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麻省理工學院 MIT

來源: 北歐風輕雨綿 2020-01-20 14:09:10 [] [博客] [舊帖] [給我悄悄話] 本文已被閱讀: 次 (16885 bytes)
本文內容已被 [ 北歐風輕雨綿 ] 在 2020-05-17 15:56:12 編輯過。如有問題,請報告版主或論壇管理刪除.

終於站在了麻省大道77號麻省理工學院主樓群正門入口的對麵。我開始仔細地端詳起這座被稱為“世界殿堂級理工學院“的門麵,它希臘神廟式的廊柱設計莊嚴典雅,樸實無華,四根高大的廊柱上方原色雕刻著”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該校創始人的姓名。截止2019年10月,這個學院總共產生了96位諾貝爾獎得主,然而即使是這樣,它的校名仍為Institute。

進入正門後來到七號樓的大廳The Lobby N°7,MIT的information center。穿過大廳便開始了MIT的無盡長廊 (Infinite Corridor),它與普通的教學樓內廊無異,隻是長達251米,貫穿著MIT校園最重要的幾座建築樓房(7、3, 10、4和8號樓),是一條連係東西校園最直接的室內線路,尤其便於學生們冬天上下課時在各樓房間穿梭;有時走廊內的“交通”會十分繁忙,據說土木與環境工程的學生甚至還為此設立過一套非正式的交通規則:The rules of the road for the Infinite Corridor include: stay to the right, limit group size, pass on the left, form a line at bottlenecks, don't stop/slow down, no tailgating, traffic within corridor has right of way, no physical contact and no eye contact :))另外,每年的11月中旬和1月下旬,無盡長廊分別兩次和黃道麵對齊,太陽光直射貫入整條走廊,據說這時MIT的師生們會在長廊裏慶祝一番。

MIT建立於1861年4月10日,最初位於波士頓的後灣區;1916年,當帶有大穹頂的McLaurin Building (麥克勞林10號樓)落成時才搬到了劍橋目前的新校園,穹頂內側刻寫的羅馬數字“ MCMXVI”記錄的正是校園搬遷的這一年:1916年。

麥克勞林大樓是參照東羅馬萬神廟修建的,作為MIT的主樓和標誌性建築,每年學生們的畢業典禮都在這兒舉行;50年代時,MIT的Hacks(黑客們)曾把 “ MCMXVI” 被讀取成“ IHTFP”(我討厭這個可惡的地方),“ IHTFP”後來成了MIT學生們非正式的Motto,甚至被其他學校采用... 大穹頂在夜晚會發光,多年來,時不時成為MIT黑客們那些經典“鬧劇”上演的地方。

麥克勞林大樓包括有大穹頂的10號樓和它兩旁的3,4樓,這樣圍成了一個U型的庭院 Kirian Courtyard ,每年5月MIT的畢業生就這片草坪上慶祝畢業。從美麗的 Kirian Courtyard 放眼望出,跳過草坪,可以眺望到查爾斯河對岸波士頓市中心最著名的兩座摩天大樓 John Hancock Tower 和 One Prudential Plaza。

校園主道的另一側,MIT學生中心Stratton 前的這座銀白色的塑像非常吸睛,2010年MIT成立150周年時,由一位匿名校友委托打造贈予MIT的,以紀念多年來幫助麻省理工學院的所有校友。塑像用了150個阿拉伯數字和符號,組成了一個正在思考中的人。塑像充滿了藝術感和科學感,有效地調節了後麵背景鋼筋水泥板的沉悶和枯燥;在充滿濃烈理工氣息的MIT校園,一絲能夠撲捉到浪漫可能也就是在這座鏤空雕像裏了:)

這一天,天氣好極了,這座寬闊開敞,滿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和現代線條的校園,在明媚溫暖的陽光下,冬日裏散發著活躍的生機和蓬勃的氣息。

想要了解MIT可以從它的印章開始。

在MIT的印章上麵刻有工匠,學者和三本著作,還有拉丁文Mens Et Manus(即 mind and hand)“知行合一”,體現的是將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去創新世界的理想,MIT提倡認真地將智慧文化與工業追求相結合。

