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傍晚時分到達恰納卡萊的,這裏是一座海峽城市,坐落在地中海通往黑海的達達尼爾海峽最狹窄處。我們下榻酒店的餐廳在頂層,還連著一個大露台,晚飯後就在那裏眺望夜幕下的城市與大海,慢慢地山那頭升起了一輪明月……
達達尼爾海峽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名,記得小時候讀翻譯小說,經常會看到,有關熱那亞水手勇敢穿越達達尼爾海峽,遨遊地中海與黑海的故事,就像現代流行的加勒比海盜故事一樣驚險刺激。熱那亞人的祖輩曾經效力東羅馬帝國海軍,所以他們特別擅長航海,後來這條通往黑海的唯一水道被奧斯曼帝國控製,熱那亞優秀的航海家們都轉投西班牙和葡萄牙,他們用自己的經驗和勇敢為人類開創了大航海時代,發現美洲大陸的哥倫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達達尼爾海峽全長61公裏,最窄處隻有1200米,恰納卡萊市就扼守在這“一夫當關”的位置,它的身後是小亞細亞半島和亞洲大陸。對岸是加利波利半島,可以一直連到巴爾幹半島和歐洲大陸。如果從地圖上看,半島狹長的形狀像一柄長劍,彎曲的海峽像一把彎刀,就插在歐亞大陸之間。整個海峽,山川形如兵器,凶險透著殺氣,但很奇怪,這裏沒有留下任何碉樓城堡的遺跡,也沒有古代戰爭的記錄,也許統治過這裏的東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太強大,沒人敢在這裏撒野。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在這裏發動了一次爭奪海峽控製權的加利波利戰役(1915.2-1916.1)。當時號稱世界最強大的英國艦隊麵對海峽天險卻無計可施,隻好派兵登陸加利波利半島,計劃從陸路直插奧斯曼帝國的心髒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爾)。結果在投入了50萬的兵力,苦戰了十一個月之後,還是敗下陣來。
然而這場戰術失敗的戰役,卻收獲了戰略上的驚人反轉:協約國輸了加利波利之戰,卻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最終的勝利成果。所謂勝者王侯敗者寇,曆史讓人們隻記得“加利波利半島”,卻直接忽略了主角“達達尼爾海峽”和打了勝仗的“恰納卡萊”。
一將功成萬骨枯,達達尼爾海峽造就了兩位曆史名人:一位是當時英國的海軍大臣丘吉爾,他設計的加利波利戰役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歪打正著”,因為沒能占領達達尼爾海峽,無法打通去黑海的水路,造成協約國成員的沙俄帝國內外交困,被迫退出戰爭。俄國革命一聲炮響,沙俄帝國土崩瓦解。同時沙俄的崩潰非但沒有拖垮協約國,反倒引起了對方同盟國的內部產生骨牌效應,紛紛效仿沙俄退戰,讓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反敗為勝,最終贏得了一戰的勝利。
另一位則是奧斯曼帝國的舊軍官,今天土耳其共和國的國父凱末爾。加利波利之戰雖然是由德意誌帝國統帥,德國將軍指揮作戰,但仗是凱末爾上校率領土耳其人打的。
一個小小的達達尼爾海峽,打了將近一年的仗,曆經春夏秋冬,士兵們除了戰死的,還有生瘧疾死的和凍死的,三十萬人的血,通通流入了達達尼爾窄窄的水道。
大戰之後的今天,鬥轉星移。此刻的這一頭,是恰納卡萊關山明月,流光似水;曆史的那一頭,是凱末爾登高望遠,殘陽如血……
第二天早晨,我們才看清楚整個海峽和陽光下的城市。
恰納卡萊,從山坡到海岸平原,緩緩地鋪展開來,對岸是陡峭的山崖,麵前是洶湧的海峽,她顯得格外溫柔安詳。
恰納卡萊的碼頭,
我們準備出發,橫渡馬爾馬拉海。
駛出達達尼爾海峽,進入馬爾馬拉海,一下子便豁然開朗。
土耳其海峽全長361公裏,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水道,所以也叫黑海海峽,如果黑海沒有這條出路,就會像裏海那樣,麵積再大也隻能算是一片鹽湖。
土耳其海峽分為三段,兩頭窄窄的是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中間鼓起來的是馬爾馬拉海,它是世界上最小的一片海,就像是縮小版的地中海,因為地中海也隻有直布羅陀海峽和土耳其海峽兩條很細的出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奧斯曼帝國瓦解,土耳其海峽不再屬於任何國家的內海,而是國際水道。不過,當年的國際協議中有一個附加條款:如果受到軍事威脅,土耳其有權封鎖海峽。就是憑借這個條款,當中國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船殼經過土耳其海峽時,被迫留下了十億美金的押金。
從馬爾馬拉海駛近博斯普魯斯海峽,最先看到的是一座海上瞭望塔,這是東羅馬帝國時期留在土耳其海峽的遺跡。不過今天的土耳其人,稱它為“少女塔”,他們講述著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式的愛情故事:少女塔建於十二世紀。相傳有一位國王把自己的女兒囚禁在這裏,為了阻止她對一位少年的愛情。後來少年為與少女相會遊水而來,不幸溺亡,少女隨即自殺殉情。
博斯普魯斯海峽,土耳其海峽通往黑海的東段,全長30公裏,最窄處僅708米。
從古希臘神話時代就開始流傳關於它的故事:宙斯因為偷戀一位少女,把自己變成了一頭公牛。博斯普魯斯這個名字,就是形容這頭公牛躍過海峽時的一個動作。
在公元以後的兩千年裏,有關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故事篇幅很長,但它的章節卻很少: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共和國,區區幾個。
從馬爾馬拉海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先要經過一個小岔口:金角灣。伊斯坦布爾,古希臘時代叫拜占庭,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時代叫君士坦丁堡,它正好座落在一海,一峽,一灣的交匯點。
博斯普魯斯海峽被形容為世界的十字路,曆史的三岔口。
在金角灣和馬爾馬拉海的夾角處,就是當年的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現在是伊斯坦布爾的老城區。
這裏是金角灣的尾端,攻破君士坦丁堡的奇跡就發生在這裏。
東羅馬帝國延續了將近十個世紀,無論攻城還是海戰,君士坦丁堡都固若金湯,千年不破。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默罕默德二世運用海陸結合,把軍艦從陸上拖到金角灣裏,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才攻破城池,滅了東羅馬帝國。
金角灣邊的加拉達塔,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東羅馬帝國遭洗劫,威尼斯人帶頭毀損君士坦丁堡,忠心的熱那亞人於1348年重建了這座瞭望塔,如今依然是伊斯坦布爾的地標建築。
進入博斯普魯斯海峽,迎麵第一座橋是博斯普魯斯海峽大橋,也是第一座連接歐亞大陸的橋。
第二座大橋叫默罕默德二世橋,在海峽中段最狹窄處,兩岸相距隻有708米。它是用那位滅了東羅馬帝國的默罕默德二世的名字命名的,橋頭有一座城堡,也是當年為攻打君士坦丁堡而建的。
那年瓦良格號航母船殼經過這裏的時候,體積就和這艘集裝箱貨輪差不多。
30公裏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共有三座橋,另一座在黑海海口,我們沒看到,船到二道橋就折返金角灣了。
我們從達達尼爾海峽出發,浩蕩東行,迎麵黑海。土耳其海峽兩岸風光旖旎,美不勝收。海峽的歐洲一邊,主要是皇宮,大清真寺和公共建築,另一邊的亞洲區則有許多私人豪宅,躋身在這世界級的無敵風景之中。
圖文原創,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