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4月份寫的,萊茵河、多瑙河兩岸風光的書稿裏的一節。書稿6月底寫完還沒校對呢,估計明年能在國內出版。
**************
馬克思的故鄉特裏爾:一座羅馬古城
看夠了摩澤爾河的田園風光,就讓我們繼續沿河上溯100公裏,來到德國和盧森堡邊境的名城特裏爾。在中國遊客眼裏,特裏爾的城市名片是卡爾·馬克思,而在德國人眼中,它更多是一一座羅馬時代古城的風貌而被人銘記的。特裏爾城裏的羅馬古跡已經被列入聯合國世界遺產名錄。
特裏爾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這一點德國其他城市很難與之競爭,因為古羅馬帝國的邊境就在萊茵-多瑙一線,所有萊茵河以東的城市都不可能存在於羅馬時代以前。特裏爾在公元前16年由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建立,此後是羅馬貝爾及高盧行省的首府。德國曆史悠久程度僅次於特裏爾的城市應該是科隆,克勞迪皇帝的妻子、尼祿皇帝的母親阿格裏皮娜在公元50年建立的科隆。3世紀危機的末期,戴克裏先皇帝中興帝國,把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塊,各有一位正皇帝“奧古斯都”和一位副皇帝“凱撒”統治,這就是“四帝共治”係統。西羅馬帝國副皇帝的首都就在特裏爾,戴克裏先任命的西帝國副皇帝叫做君士坦提烏斯,就是後來君士坦丁大帝的父親。所以特裏爾是君士坦丁統一羅馬世界之前的根據地。
在君士坦丁皇帝打敗政敵,成為東西兩帝國唯一皇帝之後,下決心建設君士坦丁堡作為東帝國的首都,同時接受了基督教。他自己當時沒有受洗,但是他的母親海倫娜皇太後是非常虔誠的基督徒。君士坦丁決定建造兩座大教堂,都叫做聖彼得教堂,一座在羅馬城,一座在特裏爾。羅馬城的那座,後來是梵蒂岡教廷所在的聖彼得大教堂的前身,而特裏爾的這座,就是今天的特裏爾大教堂。所以,特裏爾教堂也是德國境內最古老的教堂。不過古羅馬時代的教堂不可能完整地原貌保存到今天,他在法蘭克人征服歐洲的時候被毀,重建之後,在9世紀北歐海盜橫行全歐洲的時候再次被毀。實際上今天特裏爾大教堂的外觀,呈現中世紀早期羅曼式建築風格。前文提到過,1030年始建的施派爾大教堂,是最早最純正的羅曼式建築,當然比最初的特裏爾大教堂晚了七百年之多。但今天我們看到的特裏爾教堂實際上也是和施派爾教堂同一個世紀建成的。古羅馬時代的教堂有今天特裏爾大教堂的四倍體量,顯示出古羅馬人在工程方麵的技術水平實在驚人,今天整個特裏爾大教堂、教堂前的廣場、背後的修道院中庭、旁邊的聖母教堂,當年全都是古羅馬教堂的範圍。特裏爾大教堂是神聖羅馬帝國七大選帝侯當中,特裏爾大主教的總部座堂,曆經幾百年修繕,混雜了各種建築風格。從大廣場上看特裏爾教堂的正立麵是挺純正的薩裏安皇朝時期的羅曼式,尤其大門上方牆上的兩排圓拱小柱廊,上三下四,看起來特別可愛。如果你走到左側麵長邊,可以看到牆麵是斑駁的紅磚砌成,這裏是最古老的部分,古羅馬時代的遺跡。而教堂背後凸出的半圓形頂端,已經是巴羅克風格的造型了。
在特裏爾大教堂裏埋的是曆代選帝侯大主教,我對這些主教並不了解,所以沒有什麽興趣。我更感興趣的是教堂裏的聖物:古代特別著名的基督教堂幾乎都有聖物,比如巴黎聖母院的耶穌荊棘冠、都靈大教堂的耶穌裹屍布、科隆大教堂的東方三聖遺骨、威尼斯聖馬可教堂的聖馬可遺骨。特裏爾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大帝起家的地方,也是海倫娜皇太後呆過很久的城市,皇太後曾經去耶路撒冷朝聖,帶回來很多不知道真假的聖物,所以特裏爾大教堂肯定也不會缺少頂級的聖物遺跡。我去的時候沒有看到,因為這些聖物很多都是脆弱的,比如衣服頭發之類,不會在日常公開展示。筆者查了一下資料,發現特裏爾大教堂保存有耶穌基督上十字架之前穿的聖袍、釘他的釘子,還有海倫娜皇太後的一塊頭骨。
