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文納?好地方,去的人卻很少。看看這個

來源: 顧劍 2022-08-06 14:41:55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43187 bytes)

拉文納的典故很多。我寫的書裏的一章

*****************

第三章  拉文納:帝國的餘暉

羅馬的曆史來到了第五世紀,羅馬城即將從帝國舞台的中心退出,取而代之在此後兩百多年成為整個意大利政治焦點的城市,是無論當時還是今天都不那麽起眼的東海岸城市拉文納(Ravenna)。

拉文納在東海岸,毗鄰亞得利亞海,它的位置偏僻,不在今天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這條最熱門的旅遊線路上,所以很少有國內的遊記提到它。我特為從威尼斯繞道來此,是因為作為曆史愛好者,我對這個地方的曆史有著特殊的濃厚興趣:拉文納在西羅馬帝國晚期一度代替羅馬和米蘭成為帝國的首都,遺留下4-7世紀羅馬時代很多藝術和建築的傑作,尤其是馬賽克拚貼畫,保存下來的遺跡可謂舉世無雙。我專門為了去看羅馬遺跡而前往拉文納。

第1節 羅馬版的慈禧太後:普拉西迪亞

拉文納最重要的景點,是聖維塔萊教堂(Basilica San Vitale)和普拉西迪亞太後墓(Galla Placidia)。這兩處古跡在同一座院子裏,外表看來都是非常儉樸的紅磚建築,既不高大,也沒有大理石貼麵裝飾,甚至雕塑都沒有一個。但是內部覆蓋整麵牆和天花板的馬賽克拚貼畫,富麗堂皇得令人窒息。普塔西迪亞皇太後的墓是一座低矮的平房,中央比旁邊高出一層,內部的主要空間是一個長形穹頂的房間,裏麵放了三具大理石棺槨,正中間是普拉西迪亞,兩邊的棺槨裏一個是她的丈夫,君士坦提烏斯三世皇帝,另一個則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她的哥哥,羅馬皇帝荷諾留,也有說是她的兒子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三座棺槨側麵的整麵牆壁都鑲滿了宗教題材的馬賽克壁畫,尤其是普拉西迪亞石棺的正上方穹頂上,鋪滿深藍色為底,金色馬賽克製作的無數繁星,正中有一個巨大的金色十字架。陵墓的內部氣氛頓時因為這藍色星空而顯得莊嚴肅穆。這位墓主,是西羅馬帝國晚期傑出的女性政治家,身世顯赫,她的父親是皇帝,哥哥是皇帝,前後兩任丈夫一個是國王另一個還是皇帝,兒子自然更是皇帝,連侄子都是皇帝,但這個女人一生卻也顛沛流離,不斷地和羅馬史上各種各樣的著名強人勾心鬥角,政治對手當中甚至包括 “上帝之鞭”匈王阿提拉這樣的不世梟雄,卻還能苦苦支撐羅馬帝國的骨架不倒,傳給了子孫,確有些像是晚清“同光中興”時期,支撐清朝捱過政治危機的慈禧太後年輕時代的作為跟手段,也是曆史上一段傳奇。普拉西迪亞生前幾乎沒有過片刻安寧,死後的這個陵墓環境,也算是終於能夠安享寧靜了。

故事要從羅馬帝國晚期,四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和提奧多西大帝講起。上一章裏,我們追述羅馬史,說到戴克裏先皇帝結束了羅馬的“三世紀危機”,並且兩分帝國。在這個時期,西羅馬皇帝的首都不是羅馬,而是米蘭。沒過多久,戴克裏先退休但仍然在世的時候,東西羅馬帝國就又發生了軍閥爭霸的亂局,最終君士坦丁皇帝在公元312年羅馬的米爾萬橋戰役擊敗競爭者,並當上了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共主。君士坦丁皇帝在東羅馬帝國建設君士坦丁堡,作為東帝國的首都,而西帝國的行政首都仍然是米蘭。君士坦丁大帝發布《米蘭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但是皇帝本人終其一生並沒有皈依為基督徒,甚至在他臨死時候受洗禮這個說法,後世的曆史學家也有爭議,認為是後世基督教會編造的曆史。君士坦丁皇帝本人是否皈依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暫且存疑,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整個公元4世紀,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地位並不穩固,有些皇帝支持基督教,有些仍然反對,而羅馬城裏還有大批貴族和平民仍然信奉羅馬的原始多神教。君士坦丁死後帝國再次陷入內憂外患,這次的主因不是軍閥混戰,而是日耳曼蠻族大遷徙,把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邊境衝擊得七零八落。

首先是匈人部落從亞洲大草原東向,逼迫當時已經相當強大的日耳曼各部落向西遷徙。近代的法國曆史學家把這支擁有可怕戰鬥力的遊牧部落,從它的名字Huns或者Hunni,聯想到了中國漢代的匈奴人,首先提出假設說,歐洲曆史上的Hunni人,就是被漢朝擊敗而西遷的北匈奴。這也是中國的大眾媒體特別喜歡的說法:強大的漢朝擊走了匈奴,然後匈奴西遷打跑了日耳曼各族,而日耳曼各族又入侵並最終滅亡了西羅馬帝國。實際上,歐洲史上的Hunni人和中國史上匈奴的關係在嚴肅的現代史學界並沒有定論,現在的科學家使用先進的生物技術也無法證實或者證偽這兩個種族之間的DNA血緣關係。東漢遠征南匈奴,勒石燕然山 北匈奴遠遁不知所蹤,這些事件發生在公元1世紀末,Hunni人第一次出現在歐洲曆史上則是公元4世紀後期,中間這將近三百年時間,亞洲大草原上的各個遊牧民族一直在不斷地遷徙和融合,舊的民族消亡,新的民族產生,這些都發生在沒有周邊文明國家史書記載的大草原腹地,所以誰也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麽,讀音上的近似可能是因為純屬巧合,也可能是因為,來到歐洲的這些遊牧民族打著曆史上威名遠振的匈奴人的旗號,當然也有可能他們真的是當年匈奴的後代,我們沒有證實或者證偽的切實證據。因此,筆者在書中把這些Hunni人翻譯為“匈人”,就是刻意避免使用匈奴的稱謂,以示區別。

