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北海道人傑地靈,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一片神護佑的土地。在幕府宣告結束後,明治維新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開始大力開發北海道,憑借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興盛的港口貿易,北海道的農牧業迅速發展,用“魚米之鄉”形容北海道並不為過。作為日本重要的糧食和農產品基地,魚類、果蔬、乳製品等道產物品豐富多樣,品質天然優良,同時傳承工匠精神的精工細作,造就了北海道多樣的飲食文化和美食之都的名望,從此成為必去日本的一大理由。
中國賦予食品以意義,喜歡把食物和菜肴詩意化,不過賦予食物意義也絕非中國獨有。菜品如畫,裏麵的美學表現應是日本第一了。日本食物“色”感表達第一,講究畫麵感,食物、器皿、擺放極具氛圍觸動人心,但絕不是華眾取寵。日本美食從來都是一個審美過程,食物美感先於美味存在。“色”是發生在吃之前,會影響到後麵的體驗,似乎好看就代表好吃,看日本餐廳做的那些以假亂真的模型就讓味覺因渲染而美妙。秀色既然可餐,餐秀色就成了日本飲食文化中的標誌。把吃的東西做出藝術美感,也是人們生活的更高層次需求。日本美食就是看到顏色,吃到味道,賞美味的同時更有一種情懷。
看過一部電影《澄沙之味》,裏麵講到如何做出食物的靈魂之味。比如製作紅豆餡要一顆一顆地淘洗,慢慢地等待,輕輕地攪動,想象紅豆見過的晴天和雨天,傾聽紅豆講訴的故事。其實這個世間的一切,自然也好,食材也罷,都有可以訴說的故事,即使是陽光和風,也可以聽到它們的故事。這也許就是日本匠人精工細作的精神,如此做出來的東西豈有不好吃的道理?
在日本旅行完全不用為吃或吃什麽發愁,好吃的誘惑實在太多,在滿足中國胃的同時又能感動味蕾。日本稱吃飯為食事,吃飯處稱食事處或食事房,食堂一說最為熟悉。早午晚三餐稱朝食晝食夕食,宵夜叫夜鳴,喝茶叫吃茶,這都是我們祖上的說法。但賞美食大可不必光顧大酒店或懷石料理,隨當地人吃國民餐足矣。一般被當地人青睞的食處都門麵小而簡單,而這種地方多數會有驚喜。以前旅行特別不在意按點吃飯或吃什麽(當然有好吃的例外),往往因貪戀美景而隨便解決,在北海道則不然,若要想大快朵頤,隻能每天少趕些行程,多花些時間來尋找並享受。
日本拉麵(以拉麵為名的非拉麵)曆史不過百年,如今成為遍布大街小巷的市井飲食。北海道拉麵以調味料不同分為鹽味、醬油和味噌三類,然後各門派於此基礎上發揮,湯或濃或淡,色或深或淺,配料不一,自成各家招數。北海道拉麵起源於函館,其鹽味湯底在日本其他地區都沒有類似風味,透明的湯頭是鹽味拉麵的最大特色。函館鹽味、劄幌味噌味以及旭川醬油味並稱北海道三大拉麵。
無論何種風味首先是鬥湯,好的湯頭連著每一根筋道的麵條,配上熏製叉燒肉嫩筍海苔糖心蛋,撒上蔥花,每一口都是鮮香馥鬱的滿足感。在北海道吃過七八次拉麵,個人覺得最好吃的是弟子屈的鹽味拉麵和新千歲機場拉麵道場的一幻拉麵,符合國人最看重的飲食口味:“鮮“。美食佳肴盡須鮮,我們認識的鮮可能有更多味覺乃至口感層次,同樣日本美食舌上的鮮也不是單一的純粹味道,更有一種“鮮到極致便是甜”的鮮甜。比如筍子淡淡微甜的味道就被中國南方人認為是鮮的,日本拉麵裏都會放一些筍幹之類,這在提鮮上也有畫龍點晴的妙用。鮮甜是許多人特別是南方人對於鮮美的高評價,至今還有人讚美極鮮的味道會說“好甜”。
如果說拉麵湯頭的鮮是一種慣有的鹹鮮,那麽蕎麥麵就是真正的鮮甜了。北海道是日本最大的蕎麥產地,拉麵江湖以外的蕎麥麵是日本最平民化的美食,至今還有吃跨年蕎麥麵的習俗。好吃的蕎麥麵首先講究的是麵條本身的製作優劣,吃法有冷熱兩種,多數湯麵分開,冷的蘸醬汁食之,熱的刷熱湯而食,也有直接便是一碗熱湯麵。不論何種,最後必有一盅煮麵原湯,兌了剩下醬汁,飲下蕩氣回腸。第一次在北海道吃蕎麥麵是冒著風雪尋覓富良野的一家米其林一星蕎麥麵小店萬作,幾經周折發現乃鄉間十字路口一小屋,白雪皚皚中門麵低調到差點錯過,8車位,內僅20座,菜單就隻是蕎麥麵,七、八個品種。 天寒食暖,有些許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滿足。因是從來沒有吃飯拍圖的習慣,所以經常忘記有時是不敢拍照!
