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奧捷匈四國五城遊之布拉格(1)
在旅館廚房吃早飯,窗戶正對布拉格城堡。
布拉格來自於捷克語práh,意為“門檻”,因為伏爾塔瓦河在這裏流經暗礁,水流湍急,酷似越過一個門檻。從曆史角度看,布拉格確實像一個門檻,胡斯改革開啟了新教改革;兩次“扔出窗外”事件分別引發了胡斯戰爭和歐洲三十年戰爭;英法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定跨過了二戰的門檻;1948年共產黨政變跨越了冷戰的門檻;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導致了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權論。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開啟了蘇東劇變。
伏爾塔瓦河的門檻
步行到查理大橋。查理大橋以橋上的塑像著名,這些雕像大多是宗教人物。這條步行橋永遠有不斷地人流,藝人和小販點綴其中。
橋頭塔樓還沒開門。過橋至老城區到舊城廣場。先到House at the Minutes,有人望文生義,翻譯為一分鍾之屋,說從舊城廣場到這裏隻需要一分鍾。其實應該譯為零售之屋,因為以前這個屋子曾經用來零售卷煙。這是一座晚期哥特式建築,其特點是牆上的壁畫,黑底白描,用切刮藝術製成。雖然隻有單色,但人物卻栩栩如生,似有仙風道骨。這裏曾是卡夫卡的故居。
廣場西南聚集的人最多,大家都在仰頭看天文鍾。這個鍾每天中午報時,有十二門徒塑偶出場巡遊。屬於國人不屑的奇技淫巧,但觀者如堵。
老城廣場真正有意思的是胡斯像,胡斯是布拉格大學的校長,宗教改革的先驅,他反對教廷腐敗和贖罪券,認為彌撒應該使用本國語而不是拉丁語。最終胡斯被火刑處死。胡斯雖然失敗了,但他發起的宗教改革被一個世紀以後的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烏爾裏希·茨溫利等人繼承,形成了新教。胡斯已經成為異議和反抗殘暴強權的象征。在19世紀,胡斯是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標誌。當捷克斯洛伐克被蘇聯統治時,在胡斯雕像下靜坐成為抗議共產黨暴政的方式。
胡斯塑像傲然地站在火刑堆中,蔑視代表教廷的周遭天主教教堂。他腳下的銘文是:“彼此相愛,願每一個人得到真理。”塑像背麵是代表捷克民族重生的婦女和嬰兒。下麵的銘文是“哦,捷克人,我相信經過憤怒的風暴,有一天你會獨立”。刻上銘文的63年以後,這個希望終於實現。同樣的曆史在從布拉格之春到天鵝絨革命中複現,捷克是一個不斷地反抗-失敗-最終走向成功的民族,捷克命運讓人羨慕,捷克民族讓人敬佩。
老城廣場最吸引目光的建築是泰恩教堂(全名是Church of our lady before Tyne)。看過電影《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的人可能都記得托馬斯住所窗外的兩個黝黑塔樓的奇特造型,這就是泰恩教堂。塔樓高80米,是布拉格天際線上引人注目的標誌。每個塔樓都有上下兩層4個小尖頂,別致而奇特。這所教堂很獨特地藏在一座四層小樓之後。遊客欲進而不得其門,實際入口在側麵。教堂免費參觀,但是在看門人的注視下,每個遊客都掏出幾個硬幣,扔進錢匣,才好意思進入參觀。內部還是很值得一看的,宏大莊嚴,金碧輝煌,主祭壇上供奉的是聖母升天圖,Our Lady是對聖母的尊稱,這個教堂是為聖母而設。
