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散漫遊 前言 +(一)大英博物館,美麗的邂逅

本文內容已被 [ 一方天地 ] 在 2023-03-20 11:53:0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2022年五月,疫情仍盤桓。然人生苦短,該出發時,就出發!念叨了多時的英倫遊計劃,就這樣成了美好的回憶。

 

慶幸咱早早看好英國。果然人家年初就宣布開放邊境,入境不用檢測。而美國要等我們回美約兩周後(6月12號),才取消入境檢測。我們回家登機時,還須出示24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所以一路小心防疫,也體驗一次核酸檢測焦慮,生怕回不了家。

 

此行雖有計劃攻略,每日具體安排卻隨意隨機,不趕著打卡;且不隻觀光旅行,還與大學同學、農場老友相聚;有時行走甚至暴走,有時乘火車、巴士,有時跟朋友私家車出遊;後半截,加入了另一夥散漫遊者的小分隊,與新老朋友一起,自駕遊玩了蘇格蘭和愛爾蘭。故稱之為散漫遊。

 

這趟散漫遊,曆時22天。從紐瓦克Newark飛到倫敦London,西行北上,再從格拉斯哥Glasgow飛到都柏林 Dublin,從都柏林飛回紐瓦克。來回飛機票僅300多刀!從格拉斯哥到都柏林的機票也隻約45刀。整個行程中,腳踏之地一長串:

 

英格蘭的倫敦London、劍橋Cambridge、牛津Oxford、巴斯Bath、薩利伯Salisbury (巨石陣Stonehenge)、斯特拉福 Stratford-upon-Avon、兩個科茨沃爾德Cotswolds小鎮(拜伯裏 Bibury和水上伯頓Bourton on the water)、霍沃思Haworth、約克 York; 蘇格蘭的愛丁堡Edinburg、蘇格蘭高地 Highlands of Scotland、尼斯湖Loch Ness、羅蒙湖Loch Lomond、天空島Isle of Skye;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Belfast、巨人堤道 Giant's Causeway;愛爾蘭的都柏林Dublin和莫赫懸崖Moher cliffs。

 

一路上,英倫的自然風光,曆史遺跡,文化風情,令人目不暇接,時有驚喜興奮,引人深思,也不無遺憾;偶有幸運奇遇,也碰上大興烏龍,而濃濃的友情始終陪伴。感謝英國友人!感謝同遊夥伴!

 

 

英倫散漫遊(一)大英博物館,美麗的邂逅

 

十幾年前,來過倫敦和牛津。那時時間緊,隻能“蜻蜓點水”,心想,等我退休了,一定要再來。這不,就來了。記得,那次也是先去大英博物館,但看了什麽, 沒啥印象。

 

 

這次,我們在倫敦的旅館,離大英博物館隻有五分鍾。入住旅館小憩後,就去這個世界頂級的免費博物館。走過去,見邊門也可入,就抄了近路。

 

這張博物館正門大廳全景照,來自後半截自駕同遊的朋友。照片自然光線甚好,大廳獨特設計完整顯示,還隱約可見外麵的圓頂。

 

 

大廳裏的這座古希臘雕像《克尼多斯之獅》(Lion of Knidos)顯得滄桑安祥,沒有巨獅的雄威,倒像是一種來自遠古的注視。看介紹,它確實很古老,有2200歲了,雖然對它的年齡存有爭議。

 

 

上下圖,都是北美印第安人的圖騰柱,來自北美的人,覺得很是眼熟。

 

 

 

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的雕像。隨手拍的。

 

 

上圖,有點像是中國古戲裝扮,故被吸引。其實是公元730年的瑪雅國王的紀念碑。他裝扮成年輕的玉米神,非男非女。這種神靈掌控農業生產力、生命更新和創造。這是19世紀後期的一個複製品,來自洪都拉斯的科潘。

 

 

希臘神話雕塑總是那麽吸引人的眼球。這是阿波羅(Apollo)大理石雕像,大於真人。

 

希臘女神 Ariadne 或 Maenad 的真人尺寸雕塑。修複於18世紀。

 

 

愛馬仕(Hermes)雕像。他穿著有翼涼鞋,拿著他的先驅杖。愛馬仕也許是古希臘眾神中最受歡迎的神,名字被用作奢侈品牌,也因此而被現代人熟知。

 

 

大理石雕像《薩蒂爾與嬰兒巴克斯玩耍》(satyr playing with infant Bacchus)。薩蒂爾戴著鬆樹花環,裝滿水果的籃子掛在他的左肩上…,細節很多。

 

 

這座《擲鐵餅者》是羅馬時期( 公元 2 世紀)的作品。運動員的全身肌肉,栩栩如生。

 

 

看到這尊石像,一般都會駐足。它名字叫Hoa Hakananai‘a,英語譯為“失落或被盜的朋友”,是大英博物館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它來自智利的複活節島,是島上的眾多摩艾(moai )石像中一佳品。1868年,被一艘英國船上的船員從島上搶走,當作禮物獻給維多利亞女王。島民對此一直不滿,呼籲歸還。