 

穿梭在MIT的校園,被這些高大的建築裏的設施震撼,這哪裏是校園,更像是一座龐大的現代工廠!從而可以體會到MIT的教學理念,明白了學生們動腦動手的卓越能力怎樣煉成的,難怪他們搗鼓出的惡作都不乏技術含量:)

在這所理工學院裏,每一棟樓房都用數字編號,體現了理工生對數字的執念;隨時代的變遷,MIT校園內的建築物風格也在不斷變化,如今整個校園的建築可以說是“混搭”,而每一棟建築背後的曆史和故事,又讓表麵沉悶的MIT的校園在人們的心中變得鮮活起來。

這座貌似搖搖欲墜的樓群,在MIT的學術科研氛圍中,看著和周圍有些格格不入;它的前身是MIT著名的20號樓:二戰時匆匆臨建的一所放射性實驗室,當時預計的是使用6個月後就拆,然而其簡陋隨意的環境催生出的強烈的創造力,卻是人們沒有預計到的,它在當時被譽為了多產的“子宮”... 如今這兒改造後成了Ray & Maria Stata Center (32號樓),是MIT的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2004年 Stata Center 開放時,《波士頓環球報》曾有這樣的評論:"a work of architecture that embodies serious thinking about how people live and 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shouts the joy of invention." 

走進 Stata Center,參觀廳內的一堵牆麵介紹了MIT有趣的校園文化 MIT Hacks --“具創造性的匿名惡作劇”,這也許也是一種與發明創造分不開的快樂。MIT給的定義是:“ a clever, benign, and 'ethical prank or practical joke, which is both challenging for the perpetrators and amusing to the MIT community (and sometimes even the rest of the world!) ”,仔細看看他們的 Hacking Ethics(下圖),也是同樣的認真而有趣!

1971-80年間擔任MIT校長的Jerome Wiesner,曾生動地描述麻省理工學院教育經曆為:“Getting an education is like taking a drink from a fire hose.”大多數MIT學生和教師都認同這個比喻...於是在1991年,一群Hacks想方設法把校園內演講廳前的一台飲水器一夜之間轉換成了一枚消防栓來供水,形象而幽默地展現了這一觀點。

Hacking(黑客)這個名詞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意義與世界其它地方的不同,它指的是一群有趣富有創造力的人幹的聰明,良性和道德惡作劇;而闖入破解計算機係統的行為在MIT被另稱為“Cracking”。

在MIT,麵對沉重的課業負擔,各式各樣的惡作劇成了一種減壓方式,黑客們白天潛伏在學生當中隱身不露,隻在夜晚嶄露頭角;而MIT也給予了黑客們最大的空間,在安全等條件下允許他們自由發揮想象,於是一起起幽默鬧劇會冷不丁地上演,既鍛煉實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調節了枯燥的學習生活。

(此為網絡截圖)

1994年5月9日,課程結束的最後一天,一部形似MIT校園巡邏警車,配有閃光警燈的裝置被擱置在了大穹頂之上。這輛車由Chevrolet Cavalier的金屬外殼與許多木製模具組裝而成,所有零件被黑客們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在10號樓的穹頂上精心組裝,讓這部Chevrolet不僅看上去和校園警車一模一樣,而且還在車內擺放了一個手持玩具碟槍和一盒Donuts的警員假人,細節包括車的編號“pi”,執照牌“IHTFP”,MIT校園“此處禁止停泊”的標誌以及一份無損壞拆卸的指南... 這輛車上閃爍的警燈天亮時引起了過路人的注意,後來招來了許多當地人、記者和攝製組,人們談笑、拍照,甚至還來了兩架直升機在大圓頂附近盤旋,航拍的畫麵迅速傳到了世界各地的報紙上,這是MIT黑客娛樂的惡作劇最成功的之一;至今這輛組裝的Chevrolet警車仍擺在Ray & Maria Stata Center 被展示。

MIT有 hacks.mit.edu網站專門記錄曆年的各類惡作劇,並就時間、地點、類型等進行分類,還有最佳惡作劇排行,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戲弄哈佛”。

