越了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
來到巴格達,伊拉克國家博物館不可不看。別看博物館的建築貌不驚人,其實這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博物館位於巴格達庫爾哈區,於 1926 年在英國作家格特魯德·貝爾的幫助下建立,是伊拉克建立最早、藏品最豐富的博物館,曾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世界第十一大博物館。它擁有近三十萬件文物,其中不少出土自兩河流域、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流域,包括可回溯至公元前五千年的陶器,一件漢謨拉比石碑的複製品,還有十萬年前的燧石器具和一對四千年之久的石獅。但在2003年戰爭期間,博物館遭到暴民洗劫,至少一萬五千件珍貴文物丟失。之後博物館方麵一直沒有放棄追回這些文物的努力,迄今已找回將近三分之一的失竊文物。
走進國家博物館,漫步在公元前千年的石刻等諸多文物之中,令人產生一種強烈的不真實感。無與倫比的蘇美爾、巴比倫和亞述文明,都是比華夏文明更早更先進的文明,如今它們的文物絕大部分被收藏在倫敦、巴黎和柏林的博物館中,但是僥幸留存在伊拉克的這極少量文物,已經足夠震撼到我們。這些展品將公元前上千年文明的精致和美麗活生生地呈現到我們的眼前,充滿了難以言喻的魅力。其中公元前 700年左右的新亞述帝國大型石雕極為精致,著名的人首翼獸像顯得氣宇軒昂,令人敬畏;國王進行宗教儀式的石雕中人物形象高大、強壯和粗獷,動物形象則被描繪得生動逼真。
除了這些讓人震撼的史前文物,博物館中現場花絮也引人遐思。在一塊公元前700年炫耀亞述軍力無敵的石碑之下,一個麵目清秀的伊拉克小男孩,用力支撐起自己的小胳膊,擺出一副自認為威武的模樣,讓媽媽給他拍照。而且拍了一次不滿意,還要重新來過。也許是源自學校的教育,或者家庭的影響,甚至是孩子自發的熱情,無疑那一刻讓伊拉克崛起的火焰在這孩子的心中燃燒。這孩子心中的火焰會在歲月中無聲熄滅,還是能夠持續燃燒;是產生另一個薩達姆·侯賽因,還是賈邁勒·阿卜杜-納賽爾?再聯想到弱勢的一方最好含淚活著,還是臥薪嚐膽伺機出擊?不禁使人思緒萬千。
博物館中陳列著大量楔形文字(Cuneiform)的泥板。文字的發明是蘇美爾人對世界文化最突出的貢獻之一,出現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3200年,這些文書是用蘇美爾語刻寫在泥板上。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同,蘇美爾人的文字更多地使用抽象線條圖形,考古專家們認為這是因為蘇美爾文字是刻寫在黏性很強的泥板上的,因此很難勾勒出迂回的曲線。同時書寫工具是蘆葦筆杆,這種筆前尖後粗,將其在泥板上一壓就形成一個楔形的筆畫,所以蘇美爾人的文字一般被統稱為楔形文字,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比中國的甲骨文早了約兩千多年。蘇美爾人在泥板上書寫的史詩《吉爾伽美什》,記錄了一場大洪水,情節酷似諾亞方舟,其時間比聖經舊約早了四百多年。學者們普遍認為,蘇美爾人的記載,是《聖經》中大洪水故事的起源。
在博物館中第一次看到圓柱形的滾筒印章(Cylinder seal) 實物,這些小小的印章製作非常細致精美,很難想象這是五千多年前的產物。這種印章通常采用貴重的石材,上麵刻有“圖案故事”,在濕的粘土上滾動按壓後,可留下連續的圖案。滾筒印章是有各類社會地位之人的身份象征,被廣泛的應用在寫有楔形文字的粘土板上留下印鑒。滾筒印章發明於公元前3200年左右,普遍使用於古代中東地區,和楔形文字處於相同的時代,並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圓筒印章已不再被使用了。原因在於書寫在莎草紙和羊皮紙上的阿拉米亞語取代了書寫在粘土板上的楔形文字,滾筒印章隻適應於粘土板,所以被封印完全取代。
巴格達街頭有許多雕塑和紀念碑,其中最令我們傾倒,流連其間不願離開的,則要數巴格達沙希德紀念碑(Al-Shaheed Monument )。這座紀念碑建於1983年薩達姆時代, 紀念兩伊戰爭犧牲的將士。雖然它是暴君統治下的產物,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這是一座令人驚歎的藝術品,今天它成為了所有戰爭中所有陣亡伊拉克人的紀念碑。紀念碑由一個直徑一百九十米的圓形平台組成,位於人工湖的中心。平台上有個四十米高的覆蓋著青色瓷磚的分體式圓頂,類似於阿拔斯王朝時代的圓頂。圓頂在中心被分成兩半,遠看猶如兩朵空心的淺藍色蓮花,十分雅致動人。一個半圓球掩映著一個圓形水池,而另一個則保護著伊拉克國旗和獻給戰爭烈士的永恒火焰。非常簡潔明快的造型設計,卻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美國藝術雜誌將此碑評為中東地區最美麗的紀念碑,可謂名至實歸。
我們在巴格達待了四個整天仍意猶未盡。這個城市實在太豐富多彩,源遠流長的曆史、宗教和文化遺產,令人目不暇接;熱情友好的市民,使我們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充滿人間煙火氣的街道和市場,讓人流連忘返 - - -。毋庸違言,今天的巴格達破舊不堪,肮髒擁擠。自從2017年伊拉克政府在美國壓力下,拒絕了中國地鐵換石油的建議,交通堵塞已經嚴重到令城市癱瘓的程度,以至於今天人人都在懷念中國當時提出的五年地鐵計劃。但是在巴格達你能處處感覺到勃勃生機和活力,相信隻要和平能夠得到維持,假以時日這個城市一定有著美好的未來。
阿拔斯宮內外
伊拉克國家博物館
人首翼獸像正麵和側麵
博物館參觀者
楔形文字
滾筒印章
希望重振亞述雄風的小男孩
自由雕像
沙希德紀念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