 

智利的複活節島,也是我很想去的地方。

 

 

這座巨大的人頭有翼公牛,是一對站在古代亞述人城堡門口的守護者之一。

 

 

啟蒙館中廳的花壇,由意大利著名考古學家、建築師和藝術家喬瓦尼·巴蒂斯塔·皮拉內西(Giambattista Piranesi)修複。典型的古代雕塑與新古典主義的結合。

 

以上是信馬由韁,走過看到的,下麵是想好要去的兩個展館。

 

中國館,邂逅易縣羅漢

 

 

考慮到時間有限,加快腳去中國館。這隻乾隆年間的青銅香爐置放在中國展廊的中廳。

 

 

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展,整整一長廊。介紹了從紅山到良渚的玉器文化,內容太多,沒有耐心看。

 

 

在佛像展廊,被這座蹙眉沉思狀的瓷像吸引,仔細看展品說明,乖乖,這不是有所耳聞的,美術史上評價極高的易縣三彩羅漢!!大喜,沒想到能親眼看到中國佛教造像的巔峰之作。油然想起“美麗的邂逅”一詞。

 

記不得以前從哪裏聽說的易縣羅漢的故事。現查了一下, 相關的信息很多。故事來自德國人帕金斯基(Friedrich Perzyński,1877-1965)的《中國行記》(Von Chinas Gottern)。書中記錄了他在易縣尋找三彩羅漢像的經曆。1912年,在河北省易縣,八佛窪的某個山洞中,發現了一組遼代三彩等身羅漢像,一共16尊。一通明爭暗奪的倒賣後,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共10尊,均被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有兩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日本現代美術館、大英博物館、俄羅斯冬宮、法國吉美博物館各一尊。據說其中八尊是經帕金斯基之手賣到國外的。

 

易縣十六羅漢像是手工塑形、施釉的彩繪瓷像。他們的形體、容貌、皮膚、衣飾高度逼真,自然生動,惟妙惟肖,被認為是極為罕見的中國寫實主義雕像,引起西方美術界高度關注。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國雕塑史》中對易縣羅漢有一番描述評論,結論是:“其妙肖可與羅馬造像比。......不亞於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最精作品也。”

 

陳丹青先生的《局部》,有一集講易縣羅漢,蠻有趣。在他看來,十世紀時的佛像製作師傅,不自覺地偏離了佛教規範,以真人為模特,製作了這些羅漢,“不然,不可能這麽準確、具體、活生生”。有意思的是,他把羅漢的麵容表情,具體描述為宗教的自在感和深沉感,一種“自以為把握真理的確信”,“不可辯駁的信仰的傲慢” 。還說,小時候從大人臉上也可看到這種表情。相比之下,現代人的“臉上不容易看出內心的立場,隨時準備改口,迎合、掩飾”。啞然失笑,想想又深以為然。也許是科學發達,信息爆炸,信仰變得不容易。扯遠了,這是個大話題。

 

都說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兩尊三彩瓷像,是易縣羅漢中的最上品。下次一定進城去看看。大英博物館中的這尊瓷像,麵容生動,耳朵大得出奇,還可以看出,他的雙手特別出色。現在才知道,這雙手疊加的姿勢,叫禪定印。每次旅遊,都會學到些東西。

 

 

觀音像很常見, 但這尊彩繪木製觀音像顯得雍容華美,服飾和發型都很講究。金朝的(約1115-1234)。

 

 

這樣的觀世音的形象,這樣放鬆的坐姿,是不是藝術家又一次“偏離佛教的規範”?

 

 

布袋和尚( Budai ),即我們比較熟知的彌勒佛、大肚彌勒、笑佛。介紹說是五代後梁時期的僧人,明州奉化,今浙江寧波奉化人。難怪杭州靈隱附近特多大肚彌勒。也許這是最世俗化受歡迎的佛,其“量大福大”的形象,像是提醒世人包容別人,也包容自己。

 

 

根據展品解說,下圖兩尊明朝的釉麵瓷像,是站在閻王兩側的“判官助理”。女助理專記行善者。她的卷宗很薄。綠臉男性助理拿著沉重的卷軸,上麵記著犯下壞事人的名字。這是說明壞人比好人死得多,還是說明世上壞人比好人多,因為人總是要死的。嗬嗬。

 

從來隻聽說閻王殿兩側站的是黑白無常,四大判官,牛頭馬麵一眾,還是第一次看到閻王的這兩個助理。

 

不知名的晚明畫家的作品。青綠山水畫,可能來自蘇州的某個作坊。

這幾個彩繪陶罐,被看作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公元前3300-2000年)的代表。它們應該是馬家窯陶中的上品。罐的造型優雅,上麵的幾何圖形比較複雜,紅、黑色至今鮮豔。

 