在公元400年前後的早期匈人王國雖然戰鬥力極為強悍,但他們和東西兩個羅馬帝國之間還隔著日耳曼諸蠻族部落,本著“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這個原則,匈人和羅馬帝國的關係總體上還算不錯,甚至經常充當羅馬的雇傭軍和日耳曼人打仗。日耳曼人中強大的一支,西哥特人在匈人的逼迫下遷入西羅馬帝國的疆界之內避難,不久因為受到帝國政府的壓迫盤剝憤而起事,公元378年阿德裏安堡戰役,不僅決定性地全殲羅馬大軍,打死了西羅馬皇帝瓦倫斯,而且在軍事史上標誌著稱雄8百年的古希臘-羅馬重步兵方陣體製,完敗於新的騎兵作戰體係,從此以後東哥特人、西哥特人、汪達爾人、誇迪人、阿勒曼人、法蘭克人等等日耳曼蠻族,一波又一波地入侵並劫掠東西兩個羅馬帝國的疆界,帝國在西歐、不列顛、北非等地的領土時常被蠻族或者自己反叛的將領割裂出去,造成事實獨立,而羅馬帝國的軍隊本身也越來越多地依靠各個蠻族的雇傭兵作為將領和兵源進行作戰。

在阿德裏安堡戰役後帝國的一片混亂中,幸好羅馬帝國出了一個能幹的將領提奧多西,他率領大軍東征西討,總算穩定了帝國的形勢,製止日耳曼諸蠻族進一步入侵,並且在內戰中打敗所有對手,登上了東西兩個帝國的皇位。這個提奧多西皇帝,是曆史上最後一位同時頭戴東西兩帝國皇冠的強人,還開創了提奧多西皇朝,但是象他前麵的戴克裏先和君士坦丁兩位身兼兩帝國皇位的前輩一樣,他隻是讓帝國有了短暫的中興希望而已。提奧多西還是羅馬史上第一個真正把基督教作為國教強行推廣,並且嚴厲鎮壓各種原始多神教的皇帝,就是他下令搗毀了帝國境內所有的古希臘羅馬多神教神殿,象希臘的奧林匹亞、雅典、德爾斐還有塞浦路斯、土耳其這些地方的古老神廟,今天我們隻能看到遺跡,甚至連廢墟都隻剩了一兩根石柱,當初都是提奧多西皇帝下令搗毀的,希臘的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在他的統治期間被迫停辦,直到1896年才在雅典恢複。因為提奧多西皇帝如此賣力地強推基督教,他死後被教會戴上了一頂 “大帝”的冠冕,但他卻是我個人最為痛恨的歐洲曆史人物。

395年提奧多西皇帝駕崩的時候,他讓自己的長子,18歲的阿卡迪烏斯繼承東帝國皇位,次子年僅十歲的荷諾留繼承西帝國皇位。在提奧多西南征北戰的這些年裏,他手下有兩員得力大將,都是出身日耳曼蠻族能征慣戰的軍事高手,一個是汪達爾人斯提裏科,另一個是西哥特人阿拉裏克。這兩位青年將領未來將是帝國舞台上的主角,也是一生的對手。提奧多西將自己的侄女塞蕾娜公主收為義女,嫁給了斯提裏科,並授予這位女婿西羅馬帝國大將軍的要職,讓斯提裏科輔佐十歲的幼主,性格懦弱而昏庸的荷諾留皇帝。熟悉羅馬史的人都知道,羅馬皇帝的女婿或者繼子,差不多擁有和親子一樣的繼承權,所以提奧多西執意把西帝國的皇位傳給幼子荷諾留皇帝,而不是索性傳給女婿斯提裏科,卻又讓斯提裏科執掌兵權,這個安排就有點奇怪了。有可能提奧多西皇帝臨終的時候,一是顧忌斯提裏科的蠻族血統,二是畢竟偏心自己的親兒子,但如此一來,他身後的羅馬帝國最終敗亡的命運也就注定了。

提奧多西皇帝還有一個小女兒,就是這段故事的女主人公,也是我去參觀的拉文納城裏這座古墓的主人,普拉西迪亞。提奧多西死的時候,普拉西迪亞公主才6歲,寄養在姐夫大將軍斯提裏科位於羅馬城的家中。為了加強和皇室的關係,斯提裏科為自己隻有幾歲的兒子和小姨子普拉西迪亞訂下了娃娃親,後來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小舅子荷諾留皇帝。羅馬人不講究輩分,這種政治婚姻對他們來說不算什麽大不了的事,但在中國人看來確實極難理解。