天文鍾就安在市政廳塔樓上,塔樓可以買票入內參觀,包括登塔樓和展覽。如果天氣好,一定要登塔樓。這是布拉格最好的登高俯瞰的地方。布拉格由於城市建築千形萬狀,紅瓦黃牆色彩絢麗,號稱“千塔之城”和“金色城市”,登高鳥瞰景觀非常美麗壯觀。布拉格的登高景觀比維也納和布達佩斯等城市更漂亮。登塔有兩種方式,爬樓梯和電梯。電梯還要買票。樓梯比較窄,頂端一段,隻能輪流上下。
塔樓門票包括參觀市政廳。一樓有聖母小教堂,裝飾亮麗。還有一個天文鍾的齒輪機械和12門徒展覽。市政廳的會議室也很漂亮。
廣場周圍的建築還有聖尼古拉斯教堂和布拉格國家美術館。
從廣場往東就是火藥塔。火藥塔、市政廳塔和老城橋塔都是哥特式建築,中央尖塔旁都有四個小尖頂,而且外牆都是黝黑色,很相似。火藥塔也可以登頂,往西看老城,最好時段是上午,順光。
千塔之城名不虛傳
火藥塔旁邊是市政大廈(Prague Municipal House)。這也是一個裝飾精美有特色的建築。正門上方的拱形瓷磚馬賽克畫為“向布拉格致敬”。
去往瓦茨拉夫廣場的途中,邂逅了城邦劇院。我們在維也納看的歌劇《唐璜》的首演就是在這個劇院,由莫紮特親自指揮。電影《莫紮特》和《貝多芬》也都在這裏取景。為了紀念這個曆史事件,劇院門口特意塑立了劇中角色司令官的雕像。這個雕塑出自捷克雕塑家安娜·克勞米(Anna Chromy)。我們在薩爾茨堡也看到了她的一個類似的雕像,名字叫Pietá。名字不同,含義也不同。
瓦茨拉夫廣場(Wenceslas Square),實際上是一條大道,通向雄偉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捷克國家博物館。瓦茨拉夫廣場上集中了旅館、商店。這是購物大街,也是示威大街。布拉格之春群眾在這裏抵抗蘇聯入侵。楊帕拉(Jan Palach)在此自焚。在他自焚地點安放了楊帕拉紀念雕塑。這也是天鵝絨革命的發生之地。
順著民族(Narodni)大街向西,這條大街有很多19世紀的古典建築,在一棟建築前有一個天鵝絨革命的紀念塑像,塑像簡單卻意味深長:幾隻手從牆上伸出,有的做勝利的手勢,底下有銘文11.17.1989。寓意人民衝破禁錮,爭取到自由和勝利。1989年11月17日學生們在民族大街遊行,被秘密警察毆打。最終引發了天鵝絨革命,共產政權被推翻。這一天成為捷克的自由民主日,每年的這一天,人們在這裏集會並獻上鮮花。
國家劇院在弗爾塔瓦河東岸,隔岸可觀全景。它像戴了一頂皇冠的古典建築。我們知道附近有一個哈維爾紀念碑,用穀歌找了一圈,也找不到。最後發現是一個現代藝術的表現形式:一個發光的紅心在三個鐵絲紮的心狀物包圍之中。哈維爾是捷克作家,共產黨統治時期的不同政見者。他抗議蘇聯入侵,發起七七憲章,要求人權。天鵝絨革命後被選為第一任捷克總統。布拉格國際機場以他命名。
