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人,身邊景 - 我的2022

本文內容已被 [ 多倫多小珂 ] 在 2022-12-12 05:13:07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不知不覺,寒冷的冬天悄然而來。2022,在我們的眼前,終於走到了尾聲
 

記得2020年歲末之際,新冠已經肆掠世界將近一年,那時候,我們的心情非常惶恐,因為誰也說不清這場人類的災難何時能夠結束。 

 

 

14世紀席卷歐洲的黑死病,整整持續了6年。但中世紀的人類要比現在封閉得多,如果我們也要折騰那麽久,想想都不寒而栗。

 

 2021年,疫苗出現了,遠遠的地平線,我們似乎看到了一線曙光。夏天,我們自駕去了魁北克的加斯佩半島,心裏想著,慢慢地,生活應該恢複正常了。

 

 
沒想到2021年年底,疫情再起,我們不得不推遲了馬德拉之行。

 看著窗外飄落的雪花,我不知道在心裏希望和沮喪,哪個的力量更強。

 
 

既然出不了遠門,那就好好看看身邊的世界吧

 
 

在加拿大生活了20多年,我以前特別不喜歡這兒長達將近半年的冬天。

 
但冰天雪地之下,我開始喜歡上這種晶瑩剔透的寧靜之美。 
 

744平方公裏的Simcoe湖是安省第四大湖,過去的幾十年裏,我們來過這兒無數次釣魚,徒步,野營,但今年第一次,我們走上了冰封千米的湖麵

 

  

冰麵上,LG飛起了無人機。第一次在湖麵上起降無人機,那一刻心裏有一種莫名的激動。

 

天地一片白茫茫,興奮之餘,我又想起了身邊的疫情。

 

人最恐懼的不是衰老,而是重複。《百年孤獨》裏有一個女人,白天做衣服晚上拆,第二天再重做,不停地在重複中消耗著生命。那一刻,我對著無言的白雪祈禱,疫情趕快結束吧,這樣我們可以走遠一些,看多一些。

 

 即使一生如織衣,我也希望趁著年輕,盡可能地編織一份燦爛的生命。

 

 4月了,國內早已春暖花開,這兒依然一片蕭瑟。但我們再也壓抑不住,頂著寒風在殘雪遍地的樹林中漫步。

在離多倫多大約40公裏的地方,有一處湖灣,因為1669年,法籍耶穌會傳教士芬尼郎(Fenelon)率先抵達此地而得名法國佬灣(Frenchman's Bay)。

這兒除了是釣魚勝地,也是非常著名的觀賞落日的地方。

當西邊的霞彩慢慢染紅了湖麵,當整個湖灣都籠罩在一片美麗的橘黃色的時候,我發覺,無論人類怎麽折騰,其實自然界依然一如既往的花開花謝,潮漲潮落。

 

安省的春天,遲至五月才開始,但她來的卻是如此的猛烈和猝不及防。

仿佛一夜間,桃花,梨花,櫻花競相開放。

 

 多倫多櫻花勝地 - High Park, 遊人如織。

 

禁錮了幾個月,人們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2年多了,這片土地終於蘇醒了。最慶幸的是劫後餘生,最欣喜的是久後重逢。

 因為疫情停辦了2年的多倫多開放日(Toronto Open Doors),今年終於又開放了。

 
二天的時間裏,多倫多市府開放了100多座曆史建築供遊客免費參觀。

 

 禁錮太久的人們紛紛走上街頭,這是20多年來多倫多人最踴躍參加的一屆開放日。

我也就此有機會走入身邊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一座座建築。

Spadina Musume曾是多倫多首富的宅邸。

 

從這座17-19世紀的英倫風格的建築中,我們走入曆史,重溫了昔日多倫多的異樣風情。

 

Elgin and Winter Garden Theatre Centre位於多倫多市中心,這些年,我從它不起眼的門麵經過無數次,卻從來沒有想到這裏麵居然是加拿大最豪華的劇院。

 

 它始建於1913年,是家擁有近一百年悠久曆史的老劇院。還曾因歌舞雜耍表演式微而暫時倒閉,一直到半個多世紀後(1989年12月)才重新開業,毫不誇張的說這家劇院見證著加拿大戲劇業的興衰。