提奧多西皇帝死後,女婿斯提裏科以大將軍的身份成為托孤重臣,軍中另一位青年將領阿拉裏克對於老皇帝的偏袒心懷不滿,叛羅馬而去,回歸自己的部落,做了西哥特的國王,並帶領西哥特人在東西兩個羅馬帝國不斷犯邊劫掠,成為當時帝國的頭號心腹大患。而帝國的大將軍斯提裏科始終都比阿拉裏克技高一籌,兩個人麵對麵打過幾場大戰,無數次小戰,始終是斯提裏科占上風,而阿拉裏克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和組織者,他屢敗屢戰,每次在戰場上大敗之餘都能重振旗鼓,始終享有自己部下的忠誠。要知道,自古敗仗最難打,要象漢高祖劉邦那樣做到敗而不倒,卷土重來,需要極強的組織能力和人格魅力,換了別人,恐怕部下早就分崩離析,甚至被部下殺了頭向敵人報功了。就是在這兩個英雄長達13年的較量中,公元402年,阿拉裏克舉兵圍困當時朝廷所在地米蘭,斯提裏科及時趕到擊敗阿拉裏克解圍。這次圍城把18歲的荷諾留皇帝嚇得不輕,於是決計遷都到東海岸的拉文納,拉文納城外四麵都是沼澤,易守難攻,從此以後,拉文納就成了西羅馬帝國的末代首都,直到後來東羅馬帝國反攻意大利,三百多年都是帝國在意大利半島上的政治中心。

荷諾留皇帝漸漸長大成人,雖然總是龜縮在拉文納小朝廷裏麵不敢出來作戰,但卻對手握重兵的斯提裏科越來越多猜忌,在公元408年荷諾留下令逮捕並處決了這位國之幹城。斯提裏科一死,世上再也無人可以克製西哥特王阿拉裏克,410年阿拉裏克席卷意大利半島如入無人之境,兵臨羅馬城下。羅馬,這座7百年來從未被攻陷的永恒之城,終於匍匐在阿拉裏克這位一世梟雄的腳下。當時普拉西迪亞公主22歲,被阿拉裏克劫走,隨著劫掠之後的西哥特軍隊離開了羅馬城。

這段曆史大約和中國曆史上的東晉年間五胡亂華同時代,重整河山並登上皇位的提奧多西皇帝,大致和東晉北伐的桓溫、劉裕有些類似,而阿拉裏克則像是更早些時候第一個叛離漢人王朝自立,後來滅亡了西晉的匈奴人劉淵。不過似乎攻克羅馬是阿拉裏克畢生的宿命一樣,他在撤出羅馬不久就在軍中病亡,繼任的西哥特王是阿拉裏克的妹夫阿陶爾夫。從410年攻克羅馬,到411年阿拉裏克病逝,再到414年阿陶爾夫被羅馬大將軍君士坦提烏斯所殺,這五年間,西哥特部落大軍從意大利南部轉戰高盧和西班牙,普拉西迪亞公主一直被囚禁在軍中。她當時正值青年(410年羅馬陷落的時候22歲),小時候訂娃娃親的那個斯提裏科的兒子早已和斯提裏科一同遇害,而且她哥哥荷諾留皇帝是個同性戀,沒有子嗣,所以和她結婚的人,就有未來登上皇位的可能性。因此普拉西迪亞是個奇貨可居的人質,自然西哥特人不肯釋放她,卻又始終對她加以優待了。414年,已經喪偶的西哥特王阿陶爾夫自己娶了普拉西迪亞,並借此機會和帝國朝廷講和,西哥特人從到處遊蕩的一個部落,變成了定居在法國南部以圖盧茲為中心的一個擁有比較固定疆界的國家。隨著西哥特王和皇帝妹妹聯姻,隱隱出現了一個哥特蠻族皇帝的可能性。但是帝國大將軍君士坦提烏斯不答應,大將軍從皇帝那裏得到 “救回長公主你就是駙馬”的承諾,急如星火地帶領大軍閃擊西哥特王國,於415年俘殺阿陶爾夫,西哥特王國向帝國屈服,被迫成為帝國的臣民和盟友。大將軍君士坦提烏斯成為普拉西迪亞長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同時也是當然的皇位繼承人。421年2月,荷諾留皇帝任命自己的妹夫兼大將軍為西帝國共同執政的皇帝君士坦提烏斯三世----不要忘記東西帝國理論上各自可以有正副兩位皇帝,而普拉西迪亞也就同時擁有了長公主和皇後的雙重身份。這位一字並肩王起自軍旅,戰功赫赫,又是羅馬人,本來是比政治上和床笫間同樣軟弱的荷諾留皇帝更加合適的保衛帝國的人選,可惜他在皇位上隻呆了9個月就突然暴斃。守寡的普拉西迪亞皇後帶著年幼的兒子,瓦倫提尼安逃到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當時東帝國的皇帝是她的侄子,也就是普拉西迪亞跟荷諾留皇帝兄妹的大哥的兒子。

兩年之後的423年,西帝國遷都拉文納的第一任皇帝,大奸雄提奧多西的次子,在政治軍事上和床笫間同樣軟弱的荷諾留皇帝,在皇位上呆了漫長的28年之後,終於駕崩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東羅馬皇帝派兵護送姑媽普拉西迪亞帶著5歲的小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返回拉文納,經過短暫的戰爭,他們擊敗了搶奪西羅馬皇位的對手,坐上皇位。從公元425年到437年瓦倫提尼安三世年滿18歲親政之間的13年間,普拉西迪亞皇太後攝政,接下了西羅馬帝國這艘漸漸下沉的巨輪的舵手位子,即便兒子親政之後,皇太後仍然在帝國事務上保留了自己的影響力,直到450年去世為止。普拉西迪亞攝政時期的政治對手絕不易與: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埃提亞斯、“上帝之鞭”匈王阿提拉、一代天驕日耳曼汪達爾國王蓋撒裏克,這些彪炳史冊的名王大將都是她的同時代人。