馬家窯文化是黃河上遊地區的農業社區文化,以其彩繪陶器而聞名,被認為是當時陶器製造業的頂峰。

 

 

埃及館,奔羅塞塔石碑而去

 

 

埃及館是大英博物館最大的陳列區,有10萬多件古埃及文物。雖然去過埃及,有些古埃及寶貝隻有這裏有,譬如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它是大英博物館鎮寶之一。忘了上次來看了沒有,反正買了一隻印有羅塞塔石碑文的茶杯。這次,先去找到它。

 

仔細看介紹,才了解這塊石碑為什麽這麽寶貴。在這塊殘缺的巨石板上,分別用三種不同的文字刻錄了同一段國王詔書, 日期是公元前196年3月27日。

 

最上端,該詔書是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寫的,這是古埃及的傳統文字;中間,是用有文化的埃及人的日常草書寫的;底部是用政府語言,即希臘語寫的。當時,埃及由希臘王朝統治,該詔書是以男孩國王,托勒密五世·埃皮法尼名義發的。它記錄了當時埃及牧師同意建立皇家異教,以換取托勒密對埃及寺廟讓步的決定。石碑被放置在一座寺廟裏,可能是在羅塞塔附近的塞斯市。

 

石碑上刻文的內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讓考古專家有機會,對照不同文字版本,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從而成為研究古埃及的鑰匙。

 

石碑是在1799年時,一個拿破侖的法軍上尉發現的。1801年,拿破侖的大軍被英軍打敗投降。雙方就石碑的歸屬問題,多次協議。最後,法方可以保留之前石碑的拓印與研究成果,而英方則獲得石碑的實際擁有權。自1802年起,它被保存在大英博物館中,並向全世界公開展出。覺得英國在這事上,不失氣度。25年後,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Jean François Champollion),最終破譯了羅塞塔碑文,出版了《古埃及象形文字體係概論》,從此敲開了古埃及文明的大門。再說,若石碑放在盧浮宮,去看還得買門票,嗬嗬。

 

 

下圖中間,巨大的閃石聖甲蟲,是古埃及人崇拜的眾神之一。在埃及卡納克神廟看得過這種巨大的聖甲蟲,那是紅色花崗岩石材雕刻。好像這次的形象更好更完整。

 

 

公羊保護塔哈爾卡國王的花崗麻岩雕像。 公羊是阿蒙(Amun)神聖的動物之一

 

 

這個拄杖人的麵前,展品從左到右:Setau,拉美西斯二世的努比亞總督的雕像;拉美西斯六世墳墓中的石棺頭像碎片;孟菲斯的普塔大祭司Pahemnetjer的紅色花崗岩類人形石棺。

 

 

獅頭與苗條女身結合,這是女神塞赫梅(Goddess Sekhmet )的雕像。據說她給人類帶來了疾病和災難。然而,由於她也可以將它們帶走,故信徒仍忠於她的保護能力。

 

 

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巨大紅色花崗岩雕像。時間約在公元前1370年左右。

 

 

刻有梅羅伊特字母(Meroitic script)的砂岩石碑。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也是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文物之一。有兩位真人作對比,你可看出其高大。 右臂的圓孔據說是拿破侖時期的法國人鑿的,與此相連的是這尊雕像如何最後來到此館的各種故事。

 

拉美西斯二世被普遍視為古埃及帝國最強大的法老。他熱衷於大興土木,故埃及各地都有他老人家的留下的寺廟宮殿、雕像、紀念碑遺跡。在埃及孟菲斯,曾參觀過一座高達10米,石灰石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由於它的底座和腿部都已經損毀,隻能躺著陳列於孟菲斯博物館中。

 

眼前這座花崗岩的胸像,高高聳立,且麵部完整,英武逼人,可以想見當年的不可一世。1817年,當這尊著名雕像殘部緩慢地從中東運到英國時,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奧斯曼迪亞斯》(Ozymandias 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希臘名字):

 

我遇見一位來自古國的旅人             

他說:有兩條巨大的石腿

半掩於沙漠之間

近旁的沙土中,有一張破碎的石臉

抿著嘴,蹙著眉,麵孔依舊威嚴

想那雕刻者,必定深諳其人情感

那神態還留在石頭上

而斯人已逝,化作塵煙

看那石座上刻著字句:

“我是萬王之王,奧茲曼斯迪亞斯

功業蓋物,強者折服” 

此外,蕩然無物

廢墟四周,唯餘黃沙莽莽

寂寞荒涼,伸展四方。(譯文/楊絳,摘自網絡)

 

就如大英博物館地上刻的名言:“......讓你的雙腳,從此處走過千年,沉浸在知識中” (“and let thy feet, millenniums hence, be set in midst of knowledge”) 。博物館就是有這種功能,讓你感受到曆史。當年留下無數巨像的君王已逝,寫下千古傑作的詩人也已逝,….每個人都會逝去,“是非成敗轉頭空”,唯有天地悠悠,崇高的文明精神和美麗的靈魂永存。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