北海道有很多一星米其林小店,食客以當地人為主,門店十分低調,價格比非米其林店約高一二成,大抵為保持其格調品味。店堂不大營業時間不長,冬季每天也就四、五小時(夏天略長),如麵店基本為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三或四點,其他多為下午五、六店到晚九時。
網走隱於山林的蕎麥麵“溫”店,若非自駕,還真無法找去。據說老板為賣蕎麥麵自己建蓋了這間木屋,屋內擺設都是店家收藏,可以隨意參觀。門口有貓於冬日暖陽下打盹,進門地板上擺放拖鞋供客人使用。臨窗而坐,陽光從木窗投入,午後悠揚的時光盡在一隅。店由一對老夫妻經營,老先生略知英語,見遠方客自然高興,還問從哪裏來。
“溫”店冬季招牌為北海道有名的厚岸牡蠣蕎麥麵,一碗麵中五個牡蠣,配以白蘿卜泥,價格1400日元,味道極佳價格公道,若想多要牡蠣,加一個一百日元。蕎麥麵選自網走呼人一帶自產蕎麥由老先生現磨現擀現作,不似之前的白,但是筋道順滑,口感一流。牡蠣不是我的最愛,但吃過後生平第一次覺得牡蠣居然可以這麽好吃。“溫”店食客多以學生為主,因為附近是東京農業大學在北海道的一個分院。
有的蕎麥麵老店,因使用蕎麥粉不同而價格不一樣,價高者為道產蕎麥,價低的摻有進口麵。當地食客都是選擇道產蕎麥,所以有的店就專門標明是道產麵製作。小樽一家名為“籔半“的蕎麥麵老店,功夫名氣皆有,老板娘著和服待人,對遊客是英文菜單,還有享用說明,當地人則是一小冊古藍色豎行菜單。其招牌是鴨肉蕎麥麵,濃鬱的湯汁加鴨肉,結帳隻收現金不刷卡。
如果世間有“情色食品”這一類項,壽司料理定當可以入選吧?色彩斑斕的刺身壽司在日本美食中最具畫麵美感:醃製的金槍魚如紅寶石般的色澤,晶瑩剔透的魚子,粉嫩的牡丹蝦,鮮黃的海膽等,附於溫熱的飯團,放於雅致的器皿,讓人美不忍吃。古時候日本人補充蛋白質主要是靠海產品,海鮮成為主流飲食,海鮮料理盛行。海鮮的鮮甜應該是無物可及,比如金槍魚在許多地方被叫做”海底雞“,不需要多少想象力便可判定它鮮的性質和程度了。
壽司是魚和米成就的美食,本質就是鮮食的方便食品,既是主食又算小吃的壽司無論午餐晚餐總是結束得太倉促。除定食配好的壽司,多數人喜歡迴轉壽司轉著慢慢來。函館“函太郞”迴轉壽司,與壽司師傅相對,菜單按圖索驥,現做現食,一份百把日元,各類海鮮葷素由人,上百品種可挑,也可在轉盤上直接自取,最後以盤子數目與色彩結賬,不同顏色盤子代表不同價格,時下更以手持儀器掃描疊起的盤子,然後顯示出賬單金額。由此想起一則軼事:有一知名食館“映江樓”坐落於盤龍江邊,當年也曾用盤子數目及大小顏色計價結賬,然有食客吃完將盤子扔進窗外江中,經年累月,每到枯水季節,江底便泛出大片粉彩青花。
小樽壽司街是壽司店集中之地,還有一家米其林二星店。這是住地附近的政壽司小樽本店,七貫手握壽司,配湯、豆腐沙拉,烏賊素麵+海膽生雞蛋蘸汁。
日本米好飯可口,除壽司和飯團外,北海道各地都流行蓋飯(丼),如函館海鮮丼,帶廣豚丼,十勝牛肉丼、天婦羅丼和鰻丼等,其中最喜歡的是鰻魚飯。好的鰻魚飯精髓不隻在鰻魚本身,烹飪方法、醬汁、米飯甚至食盒都極其重要。藏在旭川小巷裏毫不起眼的“鰻之店”以獨有的鰻魚烤法被譽為名店,已進入米其林星級,幾乎都是本地食客,下午六店到九店營業。大份鰻魚一條,小份半條,價格二千多至四千日元。大塊肥厚的鰻魚堆於飯上,烤鰻魚流出的油以瓦罐另盛,食前澆之,魚飯滑嫩入口即化,實乃江湖相忘之味。
至於豚丼,是豬肉片沾上砂糖醬油等甜辣的醬汁調味後炭火烤製,做成散發著炭烤香味的豬肉蓋飯。因為是簡單的料理,各家各店以各自獨有的特色競爭。帶廣82年曆史名店元祖豚丼,價格以肉片數量不等,900元為基本,肉4片,往上依次稱鬆、竹、梅、華,每上一階肉增一片價加100。醬汁味道上乘,可人的賣相,但似乎肉不如想像中嫩滑,而且覺得豬肉以烤為主的手段略遜,缺了燉蒸炒諸般功夫,不免有些單調。