過去50年中,可怕的匈人帝國主要忙於欺淩周圍那些同樣彪悍的日耳曼部落,總體上和帝國朝廷保持著結盟關係,盟國自然要交換人質,後來的“上帝之鞭”阿提拉大帝曾在羅馬做過人質,羅馬大將軍埃提亞斯年輕時候也在匈人帝國當過人質。普拉西迪亞太後執政初期,在一場帝國爭奪權勢的內亂中,帝國北非總督引狼入室,邀請日耳曼係的汪達爾人進入北非幫助自己反叛朝廷,當時汪達爾雖然國小兵弱,被更強大的哥特人壓製在西班牙南部僻處一隅,但新的國王蓋撒裏克卻是一時人傑,論起軍政才能,還在更有名的匈王阿提拉之上,他敏銳地抓住這次機會,率領自己的小部落渡海進入北非反客為主,一舉占領廣袤的北非全部。至今英語等西方語言裏麵的破壞、劫掠一詞還叫Vandalizm,字麵意思是“汪達爾主義”,就是從汪達爾人這段曆史來的。蓋撒裏克占領北非之後還使用高超的外交手腕使自己搖身一變,成了羅馬帝國名義上的屬國和盟國,此後他的子孫穩穩地占據北非120年之久。普拉西迪亞太後沒有進一步對北非加以討伐,她有更棘手的危機迫在眉睫:她不得不任命執掌兵權的埃提亞斯為羅馬大將軍,而埃提亞斯一直是太後和皇帝母子的政敵,還一度阻止小皇帝繼位,甚至在拉文納城下和朝廷兵戎相見。而在國際事務當中,440年代年輕的匈王阿提拉開始了橫掃歐洲的征服,所到之處無人能敵,因此普拉西迪亞又不得不依賴自己厭惡的埃提亞斯大將軍跟西哥特等蠻族國家,來抵抗阿提拉這支“上帝之鞭”。阿提拉的大軍裹挾著無數來自亞洲草原和日耳曼各部的蠻族聯軍,先是猛烈地打擊在萊茵河流域的日耳曼係統的勃艮第人身上,再和西羅馬聯手入侵高盧的西哥特王國。然後,上帝之鞭落到了東羅馬帝國的身上,阿提拉橫掃整個巴爾幹半島。到目前為止,匈人大軍還沒有真正打擊過西羅馬軍隊,也許是因為大將軍埃提亞斯曾在匈人王國做過人質,一直奉行親匈人的政治路線。但是450年,就是普拉西迪亞太後去世之前,西帝國禍起蕭牆。

此時已經親政13年的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的妹妹,也就是皇太後的小女兒荷諾裏婭公主,是個不安分的問題少女,頗有點兩百年後武周太平公主的派頭。她先是和宮廷大臣私通,懷孕以後才被發現,後來又計劃幫助情夫登上西羅馬皇帝的寶座。政治陰謀被發現以後,怒不可遏的皇帝哥哥處死了她的情夫,並把荷諾裏婭流放去了東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修道院中幽閉。公主在幽閉中突發奇想,派人給匈王阿提拉送去了自己的戒指,要阿提拉來營救自己,許諾事成之後和阿提拉結婚。阿提拉對素未謀麵的公主未必感興趣,但如果成了皇帝的妹夫,他將獲得未來繼承羅馬皇冠的有力地位,所以利用這個接口,要挾皇帝和太後承認自己的女婿身份,並用半個西羅馬帝國作為嫁妝。他知道朝廷不可能答應這個要求,立即就開始了集結大軍南征的準備。普拉西迪亞皇太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溘然長逝。

普拉西迪亞駕崩後一年,原先親匈人的大將軍埃提亞斯,跟西哥特國王提奧多裏克聯手,在高盧的沙隆與阿提拉大軍激戰,此戰雙方都集結了歐洲亞洲各個種族各個部落的雇傭軍,號稱“百族會戰”,此戰的結果,匈人大軍被擊敗,但是羅馬聯軍方麵的主帥之一,西哥特國王提奧多裏克陣亡。無論如何,阿提拉所向無敵的腳步終於被製止了。此後兩年,仍然有餘力肆虐意大利半島的阿提拉,莫名其妙地死於自己的婚床之上,後來他的兒子帶著匈人部落東返,卻在半路遭到各個蠻族的聯手截殺,曾經令人談虎色變的匈人幾乎被屠殺殆盡,餘下的融入到附近其他民族當中,匈人被滅族了,今天的保加利亞人和匈牙利人,其祖先分別是來自亞洲草原的保加爾人和馬紮爾人,他們都聲稱本民族的血液裏,融入了阿提拉匈人的血統。而得勝的大將軍埃提亞斯也沒有好下場。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受夠了這個權臣對自己母子兩代的欺淩,象三國時期的曹魏高貴鄉公曹髦一樣,定下了武力誅殺權臣的決心。所不同的是,曹髦失敗被司馬師的爪牙所弑,而瓦倫提尼安皇帝呢,在阿提拉暴斃的第二年公元454年,趁埃提亞斯朝見的時候,親手一劍殺死了這位大將軍。瓦倫提尼安三世本人在一年以後的455年被刺身亡。他是西羅馬帝國曆史上最後一位還配被稱為皇帝的人,他死後,提奧多西王朝也就終結了,曆三世四帝,此後直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的476年隻有22年時間,期間經曆了北非汪達爾人再次攻陷羅馬城,還有走馬燈一樣短命的僭主和傀儡皇帝,西羅馬的滅亡,已經注定了。