2007年9月,在電子遊戲《Halo3》發行前夕,一群MIT黑客又玩奇招,夜裏潛入了哈佛的校園,把哈佛銅像打扮成了遊戲中的超級勇士,頭帶鋼盔,左肩挎機槍,右側戴著有MIT吉祥物海狸的臂章,而在一旁,黑客們離去時還一如既往地留下了一張拆卸的說明,John Harvard 就這樣“嚴陣以待”地坐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才被校方發現,這件事在當時也成了各校的熱點新聞。(下圖為網絡截圖)

很喜歡MIT學生們別出心裁搗鼓出的這些惡作劇,它們不隻是簡單玩鬧,除了冒險探索的精神,黑客們每一次的行動實際上都是超越書本知識的實踐,不但需要非凡的想象力,還須具有過硬的動手能力和團隊精神來完成;也很欣賞黑客們科學嚴肅的態度和學者的素質,每每製造完惡作劇後,他們都會留下一份破解或拆卸的指南,認真而負責。

這兒有三棟建築,分別是MIT的Green Building 和 Dreyfus Building(在MIT分別被稱作“豎著的火柴盒”和“橫著的火柴盒”),還有30° 尖角的三角形大樓Landau Building (詳見下圖),它們都是1940年從MIT畢業的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在50-60年代的作品,簡約的設計和結實實用的鋼筋混凝土引領了當時的建築潮流。

整潔的校園裏,MIT的垃圾回收也含有高科技,不必分揀,一條線一次回收。

路邊,一塊綠色小科技實驗地,研究如何收集雨水和水處理。Fun Fact:地下收集的雨水足夠用於 Stata center 整整一個星期的廁所衝洗!

但願MIT遙遙領先的環保節能技術可以盡快普及。

最後誤打誤撞還走進了MIT 的 Media Lab,好像剛建好,非常的新,如同一座藝術展廳。

以前以為MIT是一所純粹的理工學院,不想除了建築與規劃、工程,物理,電腦等科係外,MIT的社會經濟,商業管理,文學藝術專業也很出色。生就文科生,卻對理工學院十分向往,有好感,連自己也沒弄明白:),匆匆的兩個多小時,在這座世界理工殿堂級的校園走馬觀花,雖然近距離的印象是深刻的,但卻感覺無法完全寫出來....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所有跟帖: 

頂!非常好的介紹,本人是理科生,永遠的理科生! -Friday99- 給 Friday99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0/2020 postreply 19:12:34

寫理工學院有些忐忑,能得到理工生的肯定,十分開心,謝謝! -北歐風輕雨綿- 給 北歐風輕雨綿 發送悄悄話 北歐風輕雨綿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0/2020 postreply 23:19:40

你在MIT念過書嗎? -danjuan- 給 danjua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9:34:39

的確,我把10號樓和7號樓搞混了,等文章下首頁後會更正。多謝指出。 -北歐風輕雨綿- 給 北歐風輕雨綿 發送悄悄話 北歐風輕雨綿 的博客首頁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2:56:28

還是來哈佛看看先 -杉杉coming- 給 杉杉coming 發送悄悄話 (17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1:24:46

我心中的第一! -采香- 給 采香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3:31:22

不是 Unlimited Corridor. 是 Infinite Corridor. -GlassPumpkin- 給 GlassPumpkin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17:44:37

天哪,“文學藝術也是該校的強項“,恐怕MIT聽了也得害臊的地上挖個坑把自己埋進去了吧。 -kozy- 給 kozy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1/2020 postreply 21:50:47

設計確實是MIT的一個強科 -60MPH- 給 60MPH 發送悄悄話 (0 bytes) () 01/22/2020 postreply 10:20:34

請您先登陸,再發跟帖!

發現Adblock插件

如要繼續瀏覽
請支持本站 請務必在本站關閉/移除任何Adblock

關閉Adblock後 請點擊

請參考如何關閉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裝Adblock plus用戶請點擊瀏覽器圖標
選擇“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裝Adblock用戶請點擊圖標
選擇“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