重新開業後,該劇院上演了不少著名戲劇,例如《綠野仙蹤》、《李爾王》、《愛的觀點》、《毫不聖神》等戲劇並大受歡迎,使得它重新躋身加拿大主流劇場的行列。

我和LG約定,2023年,我們一定要在這座劇院看一場戲劇。

每一次我上下班開車經過404高速,總能看到路旁的一座鑽石形狀的玻璃建築。

借著這次開放日,我第一次走近它,才知道這兒是一座伊斯蘭博物館 - 阿迦汗博物館(Aga Khan Museum)。

它屬於伊斯蘭教什葉派伊斯瑪儀派領袖阿迦汗四世(Prince Shah Karim Al Husseini)的私人財產,其主體建築於1996年購得,2002年阿迦汗四世買下相鄰建築,並宣布建造阿迦汗博物館、伊斯蘭中心和阿迦汗公園。

這座博物館由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日本建築師槙文彥(Fumihiko Maki)設計,占地麵積約1萬平方米。館內藏品涵蓋伊斯蘭藝術、伊朗藝術和穆斯林文化等,重要展品包括伊本·西那(Ibn Sina)的《醫典》副本、一張「藍色古蘭經」的書頁、14世紀西班牙星盤等。

 幾年前,我們在西班牙旅行的時候,在塞維利亞,在格拉納達曾接觸過璀璨的伊斯蘭文化,沒想到,在加拿大,居然也有這麽一座宏大的伊斯蘭博物館。

 

如果說美國是大熔爐,那麽加拿大就是馬賽克,各個民族的人到了美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有的美國文化,但好像很少聽說有人提到加拿大文化,因為來自各地的人到了加拿大這塊土地,他們更容易保留自己原來的文化。

宗教是文化的一個部分,借著這次開放日,我也想考察一下各種宗教在加拿大的發展情況。

 

以前,我一直有一個感覺,鄰居魁北克省因為法國文化的影響,天主教居於主流,而安省沒有那麽多法裔,應該是新教為主,我身邊那些信教的朋友也都是隸屬新教教派。

但根據2021年的統計,安省總人口中,大約31%無宗教信仰,26%信仰羅馬天主教,13.5%信仰基督新教,2.4%信仰東正教。沒想到,在安省占主流的依然是天主教。

 

安省的天主教教徒主要來源於加拿大曆史上的法裔建立的新法蘭西。

因為加拿大的曆史比歐洲國家曆史短許多,這兒的天主教堂自然也不如歐陸的那些大教堂宏偉。

但教堂內的壁畫依然富麗堂皇,讓我想起西西裏巴洛克小城諾托的那些教堂。

 安省的新教徒早期來自那些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流落到加拿大來的英國保皇黨。

從外表看,新教教堂和天主教教堂沒有什麽差別,都是百年以上的石頭建築,但內部卻簡樸得多。

很多新教教堂現在兼具社區禮堂的作用。

從美學角度上講,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在安省信眾裏隻占不到3%的東正教堂。

 典型的洋蔥頭圓頂。

 滿臉大胡子的神父。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立體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占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

 

但教堂裏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平麵壁畫,這些壁畫有著濃鬱的拜占庭風格,讓我不禁想起西西裏的蒙雷阿萊大教堂。

二天的多倫多開放日匆匆結束,但我們卻意猶未盡,從馬德拉旅行回來,我們繼續探訪周圍的宗教建築。

加拿大作為倡導多民族文化的共存和交流,這兒不隻有西方宗教,也有東方宗教。

如果你去印度的首都德裏旅遊,人們肯定會邀請你去斯瓦米納拉揚神廟(Swaminarayan),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印度寺廟。可是你知道,在多倫多也有這樣一座巨大宏偉的印度寺廟嗎?