筆者本人不是基督徒,從世俗的角度,我總覺得,當時離開耶穌基督生活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三百多年,這三百多年裏基督教還是處於被迫害的地下狀態,怎麽會留下來那麽多東西?更何況羅馬帝國一接受基督教,聖地馬上就掀起了一股聖物買賣熱,甚至形成了一個產業,那時候又沒有碳十四,能有多少真貨?用常識都能想得明白。但我還是熱衷於朝聖,無論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的朝聖地點都去過很多,就基督教的聖物來說,我去都靈,但隻看到大教堂播放的都靈屍衣的錄像;去巴黎聖母院看過耶穌荊棘冠和真十字架的碎片;比利時布魯日聖血大教堂的聖抹布;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珍寶館的聖矛和真十字架另一塊碎片;羅馬拉特蘭教堂對門的聖台階(耶穌接受審判時走上去的台階);當然耶路撒冷和加利利海周邊的聖物和聖跡就更多了。伊斯蘭教的聖物我看得比較少,主要是在伊斯坦布爾托卜卡比皇宮珍寶館裏見到的先知默罕默德的遺物。作為一個世俗遊客,我對所有宗教聖物總是抱著一種尊敬和好奇的態度,我想,隻要他們的信徒認為那是真的,它就具有真正的信仰上的力量,何必非要用碳十四窮究真相呢?作為教外人士,我抱著尊敬的心態去看個熱鬧,當作知識來了解,也就夠了。
特裏爾大教堂以北有一座體量巨大的黑色城堡形建築,外觀上分為三層,那是特裏爾城的地標建築,古羅馬時代的北城門堡壘。羅馬時代古城有四座城門,其他三座都已不存,這座城門堡的石料因為年代久遠而變得烏黑,叫做“黑門”(Porta Nigra),它能夠保持下來,是因為在奧托皇朝末期到薩裏安朝開始的時候,有一位基督教的聖人,聖西米昂住在城門塔裏麵隱居,他死後這裏被當作一個修道院,有兩層教堂:一樓是給普通人的,二樓是修道院教堂。
類似的古羅馬遺跡還有一座巴西利卡,在特裏爾大教堂南側,這裏“巴西利卡”不是現在指代高等級基督教堂的意思,而是真正古羅馬帝國的“巴西利卡”公共建築。前麵在施派爾大教堂那部分,談到早期歐洲建築史的時候提過,古羅馬建築的“巴西利卡”是一種經典建築樣式,中間高兩側低的三走道建築,主過道內部無支柱遮攔,一般用於公共建築,象市場會堂法庭之類,後世基督教把這些巨型羅馬建築改成教堂,於是“巴西利卡”就變成了大教堂的同義詞。這座古羅馬巴西利卡,當年是君士坦丁大帝在特裏爾的皇宮寶座大廳,換句話說,它擁有故宮太和殿的地位,所以內部空間極為高大寬敞,據說是羅馬城以外,世界上體量最大的保存完好的古羅馬建築。其實它從裏外看起來都很簡樸,隻有一層,上下兩排窗戶,讓人驚歎的是整個內部空間,67米長,26米寬,完全沒有一根柱子支撐屋頂,在古代這是非常難做到的,你可以回想一下古埃及古希臘神廟那些成排的支柱就能體會到了。33米高的內部空間,可以把特裏爾的古羅馬“黑門”建築整個裝進去——而這是公元310年的建築,也就是中國曆史上的西晉末年!後來到中世紀,曆代特裏爾選帝侯大主教也把這裏作為寶座大廳,背後跟大主教宮相連,所以能夠曆經1700年完好地保存下來。走出巴西利卡,它南麵緊鄰的就是18世紀晚期巴羅克/洛可可風格的大主教宮,粉紅色的正立麵、門楣上方有白色大理石飾以金色花紋的浮雕,線條繁複曲折,這種近代歐洲的建築風格華麗而小巧,跟背後古羅馬巴西利卡不加雕飾的高大威猛形成鮮明的對照。