東岸的景點基本掃蕩完了,我們再過查理大橋,回到旅館。吃完簡單的午飯,去城堡區。穿過表演藝術學院,就是聖尼古拉斯教堂和聖三一柱。再爬一段台階就到城堡區。布拉格有兩座聖尼古拉斯教堂,一個在老城區,另一個就在小城這裏。區別是前者有兩個塔樓相伴,後者隻有一個塔樓相伴。聖三一柱和布達佩斯、維也納一樣,是為了戰勝黑死病瘟疫而建。這個柱子是三棱柱,類似方尖碑,寓意三位一體。頂端是一個金色的三角形,中間是一個眼睛,寓意上帝之眼。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警告放病毒危害人間的妖魔,天譴將至。塔中是一個背靠金色太陽的黑鴿,象征著聖靈。基座上是上帝和舉著十字架的基督,下麵是聖母瑪麗和當地的聖徒。黑死病導致布拉格四分之一的人口,13000人死亡。剛剛經曆黑死病之後最大的世界瘟疫的這代人,將會留什麽樣的遺產給後人?希望不是一篇不明不白的糊塗賬。
布拉格城堡位於伏爾塔瓦河西岸山上,建於公元7世紀。城堡內有三個庭院、黃金巷、畫廊、花園,聖維特教堂,聖喬治教堂和舊皇宮,現任總統也在這裏辦公。
總統府
聖維特教堂是捷克最大的教堂,用了將近600年時間才建成。高大的一雙尖頂,高聳的尖拱門窗是其特色。入內參觀免費,登塔樓看展覽需要買票。看教堂內部,流光溢彩的彩色玻璃和高大深邃的拱頂營造烘托出宏大莊嚴的氣氛。紅色的聖喬治教堂是捷克保存最好的仿羅馬式建築。
城堡東邊有一個看台,可以俯瞰布拉格,但景色稍遜於在老城廣場塔樓所觀。
城堡西邊的廣場也不可錯過:廣場周圍的建築也很好看:主教宮、國家美術館、女神路燈、聖母柱、布拉格美術館施瓦岑貝格分館、托馬斯·馬薩裏克塑像等等。有曆史有文化的國家處處都是經典。
主教宮
下山到一家叫Pork’s的飯館吃飯,這家主營烤蹄膀。一升啤酒,一份蹄膀兩人吃得大飽,加小費不到23美元。蹄膀酥脆,外焦裏嫩,配上酸菜絲。這家餐館自釀的啤酒也很有特色,餐桌旁放置著巨大的釀酒桶。
吃完飯,步行一英裏登上萊特納Letna山,萊特納是拍攝弗爾塔瓦多橋和老城區的地點。可惜今天西邊多雲,浮雲蔽日,不見長安。拍了幾張江橋就下山了。
乘有軌電車到Manes大橋,等待天黑拍攝查理大橋夜景。不知是否因為俄烏戰爭引起的能源緊張,大橋開燈不足,夜景效果不明顯。
Manes橋旁有魯道夫宮(Rudolfinum)和楊帕拉廣場,廣場上有楊帕拉紀念雕塑。天鵝絨革命之前這個廣場叫紅軍廣場。這個雕塑是美國建築師約翰·海杜克設計的,題為自殺之屋和母親之屋。地上的牌匾是夏皮羅的詩“楊·帕拉赫的葬禮”。雕塑的靈感來自於這首詩。雕塑是兩個代表屋子的盒子,代表母親的是木頭的,代表兒子的是金屬的,兩個屋子上麵都有尖刺,母親的尖刺是收斂的,鈍的,兒子的尖刺是發散的,尖銳的。兒子的屋子完全封閉,母親的屋子有一扇窗戶,永遠看著她殉道的兒子。尖刺是太陽的光芒,是聲波。母親安靜內斂,兒子開始爆炸,聲波傳到宇宙之中。楊自焚發生在蘇軍入侵的五個月之後,他抗議蘇軍入侵,但主要是表達對捷克人的放棄、犬儒和屈服的失望。他想以一己之身喚醒人們的冷漠。自焚讓人聯想燒死在火刑堆的胡斯。後者的犧牲啟蒙了下一世紀的的新教運動。帕拉赫之後,又有多起自焚抗議,不僅發生在捷克,而且在東歐和世界其他地方。1989年一月帕拉赫逝世 20 周年之時,布拉格人民紀念帕拉赫的抗議活動,最後升級為 “帕拉赫周”,被認為是10 個月後天鵝絨革命-捷克共產黨政權垮台的催化劑之一。
今天捷克人沒有忘記帕拉赫,除了這裏和瓦茨拉夫廣場上的帕拉赫紀念碑外,離這裏100米的查理大學藝術學院的圖書館以帕拉赫命名,外牆上有帕拉赫的青銅麵像。人們經常在這些紀念碑下獻上鮮花,懷念勇敢的人。
經查理大橋回西岸,這是今天第三次經過查理大橋。在橋上拍了很多夜景,城堡的夜景更漂亮。穀歌記錄今天步行了11.4英裏。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