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作家布拉姆·斯托克(Bram Stoker)1897年出版了一本以吸血鬼為題材的哥特式恐怖小說《德古拉》(又譯《德拉庫拉》,Dracula)。吸血鬼的傳說在歐洲流傳已久,有關的文學作品也很多,但是斯托克的《德古拉》以新奇的角度、緊張的情節和異國的風情,深深地吸引了讀者,一時洛陽紙貴,大獲成功,成為吸血鬼題材的經典之作。小說的主人公德古拉伯爵,是以十五世紀瓦拉幾亞公國的君主弗拉德三世為原型創作的,因為小說的流行,讓這位瓦拉幾亞大公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成為猙獰的“吸血鬼伯爵”,而他本來的曆史麵目和抗擊土耳其人的事跡,卻被逐漸淡忘。而羅馬尼亞,這個喀爾巴阡山美麗而富於風情的國度,也多了一個“吸血鬼的故鄉”的稱號,讓很多為自己民族曆史文化驕傲的羅馬尼亞人多少感到有些不快。然而,這個稱號所帶來的,也並非都是負麵的影響,至少對羅馬尼亞的旅遊業,其宣傳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多少旅遊項目,打著吸血鬼的旗號,還不都是為了招攬遊客,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布蘭城堡。
布蘭城堡。
位於羅馬尼亞中部的布蘭城堡(Bran Castle),是一座中世紀的防禦要塞,不知從何時起,被穿鑿附會,說成是斯托克小說《德古拉》中描繪的吸血鬼伯爵的城堡,網上很多遊記也是以訛傳訛,眾口一詞,讓這樣一個普通城堡,被炒作成羅馬尼亞最大的旅遊熱點之一,遊客趨之若鶩,在此次羅馬尼亞兩周的行程中,布蘭城堡是唯一一個遊客爆滿的景點。其實這座城堡,不僅和斯托克在《德古拉》小說中描述的城堡南轅北轍,與吸血鬼伯爵的原型弗拉德三世大公也扯不上半點關係。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按照斯托克在小說中的敘述,德古拉的城堡位於“這個國家(奧匈帝國)的東部,恰好在特蘭斯瓦尼亞、摩爾達維亞和布科維納三個州的交界處,在喀爾巴阡山中部”的博戈山口(Borgo Pass,今名Tihu?a Pass)。從地圖上看,博戈山口在羅馬尼亞的北部山區(地圖上方的紅點),和布蘭城堡(地圖下方的黑圈)之間隔著三百多公裏,根本不是一個地方。其實,斯托克本人根本沒到過羅馬尼亞,他隻是憑借在圖書館裏找到的關於特蘭斯瓦尼亞的資料,看著地圖腦補,憑空虛構出來的一個城堡。沒有資料顯示他在寫作《德古拉》時知道布蘭城堡的存在,後人附會的布蘭城堡,比紅學家考證出的大觀園原型更不靠譜。
其次,曆史上找不出任何證據表明,德古拉的原型弗拉德三世曾經擁有甚至到過這座城堡。曆史上弗拉德三世是一個真實存在而並非無足輕重的人物,在如今的羅馬尼亞還是留下了一些與他相關的曆史遺跡,比如錫吉士瓦拉他出生的房子、他在匈牙利做人質時被囚禁的科爾溫城堡、以及他本人在抵禦土耳其人時用過的堡壘坡納裏城堡(Poenari Castle)。這些遺跡,哪一個都比布蘭城堡的關係更近,但是知名度卻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讓人不得不佩服布蘭城堡的公關宣傳有效到位。
好了,讓我們拿掉“吸血鬼城堡”的光環,看一看真實的布蘭城堡背後的曆史。這座城堡位於特蘭斯瓦尼亞東南部,距布拉索夫約三十公裏,其所處的布蘭峽穀是喀爾巴阡山脈之中連接特蘭斯瓦尼亞和瓦拉幾亞的一條重要通道,即是通商的要道,也是兵家必爭之地,而布蘭城堡則是扼守布蘭峽穀的一個戰略要衝。城堡的前身是一座木質的要塞,由條頓騎士團於1212年在此修建,1242年蒙古人入侵時被毀。1377年,匈牙利及波蘭國王安茹的路易/拉約什一世(Louis/Lajos I,1326 - 1382)下旨特許克朗施塔特(即今布拉索夫)的薩克森人自籌資金在此建立一座石質城堡,作為匈牙利特蘭斯瓦尼亞地區邊境的防禦工事和貿易關卡。與絕大多數中世紀城堡不同,布蘭城堡並不是某位貴族的私人領地,而屬於布拉索夫城的薩克森人社區。
條頓騎士團、匈牙利及波蘭國王安茹的路易/拉約什一世、瓦拉幾亞大公米爾查一世。
1377年11月19日,匈牙利及波蘭國王安茹的路易/拉約什一世簽署的敕令,準許布拉索夫城的薩克森人在此築建城堡,征收關稅,衛護商道。
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布蘭城堡曾經一度被瓦拉幾亞大公米爾查一世(Mircea I,1355 - 1418)占據。米爾查一世死後,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一世(Sigismund of Luxembourg,1368 - 1437)又將城堡收回,主權歸匈牙利王室所有。自此城堡一直是匈牙利王國抵禦外敵特別是奧斯曼人的邊關要塞,1442年,特蘭斯瓦尼亞總督洪雅迪·亞諾什(Hunyadi János,1406 - 1456)曾在布蘭城堡擊敗入侵的土耳其軍隊。到弗拉德三世人瓦拉幾亞大公時,這座城堡早已不屬於瓦拉幾亞。1498年,匈牙利國王烏拉斯洛二世(Vladislaus II,1456 - 1516)為了償還債務,不得不將布蘭城堡的主權重新劃歸布拉索夫。之後的四個多世紀,布蘭城堡一直隸屬於布拉索夫,曆任城堡守衛官(chatelaine)皆由布拉索夫市議會委派。
