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倫薩,米開朗基羅、大衛的演變

來源: 望遠鏡2015 2022-12-22 12:46:01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9314 bytes)

 

2022-12-20

很多年前乘地中海遊輪,停靠港口可以去佛羅倫薩一日遊。那時還不懂先上網查信息做功略,隻是跟著人走,乘一個半小時火車到佛羅倫薩,跳下車直奔聖母百花大教堂,裏外繞一圈拍照打卡。然後趕去領主廣場看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不知道是複製像),嗬、哇地叫幾聲,驚歎不已。再沿一橦大樓(當時不知是著名的烏菲齊美術館)下的走廊到河邊,然後繞到老橋上。一通亂拍自拍後,趕回火車站乘車回港上船。那已經不是走馬看花,而是馬看花,雲裏霧裏,真假不分。

這次做足功課,第一天又走馬觀花一遍,然後買票去Accademia Gallery 看原作。冬天淡季真是逛博物館的好時光,人少不排隊,不必人擠人鑽空子,可以隨便看、隨便拍。室內燈光下的大衛像,比室外陰天下的複製品,看起來就是不同。材質更好,大師技巧也不是那麽容易拷貝的,顯得細節做工更加精美精致。當初委托方購得巨石,想請人雕刻大衛像放到聖母百花大教堂立麵屋頂上,可拖了幾十年無人做。150126歲的米開朗基羅自薦,用兩年多時間雕刻成這尊具有經典希臘羅馬天神像體態的大衛像。因為太重無法放上屋頂,放哪裏呢?當時佛羅倫薩不僅外部遭受周圍其他國家的競爭,內部的權力幾乎都被權勢越來越大的美第奇家族壟斷。乘著剛剛暫時把美第奇掌門人流放外地的時候,討論決定把大衛像放在舊宮(市政廳)門前的基座上,成為佛羅倫薩市政當局捍衛共和國的象征。大衛像自揭幕後名震天下,成為史上最著名的石雕像,奠定米開朗基羅偉大雕刻家的地位。後來原像移到這座美術館裏保存。這座美術館是意大利除烏菲齊美術館之外,遊客最多的,唯一的原因就是大衛像。

其實館內還有米開朗基羅的一組四座未完成的雕像:奴隸。巴黎盧浮宮博物館有另外兩座完成的雕像。他曾說雕像其實早已經在石頭裏,他隻是把不要的石頭移開。這幾座雕刻顯示石塊中的部分已雕刻人體,給人想像在粗糙未鑿的石塊中,剩下的人像會是什麽樣子。米開朗基羅後來還有幾十年的生涯,一直不完成這組雕像。有人懷疑他改變想法,故意把奴隸在石頭裏,更好地表現主題。非常難得的機會和實例,了解他的雕刻過程。

幾百年後法國雕塑家羅丹,也許受此啟發,在創作的雕像中故意留大片粗糙未鑿的石塊,與精雕細鑿部分形成對比。

美第奇紀念堂Medici Chapel是其家族成員的幕堂,圓形大廳鑲滿大理石非常豪華。在一個米開朗基羅設計的旁室內New Sacristy,分別在相對的兩麵牆上為兩位公爵墓而作。他親自雕刻中間上方的墓主像,和下麵一對半臥裸像,尤其下麵的這兩組雕像非常有名,”day and night”dawn and dusk。他用人像表情的醒(男像)與睡(女像)表現日與夜,剛醒和將睡眠象征清晨(女像)與黃昏(男像)。他的雕塑繪畫作品裏的裸體人像,隻有肌肉男,直到這兩組,第一次創作裸女像。

室內另一麵牆上還有三座石像,中間的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母與子,不太出名。

離烏菲齊美術館不遠有座Bargello National Museum,裏麵有幾個米開朗基羅早年的雕塑可看。其中他21歲時創作的酒神Bacchus像最有名,顯示出青年雕刻家的才華。不過在美術館裏,與眾多其他傑作擠在一起,沒有任何VIP待遇。