接下來就要說起中國人在特裏爾必去之地,馬克思故居了。作為住宅,這棟房子很大,橫排5開間,本體兩層,上麵有一層閣樓,走進去還有一個內院,等於是一棟回字形樓房。馬克思從家世上來說是猶太人,他外公和爺爺都是猶太教拉比(猶太教的神甫),但是馬克思的父親從猶太教改宗基督教新教,接受世俗教育,成為一名相當成功的律師,在特裏爾城外的摩澤爾河畔還擁有葡萄園,所以馬克思小時候家裏相當富裕,雖然不是貴族,但也算中產以上了,從這棟房子就能看出來。馬克思兄弟姐妹9個,活到成年的7人,這是一個大家庭,也的確需要這麽大的房子。他在這裏出生,長到18歲去波恩大學讀書,本來的興趣是文學和哲學,可是父親希望他子承父業找個穩定的工作,於是學了法律。所以這棟房子承載了整個馬克思同年和青少年時代的回憶,在他生命裏是很重要的一個存在。
馬克思舊居的正立麵粉刷成綠白灰三色,看上去很淡雅,裏麵有不少他的手稿,還有生平介紹,作為一個博物館,裏麵有一些文物很有意思,比如有一個展櫃展出各種語言版本的《共產黨宣言》,其中中文版的那本,封麵上手寫鋼筆字“周恩來,一九四三,延安”,那居然是周總理抗戰時期在延安整風時候的書!因為德國和整個歐洲社會民主黨的勢力很強,他們也是社會主義政黨,隻不過不主張列寧式的暴力革命,所以對馬克思與他的思想,在歐美更多是作為社會和經濟學術流派進行研究,1920年代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就買下了這棟舊居改建成紀念館,希特勒時代自然被政府沒收,但戰後的1947年就再次作為博物館開放。普通德國人似乎對這裏興趣不大,平時參觀者不多,一年大概接待3萬多參觀者,其中三分之一是中國人,所以現在馬克思舊居的官方網頁、展覽說明、語音導覽,都有中文版,對中國遊客非常便利。無論你是不是信仰馬克思主義,都應該承認,馬克思本人在哲學、經濟學方麵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學者和思想家,而且他的學說對二十世紀的人類曆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筆者在美國工作,自己也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我對馬克思作為一位對人類曆史影響很深的思想家,還是很景仰的,除了特裏爾的馬克思舊居,其他跟馬克思有關的景點,我還去過兩個:他寫出《共產黨宣言》的地方,是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一家小啤酒館,就在市中心市政廳大廣場上,今天仍然開著,現在成了一家很高檔的餐廳。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High Gate)有馬克思的墓,墓碑上寫著《共產黨宣言》的一句名言:“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我去看這些馬克思的遺跡,其實也是抱著和去看宗教聖物一樣的心態:大部分是出於好奇,同時也出於尊重和紀念這些曆史上對如此眾多的人的命運產生如此重大影響的巨人。這種作為旅遊者而去朝聖的心態,無論對於孔子還是耶穌,希特勒還是馬克思,其實是沒有什麽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