今天站在普拉西迪亞陵墓裏麵,看著這帝後兩代的三具石棺,隻要稍微了解這段帝國末期的曆史,就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萬端。普拉西迪亞這個羅馬晚期最有傳奇色彩的女人,從幼年父親帶來的最後一次帝國中興和統一,到老年見證上帝之鞭阿提拉的肆無忌憚,一生幾乎貫穿整個晚期西羅馬帝國的衰亡史,和阿拉裏克、阿提拉、蓋撒裏克這些絕世英雄和梟雄打交道,從攝政以後,整個西羅馬帝國的廢墟都壓在她的肩膀上,她必須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韌性支撐羅馬朝廷的政局,居然從不落於下風,在普拉西迪亞跟兒子瓦倫提尼安三世死後的那幾年,帝國的安全形勢其實比她哥哥荷諾留統治期間有了很大的改善。應該說,普拉西迪亞是那個時代最傑出的女性政治家。但和曾經完成 “同光中興”的慈禧太後一樣,曆史潮流已經離她而去,她死後不久,帝國、皇朝就灰飛煙滅了。普拉西迪亞太後的屍體一直在這裏完好地保存到文藝複興以後的16世紀,那時兒童玩耍引起的一場大火焚毀了皇帝太後的遺體,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隻是空的石槨。

第2節 帝國反擊戰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幾乎立刻,位於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朝廷就做出了反應。東帝國當時也處於被蠻族輪番入侵的境地,尤其是遭到阿提拉匈人帝國的打擊,元氣大傷,它反擊的方式是“以夷治夷”,派出了臣屬於自己的另一支強大的哥特部落,東哥特人進入意大利,為自己作戰。

東哥特王國和西哥特王國都是日耳曼部族,但不是一個國家。在阿拉裏克率領的西哥特第一次攻陷羅馬,後來又和西羅馬帝國聯手在沙隆會戰中擊敗匈王阿提拉之後,西哥特以今天法國南部圖盧茲為首都建立國家,逐漸退出了曆史舞台的中心。東哥特人取代他們在民族大遷徙中的明星角色。這位東哥特國王提奧多裏克,青年時代作為友好屬國的王儲,在東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做過人質。就在西帝國滅亡前4年,提奧多裏克成年,結束人質生涯回歸東哥特,此後十年他的東哥特軍隊時而入侵東羅馬,時而接受招安。488年,也就是西帝國滅亡以後13年,東羅馬帝國為了引開這股善戰的禍水,資助這位33歲的東哥特國王,舉族向西,裹挾著其他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的軍隊,向意大利半島進發,打著東帝國皇軍的旗號,替東帝國征討那些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並控製意大利的軍閥。提奧多裏克經過5年艱苦作戰,征服整個意大利半島直到西西裏,他的東哥特王國控製的疆域還包括巴爾幹北部。在這個幅員廣闊的東哥特王國裏,提奧多裏克隻在名義上對東羅馬稱臣,享有充分的自治主權。他放下屠刀,勵精圖治,製定法律,跟北非的汪達爾國、高盧的西哥特國、德意誌境內的圖林根國等其他日耳曼王族聯姻,東哥特統治的意大利經曆了難得的一段和平繁榮的時期。當時整個歐洲基本都被日耳曼各族的王國統治,漸漸進入穩定時期,因此提奧多裏克被整個日耳曼民族的各國尊稱為 “大王”(the Great)。

提奧多裏克大王死於526年,他作了55年東哥特國王,享壽72歲,在那個時代算是高壽了。今天,在拉文納城外,也有提奧多裏克大王墓。它在城東,遠遠地跟市中心的普拉西迪亞太後墓、聖維塔萊教堂、但丁墓這些名勝隔著鐵路,維護得並不精心,進入墓園的時候,有種荒煙蔓草,斜陽草樹的感覺。陵墓本身是一座兩層樓十邊形的大理石建築,下層室內直徑大概有十米左右,空空蕩蕩,二層樓中央擺放著提奧多裏克大王的紫紅色大理石棺槨,沒有蓋子,因為裏麵的屍體早在6世紀就已經被拜占庭帝國搬出來了,現在看上去空空蕩蕩的像個澡盆。在墓園裏草坪小道的兩邊,那些一米來高的照明燈設計得很有意思,燈的頂部做成古代哥特武士的圓形鐵盔,鐵盔的麵罩打開就形成了燈光透射出來的孔洞。這座陵墓把帝國晚期日耳曼蠻族的建築樣式保存得很好,因為提奧多裏克下葬不久,東羅馬帝國就發動了恢複帝國版圖的再征服戰爭,這裏被羅馬收複之後改成基督教堂的一個附屬建築物,從那時起到現在改動不大。

東哥特的提奧多裏克大王死後僅僅一年,一代雄主查士丁尼在君士坦丁堡登基,成為東羅馬帝國的新任皇帝。他被稱為“最後的羅馬皇帝” ,因為他力圖恢複羅馬帝國的舊疆界,在他之後,東羅馬帝國的野心,隻滿足於偏安一隅,隻能稱為“拜占廷帝國” ,不能稱為“羅馬帝國” 了。而且,查士丁尼是最後一位以拉丁語為母語的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朝不僅有青年名將貝利撒留橫掃北非和意大利本土的光複中興,而且在政治、藝術、宗教、法律多方麵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查士丁尼法典是今天西方法律係統的鼻祖,羅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朝在君士坦丁堡建成的索非亞大教堂是建築藝術和工程學的奇跡,它的大穹頂在整個歐洲中世紀都沒有人能夠複製,直到文藝複興時代的佛羅倫薩教堂穹頂才有超越,索非亞教堂在1453年土耳其征服以後改為清真寺,現代土耳其將它世俗化成為博物館,在一千年的時間裏,它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直到今天,以內部空間而論,仍然是世界第4大古代教堂。