這座建造於2004年並於2007年正式對外開放的印度神廟,共有24,000件大理石雕像,由1800名工匠在印度花了四年的時間手工雕刻而成。總體積達9.5萬立方米、重6千多噸,其中最大的石料重5.6噸,最小的隻有50克。

 這座印度神廟,我在以前就寫文介紹過。

 
沒想到,在我家附近,也有一所印度神廟。

 

 

這座神廟供奉的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毗濕奴(Vishnu),外表看起來,頗似西遊記裏的二郎神。

印度教是多神教,據說總共有三億多位神,我很好奇,這個數字是怎麽計算出來的。

 提到東方宗教,怎麽可能不提到佛教呢。

以前我提到過,安省華人宗教團體正在東南部的Peterborough募集資金,修建加拿大佛教四大名山。

 工程擬在四個方位分別建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和九華山,總占地麵積1350英畝(約計9000中國畝)。整個工程分期進行,首期工程是加國五台山工程。

 

工程已經進行了10幾年,目前第一期工程還沒完成,不知道我輩今生能不能等到四大名山全部完工的那一天。

說到東方宗教,怎麽能忘了中國人的本土宗教-道教呢。

在安省賞楓勝地Orangeville,座落著道教-蓬萊閣。2007年9月6日至8日,舉行了三教大殿聖像崇陞典禮。三教大殿占地逾8,000平方英呎,殿內供奉了孔子﹑釋迦牟尼﹑太上老君、呂祖﹑觀音﹑黃大仙及天後等仙聖。

大殿外型完全是中國廟寺型式,但用料及設計則現代化,殿頂全部采用銅製瓦片,並利用銅鏽補漏冷縮熱漲的原理來鞏固這些銅片,完全不用一根釘

很久以前就知道,香港有一處香火非常旺的黃大仙廟,很多香港著名藝人都去那兒燒香,祭拜。現在我們這兒也有黃大仙了。

 以前,我一直誤以為黃大仙廟裏供奉的是黃鼠狼,因為人們也把黃鼠狼稱為大仙,很長時間我都很困惑,為什麽這麽多人要祭拜本來人人喊打的黃鼠狼, 

 

這次去了黃大仙祠,我才知道,原來這兒供奉的是中國東晉的一位道士,名叫黃初平。

 

 

道教是多神教,在眾多的神當中,黃大仙是相當出名的。當年黃大仙雲遊四海,治病救人,濟世扶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仙道,其功德家喻戶曉,受到廣大民眾的擁戴,紛紛立祠來尊奉他。

我也不能免俗,麵對黃大仙,我默默祈禱,疫情早日過去,我們的生活早日回到正軌。

在我們利用周末,一座座教堂,神廟間轉悠的時候,時間不知不覺已入深秋,安省最好的季節終於到來了,層山疊翠,滿目金黃。

 在楓林深處,我們又發現一座來自老撾的佛教徒建造的佛廟。

上世紀7,80年代,因為中南半島的戰火,大批老撾人移民至加拿大,佛教是老撾的國教,這些老撾移民立足加國的同時,也帶來了獨具特色的老撾佛教。

這座老撾寺廟形製低矮,但非常講究曲線和弧度。重簷的屋頂,

 顏色以紅,黃為主。

坐佛安詳,陰柔。

 走在林間小道,低頭是遍地楓葉,抬頭是白牆紅瓦,那一刻,我有些迷糊,似乎自己仍在加拿大,又仿佛自己身在老撾。

這也是加拿大最好的地方,各族人民來到此地,彼此尊重,又彼此堅持,這就是加拿大,這就是加拿大文化。

此刻,我們剛剛告別楓紅如火的秋季。

每到秋季,人們不自覺地會生成一絲傷感,一絲懷舊。

懷舊,是對未來的惶惑,對現世的失望,於是不由得開始回味那個逝去的,也永不再來的年代。

 對我來說,也許傷秋,但並不懷舊。與其無病呻吟地去追惜小人生的過往,不如去緬懷大曆史的曾經。

 
這也是為什麽我喜歡旅行,喜歡追尋曆史發生地的一個原因吧。

 

旅行並非為了逃避現實,而是不想錯過人生
為了去寬闊人生閱曆,以及邂逅未知的風光
為了經曆所有收獲和經驗
以及期待更好的來臨
為了感受別人的故事
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篇章
雖然每段路程都有似曾相識的開始
卻有不盡相同的結局,我們領略更多

擱筆之時,下一次旅行已經在不遠處等待我們了。收拾心情,背上行囊,我們將再次上路。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