這家美術館也許傑作太多而空間不大,陳列有點散漫擁擠,不仔細一一辮認,會錯過那些大師傑作。比如我完全沒想到大廳一個柱子後麵不起眼處,居然放著這尊非常著名的Giambologna1580年創作的飛翔的墨丘利”Flying Mercury,動感十足似乎真能飛起來的青銅像。旁邊有其它雕像,背景淩亂,想拍張好看的照片都難。當年美第奇可是把這尊名作放在花園噴泉的中心位置上。好在觀眾不多,否則真怕誰不當心就撞倒一尊珍品。

其實裏麵還有幾座有名的雕塑,其中有三座也是大衛。佛羅倫薩人特別偏愛大衛,委托最優秀的雕塑家先後創作了幾尊大衛像。唐納泰羅Donatello的早期大理石大衛,和後期的青銅大衛,Verrocchio的青銅大衛。如果比較這三尊文藝複興早期的大衛像,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和晚期巴洛克風格的貝尼尼的大衛像,可以清楚地看到雕刻藝術在那個時代的演變。

唐納泰羅也是金匠學徒出身的傑出雕塑家,1409年受托為聖母百花大教堂做大理石的大衛像。與中世紀典型的哥特式雕像比,身姿略呈希臘式S形扭曲,半露裸腿,容貌女性化以表現少年的大衛。據說唐納泰羅是喜歡少男的同性戀,也開始敢於借口希臘羅馬的同性戀風氣,在雕像上表現他的喜好。

唐納泰羅於1440年創作的大衛銅像,是他最著名的雕塑,美術館的鎮館之寶。這是自古羅馬後一千多年來第一尊裸體雕像,而且牧童的帽子和靴子具有當時的服飾風格,人體姿態更加女性化,整體風格既不希臘羅馬式古典,也不中世紀宗教般莊重,反而世俗甚至性感,在當時是一件驚世駭俗的藝術品。有佛羅倫薩和美第奇的寬容和支持,當時放在舊宮前廣場任人欣賞。此後以神話傳說人物為主題的裸體像,被廣泛接受。

Verrocchio1475年創作的大衛像,姿勢很象唐納泰羅的,但服飾換成戰士胸甲,更多一點少男的帥氣。據說少年形象用他的學徒,年少時的達芬奇作為模特。因為當時對人體解剖結構尚不清楚,這兩尊銅像的人體不太完善,也沒能表現出男性的肌肉組織形狀。前述三像都表現大衛殺死哥利亞並割下首級後的放鬆狀態,大衛腳下有哥利亞的首級,點明故事。

米開朗基羅1504年作的大衛,則選擇大衛戰鬥之前的略呈緊張專注時的狀態來表現。米開朗基羅象達芬奇那樣,都做過仔細的人體解剖結構的研究,能夠充分展現肌肉男的雄性荷爾蒙的氣息。他屏棄以前女性化又不完善的人體像方式,完全采用古希臘羅馬神話英雄的姿勢,幹脆全裸,麵容也具有堅毅的表情,而且尺寸特別大,放在舊宮門前廣場上的高座上,充分展現神祗般完美的男性身材與故事張力。頗具古風對人體的欣賞與讚美,技巧更超越古人,所以是文藝複興雕塑藝術的顛峰。

前文曾經簡介過巴洛克風格的貝尼尼的大衛(現藏於羅馬的Borghese Gallery),再搬過來做比較。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處於一個高高在上的石座上,像天神般自信沉著的靜態姿勢,而貝尼尼1624年創作的大衛像,真人般大小立在地上,像普通戰士處在戰鬥中的一個動態瞬間:正奮力扭轉身體,右手抓著拋石器準備扔出去,麵部表情緊張激動,雙眉緊鎖、雙眼堅毅、緊咬牙關。身姿處於一個動態臨界點,仿佛下一秒就會反彈。貝尼尼的大衛像,似乎把一個戲劇性的關鍵時刻,凝固在石頭上,改變此後雕塑藝術風氣。

比較五尊前後相差約兩百年的大衛像,有助於了解文藝複興的雕塑風格演變。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意大利去過許多次,真品也見過許多次,故事也都知道,但是讀你的文章,總是又有新意!謝謝! -bonbonlei- 給 bonbonlei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12/23/2022 postreply 02:54:13

A feast of art, thanks -borisg- 給 borisg 發送悄悄話 borisg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12/23/2022 postreply 04:54:39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