查士丁尼皇帝的執政風格,和80年代的美國總統裏根一樣,最大的能耐就是知人善任,他本人的才能並非如何突出,但是軍事上從籍籍無名間一手提拔了青年軍官貝利撒留,又從身邊的太監老仆人中派了一個納爾西斯,結果兩個都是絕代名將;他所委派的《查士丁尼法典》的主編,重建索菲亞教堂的建築師,等等都是很有才幹的人,也確實每人都幹出了一番青史留名的大事業來。查士丁尼所選擇的皇後提奧多拉,更是一個讓後世覺得匪夷所思的皇後人選。她出身寒微,父親是君士坦丁堡大鬥獸場的動物飼養員(喂熊的),後來她當了女演員,演出過很受歡迎的喜劇和馬戲,屬於演藝圈明星一流的人物,真正令人驚訝的是,提奧多拉還在亞曆山大城當過妓女,而且很有名,從亞曆山大城一路高張豔幟經過敘利亞到了君士坦丁堡,換句話說,東羅馬帝國最強大的皇帝的皇後,曾經是國際級的名妓。這羅馬帝國的社會風氣是不是太開通了一點?唯一的解釋,也許是她比皇帝小20歲,青春魅力不可抵擋吧?但也正因為提奧多拉皇後在社會底層曆練過多年,見過生活的困苦,所以意誌非常堅強,比皇帝本人還強,為人處世也有手腕,皇帝和皇後經常在朝政方麵扮演不同角色唱雙簧,配合默契,比如皇帝支持基督教正統派嚴厲鎮壓異端,皇後就扮演懷柔派對基督教一體論異端取親和態度;京城裏的暴民流氓集團分藍綠兩黨,皇帝明裏支持藍黨,皇後就支持綠黨,結果是帝後分別控製京城裏的流氓勢力。其實如果撇開“生活作風問題” 看,提奧多拉皇後在政治上不失為皇帝的賢內助,起過很大的正麵作用。皇帝即位不久,在京城發生城市亂民的“尼卡暴動”,全城幾十萬平民起來要推翻皇帝,近衛軍隻有3700人還分散在全城各處。當時整個朝廷人心惶惶,查士丁尼皇帝本人都已經喪失了抵抗的勇氣,大家都在議論著怎樣逃出首都,結果皇後提奧多拉說了一句話“我相信皇權是最好的墳墓,紫袍是最好的屍衣”,因為紫袍是羅馬皇帝專用的衣服,這句話的意思和中國古代那句“君王死社稷”是一樣的。因為皇後的堅持,大家才定下心來,重新計議,結果皇帝讓27歲的青年將軍貝利撒留,提寶劍出宮召集城裏各處衛戍部隊和近衛軍,54歲的老總管太監納爾西斯拎著錢袋出後門,去收買暴民領袖作分化工作。這兩位還真是配合默契,等納爾西斯離間了起義的各個黨派,貝利撒留一馬當先衝進皇宮外的競技場,大開殺戒,據說那一天在大競技場殺了3萬人之多。尼卡暴亂的平息,讓東羅馬帝國穩定了內部,為向西光複西帝國的疆土創造了條件。

在這個中興運動中,年輕的貝利撒留是一柄出鞘的寶劍。533年他隻帶1萬6千東羅馬軍遠征北非日耳曼蠻族汪達爾人的王國,半年之內經過兩次主力會戰,他一舉橫掃整個北非,為東羅馬帝國收複了這樣一片廣闊的土地。汪達爾人從此作為一個民族國家消失了,很多汪達爾人留在非洲作羅馬的臣民,後來又作阿拉伯帝國的臣民,漸漸地與當地其他部族同化。如願以償拿下北非以後,查士丁尼皇帝的下一個戰略目標就是意大利的東哥特王國。貝利撒留於535年秋天渡海突襲西西裏島,未遇重大抵抗就橫掃整個島嶼,然後花了一些時間平定北非和自己軍中的嘩變,再橫渡墨西拿海峽北伐意大利本土。這次哥特戰爭一直持續到539年年底,貝利撒留手中的兵力始終不足,因為皇帝開始擔心這樣聲望卓著的大將領兵在外可能會黃袍加身擁兵自立,所以不給他充足的增援,還一度派太監總管納爾西斯來監軍。但貝利撒留以一支孤軍抗一國,其中打得最精彩的一仗是羅馬圍城戰,他用不足5千正規軍加上臨時征召的當地市民,憑借羅馬城牆工事,對抗數倍於自己的東哥特王國圍城部隊,史書說圍城大軍有15萬人,現代曆史學家擠去史書中的水分估計也有3萬敵軍。羅馬被圍1年多,哈德裏安皇帝陵墓(就是今天梵蒂岡附近台伯河邊的聖天使堡)上麵的古羅馬雕塑,就是在這次圍城戰中被拆下來,當作守城的滾木擂石毀掉的。結果,貝利撒留以絕對劣勢兵力不但守住了城池,而且多次反攻,再在敵軍撤圍的時候乘勢掩殺,一舉擊潰哥特王國的主力野戰軍。經過3年半的苦戰,貝利撒留征服了意大利半島全境。這就是第一次哥特戰爭。但是戰爭對意大利的經濟破壞太嚴重,而東羅馬統治過於暴虐,當地的多數居民是羅馬人,起初象1945年國民政府光複東北時的當地人民那樣,對解放翹首期盼,很快發現光複以後中央政府令人大失所望,四年以後東哥特人意圖複辟,當地人群起擁戴,短時間之內東哥特人再次征服了意大利全境。