匈牙利國王西吉斯蒙一世、特蘭斯瓦尼亞總督洪雅迪·亞諾什、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
直到二十世紀的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羅馬尼亞王國從戰敗的奧匈帝國手中獲得了整個特蘭斯瓦尼亞地區。1920年,布拉索夫市議會決定將布蘭城堡贈送給羅馬尼亞的瑪麗亞王後。後來城堡由王後的女兒伊列娜公主繼承,1944至1948年,公主與她的丈夫奧地利大公安東·哈布斯堡與家人曾在城堡居住。1948年,城堡被羅馬尼亞政府沒收,後來改為博物館。直到2006年,經過多年的法律程序,布蘭城堡的產權才最終歸還給公主的後人:兒子奧地利大公多米尼克·哈布斯堡和他的兩個姐妹。
羅馬尼亞王後瑪麗亞、王後的女兒伊列娜公主、伊列娜公主的後人奧地利大公多米尼克·哈布斯堡和他的兩個姐妹。
我們來參觀布蘭城堡的那天,恰逢鬼節(Halloween)。
可能因為節日的緣故,那天的遊客來的確實很多,其中有不少家長領著身穿節日服裝的兒童,看來羅馬尼亞也是過“鬼節”。
前一天晚上剛剛下過一場小雪,天氣格外陰冷潮濕,也為城堡平添一些“鬼節”的氣氛。
城堡入口上方的牆壁上書寫著幾行銘文,錄於1622年。
銘文是當年新到任的城堡守衛官(chatelaine)的就任誓詞,以中古德語書寫:
Wenn ihm der Vogel hat gemacht 鳥立巢上
Ein Nest darein sein Eyer bracht 在此產卵
So fleucht er nicht auss fruct davon 自此不離
Vnd thut ein andern sitzen lan 時時守護
Oluff seine Eyer in dem Nest 巢卵同在
Sondern sich drauff erwurgen left 至死不棄
將城堡比喻為鳥巢,守衛官以護巢的鳥兒自居,表達了誓與城堡共存亡的壯誌。
城堡內也特別布置了應景的節日裝飾。
氣氛烘托的不錯。
小孩子們應該都很開心。
從外麵看,這座城堡顯得十分巍峨,進到內部卻是十分狹窄逼仄,裝修也不怎麽講究。
1920至1930年之間,瑪麗亞王後聘請捷克建築師裏曼(Karel Liman)對城堡進行了一些列改建裝修,增添了水電等現代化設施,將原本殘破的中世紀城堡改造成王室的消夏行宮。這間音樂室(Music Room),以前是舊城堡的閣樓,1921年被改建為一間音樂沙龍,成為這座城堡內瑪麗亞王後最為偏愛的幾個房間之一,王後經常在這裏舉辦私人音樂會,應邀演出的包括著名音樂家埃涅斯庫和女鋼琴家Cella Delavrancea。
音樂室(Music Room)。
1927年紀念羅馬尼亞國王費迪南一世逝世發行的瓷器。
薩克森室(Saxon Chamber)。
國王費迪南一世寢室(King Ferdinand I's Bedchamber)。
國王寢室旁的側殿(The Anteroom of the King's Chamber)。
側殿。
城堡內部。
木雕家具。
餐廳(Royal Dining Room)。伊列娜公主曾將餐廳改為活動室,供她的子女玩耍。
關於伊列娜公主生平的介紹:伊列娜公主是瑪麗亞王後最寵愛的女兒,1938年王後去世之後,將布蘭城堡傳給她。伊列娜公主嫁給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後人,奧地利大公安東·哈布斯堡,兩人育有2子4女。羅馬尼亞共產黨奪取政權之後,公主一家流亡海外,最後在美國定居。公主晚年因愛女飛機失事喪生而遁入空門,發願成為修女,並在美國賓州創辦了第一所羅馬尼亞東正教女修道院。1990年,齊奧塞斯庫政權倒台之後,伊列娜公主才有機會重返故裏,又一次回到布蘭城堡。
現在城堡產權的擁有者為伊列娜公主的子女。此為城堡現在的主人多米尼克·哈布斯堡私人收藏的狩獵匕首。
城堡內最美的景致,是從這座陽台的圓拱形窗口,俯瞰內庭、城堡的圓形塔樓和遠方的山巒。
庭院內的古井。
城堡的中心庭院。
城堡的塔樓。
城堡內陳列的武器。
城堡內還有一座刑具博物館,展出中世紀各種野蠻恐怖的刑具。
這就是令人聞之膽寒的樁刑柱。樁刑在中世紀巴爾幹地區十分流行,受刑者的身體被穿在木樁上,靠重力一點點被刺穿,在痛苦中慢慢死去,十分殘忍。據說當年瓦拉幾亞大公弗拉德三世偏愛此刑,曾把兩萬名奧斯曼軍隊的俘虜穿在木樁上,連彪悍的土耳其人都被震懾的差點精神崩潰,因此得了一個外號“穿刺公”(Impaler/?epe?)。
抻拉犯人身體的木床(Rack)。
“紐倫堡少女”(The Virgin of Nuremberg),一種站籠。
拶指的木夾。
釘椅。
城堡四周的景致。
山坡上的十字架。
山坡下的池塘。
旁邊的小鎮。
附近山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