北海道各地自然條件不盡相同,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的物產美食,劄幌湯咖哩是北海道必嚐美食之一。咖喱從南亞東南亞一走出來,就迅速風靡世界。據日經新聞報道,咖哩在日本的流行程度已超過拉麵,超過六成的日本人每周兩次去餐廳吃咖哩,咖哩已經成為日本第一國民食品。劄幌湯咖哩以較稀的湯汁加茄子、土豆、耦片、青椒、青花和胡蘿卜等,也可加雞肉或牛肉,如此多種食材於一鍋,色香味俱全,米飯單獨一碗盛放,不像日本其他地方咖哩和飯混合。以前總是受不了咖哩那種氣味,但不得不承認以菜為主的劄幌湯咖哩確實好吃。
以前讀水滸紅樓書裏常有:揀幾樣時新果子,把來吃茶。彼時不知果子何物,以為水果之類,後知果子專指米麵製作的點心小吃。日本今亦如此,西式點心稱洋果子,日式稱和果子。以各種夾餡糕團為主的和果子花樣繁多,漂亮精致,也有一類叫饅頭的。其中年糕應是第一大品,和中國一樣有它的文化意義。
軟糯的糕團長期繁榮於日本和中國的江南。糯,是軟,入口有一種一抿而無的感覺,同時又不止於單純的軟,它是帶些彈性的黏糯的軟,貼心纏綿,又有些剪不斷理還亂。和風蕙暢,是日本人追求的一種十分美好的境界,軟糯的和果子搭配茶道,既有儀式又有口感,買些帶回來送人也是相當的討巧。
北海道80年曆史老字號果子店六花亭誕生於帶廣,以和洋果子的製造販售為主,以藝術家阪本直行的手繪花草為包裝紙袋設計,發展到現在有六花文庫、六花之森、六花山莊等。六花亭各地有分店,分店又以當地物產推出不同的季節限定商品。去了函館分店和帶廣本店都非常喜歡,店裏除售賣自產精美和洋果子,還設有咖啡茶座,環境優雅,咖啡紅茶免費續杯。六花亭冬季限定專供“赤豆土鍋”,一砂鍋滾燙紅豆沙煮湯圓,黏糯纏綿,配小碟鹽昆布,甜鹹互為調和,寒冬裏的下午茶因此很美妙!
北海道牧場眾多,是日本聞名的奶製品產地,最有名的十勝牛乳鮮濃好喝。乳製品質量高,製作奶油糕點和巧克力就自然美味。當今日本歐美餐飲極普遍,洋果子製作不輸法意。北海道是洋果子的天下,最負盛名是小樽,LeTao、北果樓、六花亭小樽店等都是用道產奶油製作洋果子的典範,做出超越法國的甜品。無論哪種水果夾心奶油蛋糕都是香甜不膩,口感鬆軟輕盈,如今大多數人朝聖的主角成了那裏的甜品。
小樽運河邊的咖啡餐廳Otaru Times Garten去了兩次,手衝咖啡很好,入口韻味悠長,仿佛同時品味了冬雪、日光、土地和風。店內的納豆土司以一塊道產小麥麵特製的厚切土司,覆以蜜汁納豆和冰淇淋,真正感動到味蕾胃腸。
物質匱乏年代,人們依靠最古老的食品加工方法發酵,醃製的鹹菜往往是艱難度日的恩物。日本各類品種加上傳統工藝製成的醬、醬汁、醬菜、醬湯都別具風味和鮮味,不僅為自足自給的生活增添了滋味,而且長久地影響了人們的餐桌。北海道另一食品納豆就是將各種豆子(大到大白雲豆小到紅豆)發酵,或鹽或蜜漬之,鹹的佐飯,甜的稱甘納豆作為零食或配茶吃。十勝納豆是北海道名物特產,所賣納豆都標以十勝產。小樽50年老店“花林果”是各種納豆的專賣店。
食物是生活美學裏永恒的主題,千年老店都是關於吃的。壽司生魚、米飯麵食、醬菜醬湯、湯咖哩,一般餐廳和家庭,日常也就這麽多了,隻是看誰功夫深,看誰花樣多和匠人的精工細作。一個小店,一個家族,一代代做著同一件事,每代人都在堅持,用一種執著去堅持不變的味道。一片被大海包圍的土地,定義食物美味的是本土居民,當然底氣是日本食品的一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