查士丁尼皇帝自然又派出貝利撒留平叛。但是貝利撒留此前征服北非和意大利的功勞太大,引起皇帝的猜忌,皇帝隻給貝利撒留幾千人馬,結果貝利撒留盡管每次都能打勝仗,但是在整個意大利境內按下葫蘆浮起瓢,無法完全征服哥特王國。後來被皇帝召回君士坦丁堡,改派身邊深受信任的老太監納爾西斯作為領兵統帥。這個納爾西斯是亞美尼亞人,史書上從未記載他究竟為什麽做了太監,隻知道他一直在宮裏管理皇帝的私人金庫,後來為皇帝管理文書檔案,拿明朝的話講,大概叫“秉筆太監”,但此時他已經73歲,從未帶兵打仗,隻有幾年前帶領一支援軍接應貝利撒留,給貝利撒留作過監軍,卻和主帥不和,被召回宮廷,算是唯一的軍事經驗。但納爾西斯居然是世界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太監名將,到老來獨立指揮哥特戰爭,居然生平未嚐一敗,應該算是軍事天才一流的人物。納爾西斯經過四年艱苦作戰,再次平定意大利全境,其中小規模作戰無數,大型主力會戰有三場,不僅打死了兩任東哥特國王,還擊敗了入侵意大利的另一個日耳曼部落法蘭克人。戰爭全麵勝利之後,納爾西斯以拉文納為首府,作了東羅馬帝國駐意大利的總督,直到568年退休之後又活了4年,到94歲高齡才病逝。年輕的貝利撒留病死於565年,享年60歲,查士丁尼皇帝比貝利撒留晚死幾個月,享年83歲。這個時期,在中國曆史上,是南北朝末年,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爭霸的年代,離開隋朝統一天下已經不遠了。而查士丁尼君臣三人在三年內相繼去世的時候,東羅馬帝國的中興也就結束了。這場征服戰爭消耗了帝國太多的實力,北非和意大利也因戰爭變得殘破不堪,鼎盛時期人口120萬的羅馬,此時居民僅隻數千,幾乎變成一座空城。難怪僅僅20年後,另一支日耳曼蠻族倫巴德人征服意大利會如此輕而易舉。但這些都是後話了,從6世紀倫巴德人征服意大利開始的中世紀曆史,我們將在後麵威尼斯、羅馬、米蘭的章節裏分別講述。

西羅馬帝國末期和查士丁尼光複時期,拉文納一直都是帝國的首都或者首府。查士丁尼的統治時期,拉文納城建造了聖維塔萊教堂,是帝國意大利總督府在拉文納的主教堂。今天這座教堂和前麵講到的普拉西迪亞太後墓在市中心的同一所院落裏,也被列入了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它外觀上並不起眼,而教堂內部裝飾的從頂至底的羅馬時期鍍金馬賽克拚貼畫富麗堂皇。尤其是聖壇上方側麵占顯赫地位的馬賽克畫,一麵是查士丁尼大帝和他的宮廷大臣,另一麵是提奧多拉皇後和內宮貴婦。幾乎所有寫到這段曆史的著述,都會引用這兩幅壁畫。從這兩幅同時代的壁畫上,我們才能見到皇帝皇後的真容。在查士丁尼身後兩側的文臣武將當中,肯定有貝利撒留,有些書猜測畫中也應該有太監名將納爾西斯,但是壁畫沒有留下名字,今天的我們也就無從知道上麵究竟誰是誰了。

其實如果懂得建築藝術史的話,這座維塔萊教堂本身的結構和外觀也頗有可看之處。我們知道,古希臘的典型建築是比例和諧的多柱神廟,柱頭有多裏克、愛奧尼克、科林斯三種式樣,神廟正麵有三角門楣,因為古希臘人很少用圓的拱頂,所以必須用很多的柱子支撐屋頂才行。其實,在希臘的邁錫尼城堡獅子門和附近的窖藏建築,我們已經看到公元前1200多年的邁錫尼文明時期,希臘人已經知道使用拱形結構了,可是公元前400多年的古希臘黃金時期卻沒有把拱頂使用在神廟建築中,這有點令人費解。因為神廟這種公共建築需要無遮擋的內部空間,唯有大拱頂能做到這一點,古希臘神廟用很多柱子支撐,內部空間就被分隔開來。

古羅馬人做到了用大拱頂建造公共建築,創造了無支撐又無分隔的內部空間。又因為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這種建築材料,公共建築可以做得很大,比如上一章裏提到過的羅馬論壇入口右手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雖然隻剩一麵牆,其體量之大還是讓人驚訝。羅馬帝國給後世的歐洲留下的建築樣式,最著名的是兩種。一種是所謂巴西利卡(Basilica),羅馬時期是公共會堂和法院,典型的巴西利卡呈長方形,內部兩排列柱把空間分隔成三條縱向的走廊,中間走廊寬屋頂更高,兩側走廊窄,屋頂低於中央走廊的屋頂。中央走廊盡頭有凸出的半圓形後殿,後殿屋頂呈拱形。後來基督教的教堂沿用了羅馬巴西利卡建築形式來建造教堂,就是因為看重它廣闊而且無遮擋的內部空間(隻有縱向兩列柱廊分隔)。到今天,巴西利卡這個詞的含義變成了大教堂,比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名字就是聖彼得巴西利卡。

古羅馬給後世留下的另一種建築樣式是圓形或者正多邊形的,一般都用拱頂,有些在正麵還用古希臘神廟式樣的大門,最著名的例子是羅馬萬神殿。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東帝國統治意大利的首府是拉文納,作為拉文納主要教堂的這座聖維塔萊教堂,還有首都君士坦丁堡(今天伊斯坦布爾)的皇家主教堂索菲亞大教堂,都是這種正多邊形,而且這兩座教堂的建造年代也差不多。這種建築樣式,在東歐開啟了拜占庭式建築,在西歐則影響了查理曼帝國的加羅林式建築和稍晚的羅曼式建築,這幾種建築樣式的柱子之間都用半圓拱頂,不象後來中世紀發源於法國的哥特式建築使用尖拱。而且那個時代承重牆的材料不夠結實,為了支撐中央的大拱頂,牆必須做得很厚實,才不會被壓得向四麵坍塌下去。在聖維塔萊教堂外麵,還有幾座粗壯的室外扶壁頂住二樓外牆的棱角。這種支撐牆體的扶壁在後世歐洲的羅曼式建築裏常用,不過經常是不開口的低矮敦實的形狀。象聖維塔萊教堂和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教堂那樣,扶壁上開出拱門的輕巧形狀很少見,倒是更像比羅曼式建築更晚的哥特式建築那種輕巧高聳的“飛扶壁”了。

拉文納城裏另一處名勝,是埋葬大詩人、《神曲》作者但丁的聖方濟各教堂(Church of San Francesco)。但丁生活在中世紀晚期,他作為開創意大利語言文學的大師,跟繪畫界的喬托一起,可以說是開啟文藝複興先聲的人物。而且但丁又是佛羅倫薩人,我就把但丁和喬托一起放在佛羅倫薩和文藝複興的曆史那章去講。拉文納的重點是晚期羅馬帝國的曆史古跡,就不在這裏贅述了。

拉文納城屬於艾米莉亞-羅馬尼亞地區Emilia-Romagna,這是個夾在北麵威尼斯和南麵佛羅倫薩之間的狹長地帶,中世紀曆史上屬於教皇國,這個區域從東海岸的拉文納和裏米尼(Rimini)開始,向內陸伸展,還包括交通樞紐博洛尼亞(Bologna),還有帕爾馬(Parma)、摩德納(Modena)。博洛尼亞以西是“豪車峽穀”,那裏集中了法拉利、瑪莎拉蒂、蘭博基尼等意大利著名跑車的總部,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博物館或者工廠開放給跑車愛好者參觀。不過,艾米莉亞-羅馬尼亞地區最令人稱道的還是美食,有好幾種意大利的經典美食都發源於此,比如博洛尼亞發明的一種香腸就以這個城市命名,正宗的博洛尼亞香腸是豬肉腸,裏麵必須含有小塊的肥油(美國法律規定在美國出產和銷售的博洛尼亞香腸不能有肥油),在製作時候放進去的各種調味料裏麵,有一味桃金娘果(Myrtle berry),使這種香腸的味道與眾不同。所以這裏正宗的博洛尼亞肉腸跟美國的不一樣。帕爾馬幹酪(Parmigiano cheese)和帕爾馬火腿(prosciutto di Parma)是帕爾馬城為意大利美食貢獻的另外兩種須臾離不開的食材,我自己對奶酪的鑒賞力不強,但是對帕爾馬火腿極其熱愛,用它做頭台涼菜,或者夾在麵包裏都很鮮美,甚至晚上看電視的時候,端一杯酒,拿兩片帕爾馬火腿當作零食都特別愜意。這個地區對於各種肉製品和麵食的做法精益求精。在意大利,頭台之後有兩道菜,第一道叫primo,是湯、意麵或者烤飯(risotto),各種意大利餃子(ravioli)也屬於意麵類的,而且意大利人對於麵條和餃子特別講究,各種形狀、各種做法都有自己不同的名字。第二道熱菜叫secondo,是主菜,最後還有甜點。這一套下來至少是兩個人的量,如果是單人的話,隻要前菜和第一道麵條或者第二道熱菜已經足夠。在primo裏麵,艾米莉亞地區的麵食名菜太多了。Tagliatelle al ragu是肉醬寬麵條,所有的餐館一定有這道菜:Tagliatelle是意大利的寬麵,而肉醬就各有各的做法了,在醬汁裏麵,至少都會有切碎的芹菜、胡蘿卜、洋蔥做配料,主料是牛肉末,這是基本款,不同在於,有些家加豬頭肉、香腸、雞肉、小牛肉,而醬汁呢,可以是肉湯,也可以加白葡萄酒、牛奶、奶油,就像川北涼粉,每家餐館各顯神通。Cotechino一般是作為secondo主要熱菜的當地香腸,有肥肉顆粒,切得很厚,和鷹嘴豆和土豆泥一起上桌,是新年的傳統菜肴。意麵方麵,當地人熱衷於製作各種複雜的小餃子,他們不會籠統地稱為ravioli,而是分別有自己的名字,比如tortellini是隻有拇指甲蓋那麽一丁點,卻包成抄手形狀的餛飩,如果包得大了,叫做tortelli,四四方方的,四邊有波浪形的褶皺。它們裏麵包的餡是奶酪還有菠菜、南瓜之類蔬菜。意大利人吃餃子不像我們那樣用水蒸煮再蘸汁,他們是把餃子和醬汁一起上桌,和意麵一樣,而醬汁可以用肉湯,也可以用融化的奶油、帕爾馬幹酪。當然,在這個地區,用帕爾馬幹酪做醬汁會非常正宗的。

 

所有跟帖: 

太謝謝啦!我正在找你的貼 -renwukeren- 給 renwukere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8/06/2022 postreply 16:27:00

別找了,我都給你全麵鏈接了 -安娜晴天- 給 安娜晴天 發送悄悄話 安娜晴天 的博客首頁 (1060 bytes) () 08/07/2022 postreply 02:47:0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